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良 保紅平 王俊
近年來,營養支持療法是廣泛推廣的一種術后支持療法,而且這種療法越來越多地受到臨床各級醫生的重視。腸外營養是營養支持療法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然而,有研究認為,長時間的腸外營養容易導致患者腸黏膜的萎縮,進而影響腸道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1]。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更符合患者的生理結構,且具有并發癥少、費用低等優點。本研究選擇我院 2011 年 7 月~2012 年 5 月行胃腸手術的 64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兩種方法給予營養支持治療,進一步觀察和對比兩種療法對患者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1 年 7 月~2012 年 5 月在我院行胃腸手術的 64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 34~65 歲,平均年齡 51.2 歲。其中,男 38 例,女 26 例。將 64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 32 例。其中,腸內營養組行胃大部分切除術 13 例,胃全切除術 2 例,小腸切除腸吻合術 8 例,空回腸修補術 9 例;腸外營養組行胃大部分切除術 11 例,胃全切除術 3 例,小腸切除腸吻合術 7 例,空回腸修補術 11 例。所有患者在術前均無心腦血管、肝、腎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統性疾病,且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術前營養狀況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腸內營養組:患者在手術后除常規補液外,通過鼻腸管進行營養支持治療。術后第一天首先給予患者生理鹽水 500~750 mL,在確定患者無任何不適的情況下,從第二天起改為緩慢滴注 5%葡萄糖 1500 mL和腸內營養液,腸內營養液以 500 mL起逐日添加過渡到 1500~2000 mL。
腸外營養組:根據每位患者的個體特征配備營養液 2500~3000 mL持續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給予營養支持治療 7 d,且治療期間均給予等熱量、等氮源支持。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術前 1 d和術后 7 d清晨采血檢測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轉鐵蛋白和空腹血糖,同時在營養支持治療期間,常規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記錄患者有無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反應,并觀察患者的肝腎功能變化,記錄患者的排氣恢復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3.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營養支持方式下的營養狀況比較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兩組患者術前營養指標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在術后 7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血紅蛋白呈下降趨勢。但是,兩組患者術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空腹血糖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血紅蛋白和轉鐵蛋白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種營養支持方式下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測定結果比較(±s)

表1 兩種營養支持方式下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測定結果比較(±s)
注:a與術前相比,P<0.05(t檢驗);b與全腸外營養組相比,P<0.05(t檢驗)
檢測指標腸內營養組EN(n=32) 腸外營養組PN(n=32)術前 術后 7 d 術前 術后 7 d白蛋白(g/L) 36.2±4.1 43.5±2.4ab 35.7±4.6 39.8±2.7a前白蛋白(mg/L) 218.4±11.6 283.6±15.7ab 220.3±10.9 267.4±14.3a血紅蛋白(g/L) 117.3±21.2 104.5±24.2a 115.6±20.8 105.3±22.9a轉鐵蛋白(g/L) 2.0±1.5 2.6±0.7a 2.1±0.8 2.5±0.4a空腹血糖(mmol/L) 5.22±0.81 5.38±0.51b 5.31±0.74 6.62±0.93a
2.2 兩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從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腸內營養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 15.6%,而腸外營養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 28.1%,兩組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此外,腸內營養組患者的排氣恢復時間也明顯短于腸外營養組(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營養支持方式下腸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長期以來,胃腸道疾病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尤其是在行胃腸道手術后,患者營養不良現象更為嚴重,而這一結果往往影響到患者機體的康復,嚴重者甚至導致患者手術的失敗。有研究表明,腸道在危重病人的應激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行胃腸手術的病人,在其能夠正常進食之前給予合理的營養支持,能有效地幫助患者度過應激期,滿足患者機體所需的能量代謝,進而促進患者的有效康復[2-3]。腸外營養支持是臨床上一種重要的營養支持療法,但大量研究證實,長期的腸外營養支持可以導致患者胃腸黏膜的損傷,最終影響患者腸功能的恢復,此外,腸外營養支持患者的并發癥也較多[4]。與腸外營養支持相比,腸內營養更符合人體的生理學要求[5],它不僅能有效保護患者的腸黏膜功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而且腸內營養的并發癥相對較少,醫療費用也相對較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營養支持療法。
本研究通過對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和腸內營養療法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白蛋白、前白蛋白作為反映機體營養狀況的重要參數,在腸內營養組患者中,其白蛋白、前白蛋白的改變顯著高于腸外營養組(P<0.05),而在機體并發癥方面,腸內營養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腸外營養組(P<0.05),腸功能恢復時間也明顯短于腸外營養組(P<0.05),這一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符合[6],進一步證實了腸內營養療法在胃腸手術患者機體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總之,腸內營養支持療法不僅能有效滿足患者的能量代謝需求,促進腸功能的恢復,而且具有并發癥發生率低、醫療費用低、便于護理等優點,是一種安全、有效、經濟的營養支持療法,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1]史松梅.胃腸術后行早期腸內營養 42 例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8(1):15-17.
[2]陳志剛.胃腸道手術患者營養支持治療效果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12):1071.
[3]黃海波.胃腸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患者康復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211-212.
[4]唐福興,崔鐵峰,孫曉靜.胃腸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重要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3):182-183.
[5]程莉莉.胃腸道手術后患者行腸內營養的觀察與護理[J].醫學信息,2010,5(7):1856-1857.
[6]潘定宇,李震,孔雕雕,等.胃腸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研究[J].腹部外科,2011,24(4):25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