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博
(云南財經大學 現代設計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0)
朱家花園位于云南省建水縣建新街中段,為清末光緒年間富紳朱成章、朱成藻等子侄兩代歷經30年所建,是建水珍貴的建筑歷史文化遺產,是漢族建筑藝術和當地少數民族建筑藝術相結合的產物,被稱之“西南邊陲大觀園”。其景觀藝術充分展現出滇南地域文化與園林之美。
本文從朱家花園建筑布局、整體景觀特色及空間環境進行實地調研,總結朱家花園整體布局、各功能分區景觀藝術特色、環境空間——建筑空間、綠色空間、山水空間、水域空間藝術特點,并運用古典園林造園手法分析與評價朱家花園實景以及其他南方私家園林景觀。
民居建筑的研究與社會、民俗、文化、生活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民居又與儒學、禮制、宗法緊密聯系。家族觀、等級觀對民居定向、布局以及建筑門邸、屋脊、裝飾裝修以及景觀藝術的營造產生一定的影響。朱家花園是建水清代漢族民居的典型代表,是內地文化與西南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又是住宅與園林有機結合的、極具滇南文化特色的私家園林,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這對認識清末建水古城人居環境空間、景觀藝術布局、景觀文脈以及精湛建筑藝術和技巧、布局和設計、雕刻和彩繪等方面有著重要繼承和借鑒意義,同時對推進民族建筑藝術文化和裝飾文化以及現今城市生態旅游規劃、發展與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建水是明清兩代臨安府府治,臨安文化發達,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美譽,據載“臨安之繁華富甲于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言其饒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魚螺之產不可殫述,又有銅錫諸礦,展轉四方,商賈輻輳[1]。”雄厚的經濟、昌盛的文化造就了人居文化的活標本——朱家花園。
朱家花園歷經滄桑,從道光年間購置田產、開辦酒坊、開采錫礦到光緒年間販賣百貨鴉片、興建土木、修蓋家宅宗祠,逐步發展成為滇南八大商號之一,所以朱家花園的百年歷史也是云南近現代史的一部縮影,其由盛及衰的歷史過程與《紅樓夢》賈家家族命運頗似,這些深厚的歷史文化賦予了朱家花園獨特的造園魅力。
園林布局是園林藝術的最終體現,任何一項園林工程都必須考慮它的功能分區合理性、組織景區景點的有序性。在合理的功能分區基礎上,組織游覽路線,創造系列構圖空間,安排景點布局,創造意境情景,是園林布局的核心內容。
朱家花園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萬m2,其中房屋建筑面積約5000m2,主體建筑分為宗祠和內宅院兩部分,為“縱四橫三”不對稱布局,為建水地區典型的“三間六耳三間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傳統民居并列連排組合的群體建筑。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層出迭進,計有大小天井42個,房屋214間。整組建筑陡脊飛檐、雕梁畫棟、精美高雅。庭院廳堂布置合理,院落層進疊出、房舍鱗次櫛比(圖1)。
朱家花園分為宗祠、內宅院、花廳、后花園、鋪面等5個部分,院東南面為家族宗祠,宗祠前有水池,水上有戲臺、亭閣、庭蔭花木等;內宅院的建筑布局遵循儒家封建禮法,采用軸線對稱方式依次排列內宅院的前廳、中廳和后堂,由若干個單體建筑群合圍成一個對稱、和諧、緊湊、內聚向心的家族聚居式院落群空間,各屋向天井排水,風水學稱之為“四水歸堂”,即“氣”的貫通達到“陰陽和合”,整體景觀體現出傳統宗法倫理“家和萬事興”的居家理念;前廳北面為花廳、三開間、卷棚頂,左右兩側置美人靠;院北面為后花園,正前有荷池、樹叢、苗圃、花圃散布其間。整體布局內雅外秀、形制規整、布局靈活、空間豐富、層次漸進、環境清幽、色彩淡雅、裝修有度、結構統一,在豐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建筑的文飾美藝術在起翹屋角、交疊飛檐、黛瓦粉墻、雕梁畫棟等細節上淋漓盡致。

圖1 朱家花園平面布局
4.2.1 主入口景觀
大門也稱門樓,除實用功能外還彰顯封建家族地位。朱家花園的大門歇山頂,抬梁式屋架,三疊水,三開間,八字垂花門樓,是建水民居門樓中的最高規格形式(圖2)。

圖2 大門
主入口上方檐枋三重,其上雕鏤的圖案富有寓意:一重檐枋上雕刻有“鯉魚跳龍門”;二重檐枋上雕刻有“四喜臨門”、“旭日東升”;三重檐枋上有佛手、桃梨、香爐、寶瓶等物,象征“福祿壽平”。斗拱、雀替上雕有龍鳳等物,封檐板上雕有菊、梅、葫蘆、枇杷、葡萄等吉祥如意征兆的四時花果,甚至粗實檐枋上也以書法和繪畫做以裝飾[1]。主入口前的石鼓,刻有龍鳳圖像,建筑學中稱之為“抱鼓石”,民俗稱之“戶對”,預示財勢與地位。另外西大門用以影壁將主入口內外景觀加以阻隔、遮掩,以保證內宅的隱蔽性,起到風水學中聚氣納財作用。
4.2.2 朱氏宗祠景觀
朱氏宗祠是家族舉行崇佛、敬祖、祭祀、典禮的地方,也是族人、親朋摯友品茗看戲、接待會客的地方。由三進院落組成,居中的宗祠和“T”字型過廳將其宗祠分隔為12個天井,空間層次豐富。一進院落由正前方的水上戲臺、兩側耳房、小鵝湖及觀戲看臺構成,具有娛樂休閑功能。
水上戲臺是朱家花園的娛樂性設施,三開間,兩側耳房作化妝室和道具室之用。臺口呈八字形,延伸于池上,以四根石柱虛懸在水中,柱頭雕以石獅石象,其上以橫梁露頭雕成龍、鳳、象等形狀,檐枋上雕出“連升三級”和動物圖樣。
小鵝湖的池塘玲瓏精致,池水在院落中起到擴音、滅火作用,小鵝湖前有14根石柱和13塊石板,其正背面均雕有浮雕圖案和詩文,正面一幅圖案對應一個典故或幾個典故,其間有花、鳥、魚、人、獸相映成趣;背面是梅、蘭、竹、菊和山水浮雕。水榭圍欄上所題詩詞,體裁廣泛,內容豐富,其手法楷、草、隸、篆皆有,有陰刻、陽刻,有詩詞、銘賦等多種形式,表現出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價值。小鵝湖兩側的小葉榕植物景觀與水上戲臺的建筑交相輝映,水池內蓮荷凌波、游魚可數,花木庭蔭,悅目賞心,使得建筑、山石、植物和水體四大景觀構成要素融為一體,到達天人和一的景觀藝術美。
4.2.3 朱家花園內宅院景觀
朱家花園內宅院由若干單體四合院組合而成。宅院由三縱六個院落并列連排組成群體建筑。每個院落均由正房、左右耳房、倒房構成,中央是天井,四角有四個漏角,是滇南民居“四合五天井”的蔓生形態,成為建水典型的“三間六耳三間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院落。因為院落布局的相同,且空間景觀層次豐富、變化無窮,形成“迷宮式”建筑群。內宅院遵循長幼、男女、尊卑的傳統禮制宗法,以南向正房為尊,北向耳房為卑,以中軸院落為尊,兩側對稱庭院次之布局。
內宅院中有梅館、蘭庭、竹園、菊苑等特色的庭院,均由栽種植物予以命名。菊苑廳前設置的石缸,在建筑學中稱之“門海”,亦稱“吉祥缸”,可養花觀魚,調節小氣候,蓄水防火之用。內宅院圍合的天井在住宅中除采光、通風、排水等功能外,也是婦女圍坐閑談小孩嬉戲玩耍的交流空間場所。
4.2.4 花廳景觀
廳堂是園林設計中首要考慮的建筑物,《園冶》上說:“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2],”據古辭書《爾雅》解釋:“廳,所以聽事也,堂,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2]。”花廳是朱氏家族平日集聚休閑的活動中心,也是接待賓客、觀賞美景的場所,五開間,卷棚歇山頂,建筑大方,出檐深遠,形成較大的環境空間,敞廳兩側設美人靠。
4.2.5 后花園景觀
后花園為朱家花園比較集中的園林空間,散布著樹叢、苗圃和花圃,是朱家花園內軟質景觀最豐富的地方,而且景觀布局以平視為主,內傾、陰柔的空間設計,展現出美學的特征:“平、淡、青、遠[2]”。
5.1.1 建筑類型
園林建筑常作景點處理,既是景觀,又可以用來觀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還有美學方面的要求。亭、臺、樓、閣、軒、榭、齋、館,無不經過建筑師巧秒構思與精湛技術的處理,于功能、結構、藝術統一為一體,成為古樸典雅的建筑藝術品。它的魅力來自體量、外型、色彩、質感等因素[3],加之室內陳設的古香古色、室外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出建筑美學藝術。
朱家花園的園林建筑包括:亭、廊、榭、舫、廳堂、樓閣等,主要集中在后花園,后花園的環境屬于“廣水少山型”的典型園林,水面是整個園林布局的主導因素,它占據了園林空間的大部分面積,小體量的園林建筑環湖而建,因地制宜、依山造勢,使人工建筑和自然環境完美融合。
5.1.2 建筑布局
朱家花園整體建筑群體的布局為建水地區典型的“三間六耳三間廳,一大天井四小天井”的布局;建筑群體在空間層次上沿地形的高低起伏采用了強烈的中軸線的對稱布局形式;在建筑空間層次上采用縱橫、高低、收放交錯的手法,使空間具有強烈的節奏和韻律感。建筑的營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與鄉土環境相協調并融入江南水鄉景觀。
5.1.3 建筑裝飾
朱家花園的建筑裝飾主題是“福、祿、壽”,所選的題材是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詩詞、典故以及具有吉祥含義的動植物圖案。裝飾形式主要是隔扇門的透雕、門窗板壁上的水墨畫、書法作品,反映出主人追求高雅的漢儒文化情操和生活興趣;雕刻繪畫廣泛吸納少數民族的內容和技巧;門窗雕刻精細,內容多樣;室內家居均為紫木雕,體現清代風格等。
5.1.4 建筑功能
朱家花園既是滇南私家園林,又是民居宅院,所以建筑主體不是華麗的園林建筑小品而是居住型庭院。在內宅院設計中,私密性主要體現在布局上,即“四合五天井”這種布局為內聚型中庭,其構成緊湊、內向,對外是家族內部的私密空間,對內則是家族的公共交流場所,具有半私密性質。根據不同私密性來布局建筑庭院,滿足起居生活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寧靜的居所氛圍。
5.2.1 內宅院植物景觀
朱家花園是典型的南方私家園林,四合院空間有限,既小又封閉,如果不栽種觀賞植物勢必造成景觀單調,如若花木過于高大繁茂又將會擁塞局促。所以造園中為體現“空”的理念,保證空間的流通性與開敞性,適當點綴盆栽植物、孤植樹、藤蔓植物等置于庭院空間。
梅館、蘭庭、竹園和菊苑庭院內均對稱布置榕樹、散尾葵、蘇鐵、沿階草和天門冬等盆栽植物,其他院落的盆栽多運用棕竹、散尾葵、南天竹、榔榆、紫薇、榕樹和葉子花等灌木。
5.2.2 后花園植物景觀
后花園的植物景觀營造,主要運用鄉土樹種,譬如小葉榕、香樟、董棕、桂花等,采用自然配置;在植物種類和數量上,后花園營造疏朗的空間景觀——“平、淡、青、遠”,沒有種植過于高大繁多的喬木群、灌木群和地被植物,而是注重植物景觀的平遠特征。另外孤植樹多選用具有觀賞特性和美好寓意的植物,譬如石榴、紫荊花、玉蘭、桂花、竹等。
后花園“廣水少山”,水體是朱家花園的構圖中心。水體周邊布置兩座假山,面積不大,藝術性再現自然界的峰巒,再加之豐富的植物配置和迂回婉轉的小徑,營造出咫尺山林的野趣。
朱家花園置石主要為粉墻置石、庭院置石和草地置石。粉墻置石,即在建筑的墻面作石景,是傳統的園林手法,《園冶》有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2]”。在粉墻前置石,配以相宜的植物小品;庭院置石起到點綴空間、突出重點景觀的作用,宗祠的二進空間就是全園最大的院落,為使空間景觀更豐富,就在視覺焦點處特置庭院置石;后花園草坪中立置石也是豐富景觀的點睛之筆。
庭園理水是中國自然山水園造園的主要手法,尤其是面積較小庭院,多采用集中用水的方法,即以水池為中心,在周圍布置景觀,從而形成一種內心和內聚的格局,使有限的空間具有幽靜和開朗的感覺[4]。朱家花園的水體景觀主要分布在宗祠和后花園。
宗祠的小鵝湖是人工開鑿的規則式水池,水池上建有戲臺,這樣的組合不僅在演出時起到水面擴音的作用,同時也豐富和擴大庭院的空間景觀;后花園的水景,視野開闊,樓、亭、舫和閣濱水而建,配以自然的山石駁岸和豐富的親水植物,營造出自然與人工相和諧的空間景觀。
朱家花園的空間序列以民居并聯形式組成,構成“縱四橫三”的庭院建筑組群。而朱家花園內宅院與后花園景觀的分離布局,是以主要游覽路線環形鏈接,得使各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并從行進的過程中將各個具有良好靜觀效果的“景”連貫成完整的序列,進而獲得良好動觀效果的“景”。各四合庭院之間通過空間大與小、自由與嚴整、開敞與封閉手法的對比,突破園林空間范圍較小的局限,實現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空間對比是把顯著差異的兩個空間毗鄰設計在一起,借對比突出各自的特征。朱家花園的空間層次豐富,采用了多種空間對比的形式來突出景觀[5]。
(1)利用空間大小的對比。朱家花園宗祠內的二進院落是園內最大的天井院落,造園師卻巧妙利用空間大、小的對比,設置入口則從華堂兩側的小徑繞入。小空間輾轉、繞行幾次才進入大空間,營造出欲揚先抑、豁然開朗、主次分明的景觀效果。在空間的對比中,小空間烘托、映襯了主要空間,大空間更顯其大;(2)住宅建筑與天井庭院之間插入過渡空間。如朱家花園內宅院與后花園之間設置花廳,花廳為半開敞的空間,與后花園相比又是較封閉的空間,層層遞進,加強對比,突出差異。
(3)住宅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形成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對比。朱家花園內宅院空間與園林空間的分離布局,從規整、封閉的宅院進入自然山水空間,頃刻氣氛突變,增強自然環境空間的景觀觀賞性(圖3、圖4)。

圖3 三種空間對比示意
6.3.1 分割與聯系
朱家花園宗祠中的棚廊空間體現分割與聯系作用。棚廊兩面完全開敞,兩側花窗通透,可以說棚廊空間是完全敞開的建筑空間。它的功能除連接廳堂與祭堂外,還將院落空間進行了兩次分割,符合傳統造園中“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理念,即在園林中景物的層次越少,越一覽無余;層次越多、景越藏,越容易產生深遠的空間[6]。棚廊空間就是運用掩映手法,利用廊柱系列來遮隔構景,增加景物的層次,同時以線連點的方式,增加空間景物的連續性(圖4)。
6.3.2 對景、框景和障景
傳統園林中的對景是透過設置的門洞、窗口去觀賞對面景物,增加景觀層次的深遠性[7]。如隔著月門和鏤空花墻看宗祠內景物,由于隔著兩重層次看,因此空間層次的變化更豐富,意境更深遠,突出“園中有園”特色。

圖4 柵廊空間體現分隔與聯系
框景是利用建筑的門、窗、洞口將外部景物有限地收斂于框內,如同一幅畫面[7]。實際上也是在小空間內將外部大空間的景色選擇性借到小空間,人的視線就從園林的范圍內延展開去,起到擴大空間的作用,也使兩個空間相互聯系的另一形式。朱家花園的框景手法運用廣泛,月門框、廊柱框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動地映入內空間。
朱家花園主入口設置一影壁,借以遮障視線。影壁是障景手法的運用,使內部環境起居深藏而不外露,求得含蓄幽深,是造景手法中“欲露先藏”的體現(圖5)。

圖5 透過月門鏤空花墻看繡樓
6.3.3 接外景
將園外的景色借到園內,使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園林中的廳堂一般都可以透過開敞的隔扇攝取園外的景物,由于透過隔扇觀賞,視角從較暗的室內向室外亮處觀看,突出了園外景觀物體的明快與絢麗。由于朱家花園內宅院各院落的廳堂門門相對,可以通過室內隔扇把園外景色幾重框借于園內,增添景觀層次性。
6.3.4 園路回環曲折的設置
朱家花園主體建筑利用空間回環相同、道路曲折變幻的手法,使空間與景色漸次展開,連續不斷,周而復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間豐富,類似觀賞中國畫的山水長卷一般。路徑的遷回曲折,增大路程的長度,延長游賞民居庭院的時間,使人心理上擴大建筑空間感[8]。
6.3.5 破園林邊界規則、方整的生硬感覺,尋求自然的意趣
(1)運用以山石與綠化作為主體建筑墻壁的掩映[8]。在粉墻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這些景物當中,而“實”的墻壁成為景物“虛”的背景,猶如畫面上的白紙,使粉墻的視覺界限消失。
(2)以棚廊、鏤空花墻與室外空間景色相聯系,把外部景色引入室內。
(3)突破自然條件下缺乏真山真水的不足,以人造自然環境體現自然意境。人造環境以自然風景為藍本,它要求比自然風景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才能做到“以少勝多”,才能使得園林布局有氣勢,有輕重、高低、虛實和靜動的對比。山石是重的、實的、靜的,水體、云霧是輕的、虛的、動的,把山與水恰當結合起來,使山石有奔走的氣勢,使水體有漫延流動的神態,以水之輕、虛更襯托出山石的堅硬、凝重,從而達到氣韻生動的景觀效果[9]。
同為南方園林,因所處政治與社會環境不同,朱家花園和江南園林風格迥異。朱家花園極力張揚的是財富、是烜赫,院落氣度不凡;而江南園林表現的則是一種質樸的文化內涵,外觀毫不起眼,但層層遞進,每深入一層,文化的底蘊都濃厚一層,這兩種園林風格映照出兩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意境。
另外,朱家花園是宅院與花園分離的典型園林,其主要建筑屬于“縱四橫三”空間序列,庭院并列連排組成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建筑組群,有明顯的軸線對稱布局;而江南園林中的建筑不是嚴格的中軸線構局,多曲折變化、結構不拘形式,靈活自由地散布于園內與自然環境相互配合襯托。朱家花園的理池沒有江南園林水體的靈動、幽靜、水態豐富;筑山疊石沒有江南園林山石的變化萬千。但朱家花園卻以其宏大的建筑規模和空間環境體現出“滇西南大觀園”的地域文化特色。
“前院后園”是嶺南私家園林常見的布局方式,園林中的住宅大都設在前院,宅居與園林相對獨立,各自一體,沒有實墻間隔,而是又分又連,或用洞門花墻、或用廊亭小院、或用花木池水作為過渡聯系空間[10]。且宅院多以中軸對稱的方法,采用合院形式,布局密集,靈活自由。室外空間開敞、通透,景觀層次變化豐富。嶺南園林的這些布局特點都與朱家花園的宅院、宗祠與花園相對獨立的布局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嶺南園林的庭園空間極其蜿蜒曲折、起伏多變,多借廊表現曲折和分隔空間,這與朱家花園的平庭式布局不同。
朱家花園在筑造空間環境方面著有特色,是其聞名中外的主要原因。通過對云南建水朱家花園景觀藝術的淺析,探究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以及建筑的類型、布局、裝飾、功能等營造方式,認識清末建水古城人居環境空間、景觀藝術布局、景觀文脈有著重要繼承與借鑒意義,將對當前造園藝術的創新與突破起到融合、傳承與發展的作用。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陳從周.中國園林鑒賞辭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3]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將高宸.建水古城的歷史記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
[5]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7.
[6]馮鐘平.中國園林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7]肖 飛,章曉歷,蘇 旅.幽雅的江南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8]唐學山,李 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9]葉振啟,許大為.園林設計[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0.
[10]宗白華.中國園林藝術概況[M].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