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層社的建設我有三點感受。首先,我覺得肖家莊供銷合作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建設的榜樣,如果全國基層社都能像肖家莊供銷合作社一樣,那供銷合作社就不是現在的地位。其次,在為農服務方面,供銷合作社要為農服務關鍵是貫徹發展理念,發展是硬道理。從肖家莊基層社的經驗來看,有了實力才有發展的動力,才有發展的措施。再次,我認為從社會發展和“三農”發展的需要來看,基層社發展潛力、發展前景大好。結合運城市的實際,我覺得如何突破現在基層社發展困難的瓶頸非常重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專業合作社和基層社兩社合一,把優勢結合起來,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務搞好;二是基層社走改革開放的道路,開門辦社、開放辦社,把社會上的資產、能人引進到供銷合作社系統來;三是通過供銷合作社的職工把基層社建設堅持下去。我的問題就是,借鑒日韓的農協經驗,怎樣更好地推動全國的基層社發展。

近些年來,汾陽市供銷合作社緊緊圍繞總社提出的基層社改造、新網工程建設以及山西省提出的“便民店全覆蓋”工程開展工作,使得供銷合作社又重新煥發生機,供銷合作社的形象又重新得以樹立,供銷合作社的經濟實力也日益增強。
整體說來,汾陽市社目前僅保留了10個基層社。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汾陽市社大部分基層社都是虧損的,無法繼續生存。2002年,市社開始對社企和基層社進行全面改制。考慮到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經濟組織,必須要保留基層社的建制和職能。基層社不能為農服務,還有何存在的價值?所以從服務和合作宗旨出發,改制時我們有舍有留,邊、小、虧損嚴重的全部甩掉,保留了一些有活力、有服務職能的基層社。經過10多年的發展,改制保留下來的10個基層社的發展也不均衡,其中涌現出了像肖家莊這樣全國認可的先進典型,也有一些仍然在生存的邊緣掙扎。改革無止境,肖家莊供銷合作社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是需要不斷改進的。對于基層社的改革發展,我想請教一下專家,希望對我們下一步的工作能提供一些啟示。
第一個問題是供銷合作社既是服務組織,又是企業,服務組織就要為“三農”提供服務,企業又要追求效益,這兩者之間本身就是矛盾的。肖家莊供銷合作社在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時,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還遠遠不夠。所以我想問一下專家,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呢?
第二個問題是近兩年,汾陽市社在為農服務時,國家的專項資金要不折不扣地下發,但由于大多服務都是公益性的,比如下去服務時人員的補貼、用車及一些培訓的費用等都是市社自己拿錢貼補的。這也是大多數供銷合作社目前面臨的問題。國家是否可以在政策或資金方面提供一些支持?
第三個問題是正如各位專家分析所說,目前供銷合作社在推進城鎮化建社、農業產業化以及現代化建設中迎來了發展的機遇期。那么,基層社應該如何把握機遇,如何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又該如何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呢?
怎樣解決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對接的問題,參照日本農協、臺灣農會就可以了,這是我的基本觀點。剛才我們了解到,有一些基層社自身還在為生存發愁,何談為農服務?這就存在著一個基層社業務從哪切入的問題。日本農協的發展是先從金融或者說是農村信用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要搞合作社,是因為要搞市場經濟,而不是小農經濟。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資金的運轉,沒有技術沒有人才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即使人才、技術、市場等條件都已成熟,沒有資金就根本無法開展業務。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理論上看,業務從信用合作開始非常重要。
正如幾位專家所說,目前正是農村大變革的時期,我們應該要抓住這個機遇。從中央一號文件也可以看出,有條件的合作社可以開展資金互助、信用合作業務。事實上,有數據顯示,全國一共有1.6萬家左右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搞資金互助業務。浙江省社提出的“三位一體”,實際上就是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結合在一起,以后還可以開展保險等業務。凡是農民需要的業務都可以相繼開展,但是一定要先搞信用合作,這樣,資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我建議,合作經濟一定要從信用合作開始,并緊緊抓住這項業務。供銷合作社可以和信用社合作,為了聯結更加緊密,可以采取利益共享的辦法。在基層把信用合作搞起來,就解決了經費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其實農村并不存在缺少資金的問題,而是缺少把農民的資金有效利用起來發展現代農業、幫助農民發家致富的體制和機制。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以及保險等業務成本很低,也不會存在商業銀行吸收、發放農民貸款風險高的問題,只要不突破兩點原則:第一,在指定的區域內吸收存款;第二,在同樣指定的區域內發放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