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娟,景 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海學院,廣西 北海 536000)
生態基礎設施是一種由不同生態景觀相互鏈接而成的自然的生命支持系統,這個系統包括綠色通道、公園及其他保育土地,它們可以作為鄉土生物的棲息地,維持自然生態過程,更新空氣與水體,以及保障社區民眾的健康和生活質量[1]。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和居民獲得持續生態服務的基本保障,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體閑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2]。
目前提到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規劃,常與其聯系的方法就是“反規劃”,而若以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為切入點規劃城市的發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例如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維護和恢復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建立非機動車綠色通道;建立綠色文化遺產廊道等[3]。
防城江發源于十萬大山南麓,全長98km,天然落差160m,匯集扶隆江、那勤江、大錄江、華石江等較多支流,在界排流入防城港西灣,其水系發達,構筑了防城港市獨特的山水風貌,承擔防城港市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水力發電等綜合利用任務。
防城江及其兩岸地區位于防城港市西側,包括防城老城區、沙潭江核心區與西岸新區沿江區域,規劃用地主要位于老城區部分。規劃范圍內土地儲備豐富,擁有濱江濱海的雙重資源環境優勢。
為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和健康的關鍵性空間格局,生態基礎設施不但包括傳統的城市生態用地系統,而且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各種生態服務的空間,如大尺度地貌格局、自然保護區、林業及農業系統、地表水及地下水等[4,5]。根據對防城江兩岸現有資源進行調查,該區域生態資源豐富,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圖1)。

圖1 防城江兩岸現狀平面
防城江所在的城市區域已初具山水格局形態:外圍群山環抱,內部河網密布。防城江水系還包括河西新區的水營溝、城區北面的長歧左干渠,南北向連接長歧左干渠和防城江的洗珠河、以及城區東面南北向流入防城江的那傍河,水系非常發達,構筑了防城港市獨特的山水風貌。
兩岸地區多為未建設用地,綠化情況良好,環境優美。建有伯南公園、靈峰寺,是城區重要的綠軸、“藍帶”。規劃區包括“夢幻北部灣”等多個島嶼及多處自然堤岸和江心灘涂。
防城港市具有悠久的少數民族人文旅游資源,人文氣息濃郁,擁有獨特的伏波文化、客家文化、京族文化、僑鄉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種優秀文化。世居民族主要有漢族、壯族、瑤族和京族,其中京族“哈節”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6]。防城港市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擁有多處文化遺址,例如茅嶺杯墩貝丘遺址、交東貝丘遺址、潭蓬古運河遺址等。
在保護原有生態特征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盡量保留規劃區內的山體、島嶼、濕地、植被等原生態環境,為城市留下一個山水生態基礎設施的基底和城市山水格局的公共空間,將公共空間與生態基礎設施整合在一起[7]。維護和強化“背靠萬山,山丘鑲嵌,依江面水,碧水藍天;河在城里,海在城邊”的“山——城——江——海”的城市整體山水格局和“城臨鏡水綠山頭,半城山水半城樓”的山水城市風貌,布局:
4.1.1 “背山攜山”的山體利用布局
對于規劃區內海拔高度較高的山和低丘,采取保留山丘的策略,作為規劃區內的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態基礎設施的斑塊,保持“背靠萬山,山丘鑲嵌”的自然風貌。保留的山體主要處于以下幾處:金華茶公園、民族公園、城市運動公園、知海閣、界排島山體、鴨毛墩、魁星樓以及龜山應天臺。
4.1.2 “依江面水”的水系利用布局
保留防城江及其支流河流水系的完整,作為沿江兩岸“面水而居”的濱水空間,用以水為主的生態基礎設施構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構成“江在城里,城在水中”的水都格局(圖2)。

圖2 山水空間布局
河流的含義不光是排洪、泄洪,河流是生態,是遺產,它是生活的界面,是城市景觀的界面,更是城市形象的領袖。對防城江上游人工現狀河堤,以生態途徑和技術手段,恢復河堤的自然形態;對于下游的自然河堤,在保留現狀的基礎上合理利用。
(1)建設復堤。在現狀江堤的內側,建設親水性好,能夠克服防城江低潮位時景觀效果差的復堤。
(2)生態筑堤。以生態恢復的技術手段,建設“軟硬兼施、類型多樣”的江堤。
構建“基底-斑塊-廊道”式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8]。“基底”——以防城江水系及河流濕地為景觀生態“基底”“斑塊”——以保留山體的公園綠地為景觀生態“斑塊”“廊道”——以“生態滲透社區”的沿江輻射線性綠廊和防城江支流為景觀生態“廊道”并由此組織一河兩岸各具特點的城市空間,展現濱江宜居城市風范。江堤與沿江城市道路之間的休閑林蔭帶、河道內側的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景觀帶、堤頂旅游休閑觀光景觀大道以及滲透社區的線性綠廊(圖3)。
河流濕地是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恢復防城江流域的濕地系統,特別是紅樹林濕地,對于防城江兩岸生態景觀的營造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上游地區加建污水處理廠使水質得以保護。完善老城區城截污排水和處理系統,這樣可防止削減老城區點源污染物。全面加強城水處理、再生水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做到雨污分流,污水無害化、中水資源化。在旱季或雨季,都要保證雨水管道為開放系統、污水管道為封閉系統。
建設以防城江堤道路為無機動車輛通過的、以觀光休閑為主要功能的綠色廊道建設,并以綠色廊道為基礎,設置縱橫交錯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使這個城市完全適于步行(圖4)。

圖4 無機動車綠色廊道布局
河流豐富多樣的功能和景觀綠色廊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游憩、文化價值、環境保護經濟、教育功能等。把防城江兩岸豐富的文化遺產與優美的自然生態的濱水空間環境相結合,塑造獨具特色的防城江綠色文化遺產廊道。使防城江兩岸成為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健身、體育運動的良好去處,而且是開展文化旅游、環保教育和學校野外實習和實驗的自然課堂(圖5)。
[1]BryantMM.2006.Urban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nd the role ofecological greenways at local and metropolitan scal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76:23~44.
[2]俞孔堅,李迪華.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C]//中國科協2002年學術年會第22分會場論文集,2002.
[3]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規劃師,2001(6):9~13.
[4]杜士強,于德永.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及其構建原則[J].生態學雜志,2010,29(8):1646~1654.
[5]劉晟呈.新城市生態用地分類的方法研究[C].桂林:2012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2012.
[6]李天雪.北部灣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研究——以防城港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119~122.
[7]張 泉,葉興平.城市生態規劃研究動態與展望[J].城市規劃,2009(7):51~58.
[8]俞孔堅,喬 青,李迪華,等.基于景觀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態用地研究——以北京市東三鄉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8):1932~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