都智剛
(山西建筑工程(集團)總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樁基作為建筑物重要的基礎形式之一,以其承載力高、沉降量小且均勻、抗震性能好、應用范圍廣等優點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由于其屬于隱蔽性工程,質量控制尤為重要,準確測試基樁的承載力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必要措施。而基樁靜載試驗(本文僅指基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是人們公認的最常規、最直觀、最準確的測量基樁承載力的方法,也是國家相關規范、標準強制性條文規定的驗收檢測方法。
基樁靜載試驗的檢測方法規范中有明文要求,毋庸贅言。但關于檢測數據的分析與判定,則尚有諸多疑問值得探討。
在現行的JGJ 106-2006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中條文4.4.1對檢測數據的分析給出了如下方法“確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時,應繪制豎向荷載—沉降(Q—s)、沉降—時間對數(s—lg t)曲線”,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Qu也在條文4.4.2中給出了明確依據“根據沉降隨荷載變化的特征確定:對于陡降型Q—s曲線,取其發生明顯陡降的起始點對應的荷載值”“對于緩變型Q—s曲線可根據沉降量確定,宜取40 mm對應的荷載值”。按說規范已有明文要求,照此執行即可。但由于規范條文(包括條文解釋)并未對Q—s曲線的橫縱軸比例做出規定,而“明顯陡降”一詞也難以準確定量,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出現判斷上的困難,甚至做出錯誤的判定,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或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
眾所周知,在數據不變的前提下,僅僅改變坐標軸的比例,圖形就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曲線的彎曲程度。表1是一組靜載數據按不同比例繪制的Q—s曲線圖形。

表1 Q—s靜載數據表
如圖1 所示,3 條曲線分別按橫縱坐標 1∶1,1∶1.5,1∶2 繪制,圖形形狀基本相似,而區別的恰恰是所謂的“陡降”和“緩變”的性質及程度。如繪制比例進一步增大或減小,曲線的陡、緩情況還將加劇。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曲線繪制比例,就失去了依據Q—s曲線判定基樁極限承載力Qu的基本條件,而現行JGJ106-2003檢測規范中并沒有給出一個相應的數值,相反JGJ 4-80工業與民用建筑灌注樁基礎設計與施工規程中給出了一個Q—s曲線“按整個圖形比例橫∶豎=2∶3”繪制的要求。但這顯然是指數據比較完整、已經加載至極限荷載或樁頂總沉降量達到60 mm~80 mm的情況。目前隨著國家對建筑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樁基工程設計時普遍偏保守,而竣工驗收時采用靜載試驗往往考慮到檢測成本、工期等因素,僅加載至設計要求的極限荷載便停止加載,得出基樁合格或不合格的結論即可。實踐經驗表明,合格的基樁在靜載試驗加載至設計要求荷載時沉降量并不大,一般僅有20 mm左右。而JGJ 106-2003中4.4.2條文說明里指出“大量實踐經驗表明:當沉降量達到樁徑的10%時,才可能出現極限荷載”。所以按目前的靜載試驗現狀,籠統采用2∶3的比例繪制Q—s曲線,顯然是不合適的。如圖2所示,某根樁加載至設計要求的極限承載力3 000 kN時總沉降量僅19.38 mm,且各級沉降量變化無大的突兀,靜載Q—s曲線若按2∶3比例繪制,就相當于像哈哈鏡那樣將原本扁平的圖形硬生生拉長,結果是圖形陡降明顯,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圖1 Q—s曲線圖(一)

圖2 按2: 3比例繪制的Q—s曲線圖
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也與多位同行針對此問題探討過,發現多數人對于Q—s曲線的“陡降”都是依據 JGJ 106-2003中4.3.8條第1款“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對此,筆者認為雖不能說錯,卻也有失偏頗。1)將5倍于上一級沉降量作為“陡降”的物理定義,尚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2)若真將之視作曲線是否陡降的標準,則Q—s曲線無用,出現此種情況即算陡降,那就可判定前一級為極限荷載,又何必再繪制Q—s曲線,反之,如未出現此種情況,便認定無陡降,那就可推論Q—s曲線為緩變型,按s=40 mm或s=0.05D對應的荷載值判定極限承載力,則用插值法或曲線擬合法直接用數據便可計算出極限值Qu,Q—s曲線仍然沒有繪制的必要了。所以這明顯是不合適的;3)一些工程實踐已經證明,當未出現此種情況時,Q—s曲線也已出現陡降,可以由此判定極限承載力Qu。

圖3 Q—s曲線圖(二)

圖4 s—lg t曲線圖
如圖3,圖4所示為同一根樁的靜載Q—s曲線和s—lg t曲線,從2 720 kN加荷至3 060 kN時,本級沉降量為6.96 mm,為上一級沉降量的2.35倍(本級沉降相對穩定時間為2.0 h)。但Q—s曲線已出現陡降,結合s—lg t曲線“尾部出現明顯向下彎曲”的情況,可判定該樁的極限承載力為2 720 kN。綜上所述,“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的情況是“明顯陡降”的一種典型形式,但兩者之間卻不能簡單的畫等號。
那么如何理解“明顯陡降”,從純文字的角度講,就是沉降增大且表現明顯。根據多年工作經驗,靜載試驗在加載時,每一級的沉降量的增量一般都會比前一級的沉降量增量大,且隨著加載壓力增加會越來越明顯。但究竟達到什么程度才算“明顯陡降”,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了。如前文所述,“5倍”當然算“明顯”,但3倍、4倍,恐怕就難以給出一個視覺上的直觀標準了。所以必須從數學的角度給出一個明確的數值。但如前所述,所謂“陡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沉降量增量的變化,即物理上的加速度。而在幾何意義上,指的是曲線上第二拐點的切線的斜率,即數學中的導數。然而Q—s曲線并非一條可以定義f(x)的函數曲線,僅在為規律的緩變型時可使用曲線擬合的方法,而在有明顯陡降時是無法推導出其導數函數f′(x)的,所以不具可操作性。綜合前人的經驗,我認為定義“陡降”的方法可采用Q—s曲線相鄰兩級連線與橫軸(Q,kN)的角度更加實用。結合前文,Q—s曲線可采用橫軸∶縱軸=2∶3的比例繪制,橫軸(Q,kN)最大數值為最大加載壓力,而縱軸(s,mm)則應區別對待:當試驗已出現極限荷載(JGJ 106-2003中4.3.8第1款、第2款)或已加載至樁頂總沉降量60 mm~80 mm(JGJ 106-2003 中4.3.8 第5 款)時,縱軸(s,mm)最大數值應為試驗的總沉降量;而當最大加載壓力僅達到設計要求(JGJ 106-2003中4.3.8第3款)且沉降量并不大的時候,宜將縱軸(s,mm)最大數值設置為60 mm或樁徑的10%。則圖2的Q—s曲線如圖5所示,為緩變型Q—s曲線,是可以準確反映基樁質量的。或可根據實際情況縮短縱軸(s,mm)長度以使成果圖更加美觀,但應保持橫縱軸的數值比(kN/mm),如圖6所示。
而陡降以角度α定義的話,如圖7所示,tgα=[(si+1-si)/(Qi+1-Qi)]×BQ/s。其中,Qi和si分別為發生明顯陡降的起始點對應的荷載值和沉降量;Qi+1和si+1分別為發生明顯陡降起始點的下一級所對應的荷載值和沉降量;BQ/s為圖形繪制時橫縱軸的數值比(kN/mm),取相同長度單位代表的荷載和沉降量的比值。筆者統計了14個工程20個出現“陡降”的靜載試驗數據,tgα的平均值為2.51。由此推論定義α可取70°,即Q—s曲線某兩級數據點之間的連線與橫軸(Q)的夾角達到70°可定性為“明顯陡降”,該線段起始點對應的荷載為極限承載力Qu。

圖5 Q—s曲線圖(三)

圖6 Q—s曲線圖(四)
本文通過對基樁靜載試驗Q—s曲線的數據對比和分析,得出了繪制的比例和確定極限承載力Qu的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方法,且經實踐驗證該結論是合理的。但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統計數據均為混凝土灌注樁,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經幾個工地實踐驗證也基本適用,但由于數據量較少,仍需繼續驗證其可靠性。而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成果分析需要繪制的p—s曲線圖,由于受力機制不同,曲線變化規律尚需統計和摸索,其相關的曲線繪制和判定方法仍需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

圖7 Q—s曲線圖(五)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基樁檢測人員已經不再需要用坐標紙繪制Q—s曲線了,從Word,Excel的圖表到全自動靜載設備的曲線自動生成,便捷的同時也使人們越來越忽略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檢測試驗是一項需要細心、耐心、責任心相結合的工作,只有注重每一個細節,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科學、準確反映工程施工質量,保證工程建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