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
我們到底要培養學生怎樣的閱讀習慣?我們到底要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能正確的解決,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沒有一個正確的思路,那么,我們“培養”的結果或許將事倍功半,甚至會適得其反。在目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教學實踐中,有一些教師學生都習以為常的做法是有違語文教學規律的。這里將一點淺見陳述如下,以求教于同仁。
一、生活化、個性化、創造性的閱讀
這是理想的閱讀習慣的本質特征。生活化、個性化、創造性既是三個不同的層次,也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一個系統的三個方面。
二十一世紀是閱讀的世紀,夸張一點說,不會閱讀將寸步難行,閱讀將成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閱讀必須具有生活化的特質,不存在沒有閱讀的生活,也不存在脫離生活的閱讀。我們常常看到有這樣的一種現象:有的學生不愛閱讀,或者是愛閱讀卻不愛學語文,而愛語文書卻又不愛語文課。究其原因,當屬閱讀和生活脫離之故。在教學中采用怎樣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學生、閱讀、生活產生有機的聯系,特別是現今的學生生活如何才能和過去的作品的閱讀發生有機聯系,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里要談的是,從培養閱讀習慣的角度而言,生活化閱讀的表現是:閱讀目的在于閱讀本身,不要為考試而閱讀,否則收獲將頂多在考卷上,甚至一無所獲;為閱讀而閱讀,收獲將在于閱讀本身。呂叔湘認為閱讀教學的效果要在20年之后才能顯現。閱讀文本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不限于書本。閱讀動力在于對閱讀本身的興趣,而非來自于老師家長的要求,考試的壓力。閱讀行為將還原為學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學生會千方百計想找自己喜愛的書讀。只有當閱讀行為融入了學生的生活,閱讀行為才是有意義的,閱讀才能真正成為一種可延續的生命活動。生活化的閱讀必然是個性化的,因為每一個閱讀主體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閱讀才可能是創造性的,因為創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的創造。
二、量變終致質變
不分課內課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內容健康,行文規范絕少錯誤,任何報刊書籍,都可以去讀。只要閱讀達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閱讀的路子來。就以精讀、略讀、跳讀、猜讀等方法而言,也不必著眼于閱讀方法本身去進行訓練,否則就是形式訓練,而非實質訓練。形式訓練多了,學生會頓生厭煩,因為這不會給學生帶來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學生讀得多了,他為了更多的獲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會選擇適當的方法去閱讀。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
這是一句老話,指的是讀書是要圈點批注作筆記,其功效卓然,自不待言。但是學生這一習慣的養成,確實需要教師的規范、約束與指導。此方面論述頗多,這里不必贅述。
然而,在目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教學實踐中,有一些做法偏離了閱讀習慣的指向、表征與目的的定位,實屬誤區。究其根本,通常是教師或教材編者欲越俎代庖所致。此類越位現象主要表現為“預習提示”。
我們常常看到,有的預習作業是這樣布置的: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先閱讀課前的重點難點提示和預習指導,在其中劃出要點來之后再根據要點對課文進行預習。把閱讀“課前提示”當作閱讀過程中必要的第一步,這種習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求學生在上閱讀課尤其是在教讀課、精讀課之前作一番預習,的確十分有必要。但是我們必須明確學生作預習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東西是學生應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的任務,就不應當在預習中要求學生去做。有些東西應當是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果來呈現的東西,就不應當在預習中讓學生看到廬山真面目。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在于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而不在于得到別人閱讀作品的理解結果。然而,這個“結果”,我們通常卻稱之為標準答案。
如果這種預習要求是由學生提出,還能起到訓練學生在一個語段中找關鍵詞和要點的閱讀能力的作用;如果連這個找出要點的閱讀過程都由老師代勞,那么這種做法的結果將是弊遠大于利。
例如會招致學生閱讀的依賴心理。試問,在學生未來生活中所涉及的大多數閱讀材料里,能有多少是有閱讀提示的呢?有的學生手捧自讀課本卻不知道該如何去閱讀,這是閱讀習慣的悲哀。如果學生一到閱讀新文章,就習慣性的要找別人給定的閱讀要點,那么,這種閱讀必然是被動的、非自主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教學是失敗的閱讀教學。
好的預習閱讀習慣是:速讀課文直至熟讀課文,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提出難以理解之問題。讀一遍文章,比讀百遍提示有好處。
我們看到,有相當一部分的課前閱讀提示是按啟發性的原則來寫的,學生在預習中讀了這樣的閱讀提示,的確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這樣的啟發、點撥、指引,也應當是在學生對文章作了充分的閱讀之后的事情,不應當在學生還沒有閱讀課文的時候,就告訴他應該注意什么,他在閱讀中能學到什么。所有這一切都應當是由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自主的去探索,甚至只能是摸索。子曰:“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在學生還沒有閱讀課文,還不知道課文寫的是什么,還沒有形成自己對作品的態度觀點和看法,即還沒有進入憤悱之境的時候,為什么要急著啟發他呢?或者說,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實際上,教材中課前閱讀提示的功效主要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不應在于對學生做現成的閱讀指導,更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將定論和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