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材料之一,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材料。教材是數學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必不可少的素才之一。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使教師成了照本宣科的“機器”。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卻忽視關注人的全面的發展。這已經不適應社會和學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后,我們使用的是蘇教版數學教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嶄新的知識內容為孩子們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數學教師應如何使用好教材同時充分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呢?筆者近年來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探索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只有領會教材編寫的意蘊,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潛藏的內容,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使教師立足文本的同時超越文本,使學生學有新意。同時充分利用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他們應用知識的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情境和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現在我校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數學知識生活化,利用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有意地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努力創設“生活情境化”。例如,教識數時我們把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和電話號碼參與教學,讓他們自己先認知后講解。
挖掘教材潛藏的文化,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如果說在數學教材編寫中有一條明線的話,那么在明線背后也暗含著一條暗線。明線呈現的知識容易理解,暗線則不易。所以教師只有深悟數學教材中的意蘊,才能從整體上全面的把握教材內容,同時教師只有深入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內涵,才能科學、靈活而有效的設計教學內容,才能使學生得以提升。
二、創新文本,使教材的內容呈現出靈活多變性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靈活多樣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呈現數學知識時,應該力求做到多變,在抓住教材內涵的同時注意拉近教材與生活、學生的距離,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刪改和調換以適宜學生學習。
1.以靜為動,以動促進。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與束縛,教材總是以靜態的方式傳遞文化知識,而學生接受知識時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針對學生這點,我們要把靜態的數學知識變為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并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生動、豐富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實際上是一種游戲活動。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同時感受獲得的樂趣。這種動靜結合的學習方式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
2.變抽象為形象,促進學生積極思索。
數學本生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數學學習是一個思維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與思考只能建立在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基礎上,他們的思維呈現出形象和抽象相結合的特點,他們的抽象思維大多需要以具體表象作支撐。如果脫離生活實際他們學習就很困難,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精選教材來促進兒童積極的思索。
總言而之,教師選用教材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我們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出發以外還得主動地、合理的、精心地、有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再加工和再改造,讓我們教師與學生一起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知識魅力的同時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