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黑龍江省寧安市環境監察大隊,黑龍江 寧安 157400)
寧安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南陲,總面積7924km2,耕地面積1587km2。全市轄7鎮5鄉,寧安鎮建成區面積10km2。地屬“長白山熔巖高原與中心區”;境內丘陵起伏,江河縱橫,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分布格局,主要河流55條,總流長1472km,全年平均流量13.75億m3,常年主導風向為西風,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地、森林、礦產、動植物等資源豐富。
寧安市轄區共有3個自然保護區,鏡泊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小北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樺樹川縣級自然保護區。鏡泊湖自然保護區面積160000hm2,保護對象為自然景觀、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和水產資源,1980年省政府批準;小北湖自然保護區面積66080hm2,保護對象森林生態,2006年省政府批準;樺樹川自然保護區面積2280hm2,保護對象為水域生態,1996年寧安市人民政府批準。2008年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寧安市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示范區,到目前為止,全市有4個生態鄉鎮,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3個,25個省級生態村。
寧安市地處山區、半山區,具有較好的氣候條件,雨熱同季,物種豐富,生態環境的基礎好,生態評價各項指標良好(表1)。
但由于不合理的開發,致使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局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已影響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由于森林過伐,結構簡單,數量減少,質量下降,涵養水源和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減弱。毀林開荒,超坡耕作,導致水土流失和地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產量。能源結構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重居高不下,造成煤煙型大氣污染。由于污水處理率低,加之農藥、化肥污染造成江河水質下降,不能滿足功能區標準要求。過度的開荒、采掘及亂捕濫獵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人為破壞生態環境尚未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問題仍是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 2012年寧安市生態市建設指標
寧安市耕地面積220萬畝,綠色食品種植基地面積100萬畝,生態農業生產已初具規模。在生態農業基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隨之帶來的環境問題必將對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環境質量造成影響,可能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因此,對農業生產基地土壤環境質量變化趨勢進行監測評價,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生產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是十分必要的。由表2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各監測點土壤污染物嚴控指標(汞、鎘、砷、鉻、鉛、銅)均小于標準值,表明該地區的土壤環境現狀良好,工農業生產對該區域土壤環境質量影響很小,土壤環境未受重金屬元素污染,仍然保持在自然背景值范圍之內,可以作為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原料生產基地。
六六六和DDT雖然已經禁止使用多年,但是在土壤的監測中,仍然有6個土壤監測點能夠監測出六六六超標和12個土壤監測點能夠監測出DDT超標,這是由于土壤對六六六和DDT具有吸收富集作用,使該類污染物的濃度提高。由此可見,六六六和DDT很難在短時間內降解,其對土壤生態環境的污染將是長期的。

表2 2008~2012年期間農田土壤監測數據
(1)部分區域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比較明顯的是森林生態系統和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下降,部分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物物種衰減。主要因為森林資源的過度采伐,使原生態遭到破壞。雖然通過人工造林,局部地區森林有所增長,但質量與功能下降,森林類型比例向不合理方向演化,導致了部分野生動植物數量的減少或物種的滅絕。由于過度的使用農藥和化肥,個別區域土壤功能退化。
(2)水環境質量較差。主要原因是沿江村屯垃圾、糞便等無組織排放,同時上游水土流失嚴重。致使在春季江水解凍期水的濁度增加。
(3)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應進一步加大。在2010年前寧安市城市供熱以小型供熱站為主,沒有大型集中供熱網,大氣污染以煤煙型為主且污染嚴重。2010年開始建設城市集中供熱工程,16戶小型供熱站并入熱網,目也好該市市區全部并入熱網,大氣污染趨勢將逐步下降。
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指導思想,制定生態保護發展規劃堅持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并舉,以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應順應自然規律,大力推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措施,對現有的天然林地、天然草場、天然濕地實行嚴格的保護。
(1)種植業開發。加大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自然封育的力度和進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利用高科技手段,培育擴大高產田面積;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推廣生物農藥、化肥,減少化肥農藥投放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
(2)畜牧業開發。要實現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加大天然草場的恢復改良和人工草場建設的力度,科學核定控制載畜量產,積極開發秸稈飼料,推行舍飼圈養;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畜產品的深加工水平。
(3)林業開發建設。要積極爭取國家實施的林業六大工程資金。大力發展林業深加工,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淘汰浪費和大量消耗資源的生產方式;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在限定的時間內對15°以上的耕地全面退耕還林。
(4)水資源開發利用。要堅持節水優先、治污為本,綜合利用的原則,對水資源實施合理分配,科學兼顧生態用水、生活用水、生產用水,保證水域功能,調整水資源利用方式,保持和恢復自然功能使之永續利用。要進一步加大綜合治理的力度,盡快實現全流域水體水質達功能要求。
3.2.1 生物多樣性保護
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引進必須嚴格風險評估,維護區域生態安全。退耕還林、還草、還濕,要以當地生態條件為前提,宜喬則喬、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宜水則水;逐步改造林種、樹種單一的林分,提高森林資源的功能。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加強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重點預防區、江河洪水調蓄區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應建設生態功能區實施保護防止其功能退化。
3.2.2 能源建設
要大力發展替代能源。根據寧安市的特點,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薪柴消耗。
3.2.3 旅游開發業
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科學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使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旅游設施建設應與自然協調;旅游區必須依法治理污水、煙塵、噪聲和生活垃圾等。
3.2.4 農村環境保護
要針對農村的主要環境問題,加大環境管理力度。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對飲用水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業等方面的問題村進行重點治理和污染相對集中區進行連片治理。
加大對重點敏感區域生態環境監管力度,優化生態環境保護的監測、監管和科研的資源配置,構建生態保護機構和生態監測網絡。
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加快實現“三個轉變”,第一,是由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重;第二,由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增長,向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同步轉變;第三,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來保護環境,轉變為既靠行政手段,又依靠政策、政治、法律、技術等綜合手段來解決的環境問題。堅持以環境優化經濟發展。貫徹落實國家新政策,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并從國家和省發展戰略層面切入解決環境問題。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地方環境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全社會力量保護環境。強化生態文明的社會宣傳,建立公眾參與的行動的平臺和工作機制,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
[1]顏梅春,王元超.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生態環境學報,2012(10).
[2]楊雪丹.城市生態綠化的思路和措施[J].中國科技博覽,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