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全

近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2012年實施的QE3(第三次量化寬松政策)將有可能于2013年年末縮減,并有可能在2014年最終停止。這個表態的直接結果是全球各新興資本市場的暴跌,以及以黃金為首的大宗資產的暴跌。究其原因,QE3退出的重要推手是此前讓美國政府進退維谷的“財政懸崖”,當然也有美國經濟復蘇的影響,但短期效應的驅使最終使得美聯儲以更激進的貨幣政策弱化短期財政危機。
首先,量化寬松政策是一種常用的貨幣政策,在一個國家將要或已經歷經通縮的狀況下實施,具體措施是通過大量發行貨幣并購買政府債券的方式來強力促進經濟復蘇,主要表現就是貨幣貶值。短時間適度的量化寬松政策有益于國家恢復經濟發展,但長時間的量化寬松政策會導致惡性通脹的風險。美國在實施了三輪量化寬松的政策后,選擇在今年末和明年結束該政策,其理由是美國經濟狀況已經逐漸不需要刺激。從主流數據可以看到,美國制造業等支柱產業全面復蘇,美元也開始走強,在這個宏觀背景下,美聯儲宣布量化寬松政策的歷史性退出。
實際上,早在2013年 1月,美國國會預算局發布的報告預測,減稅政策到期加上開支削減計劃啟動,2012財年到2013財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減少607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4%。受上述政策影響,2013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將萎縮1.3%,2013年全年美國經濟增速將僅為0.5%,即重陷衰退 (如圖一),而試圖重振經濟的計劃也將會因房地產(如圖二)和制造業(如圖三)無法復蘇而放棄,最重要的是美元資產的國際信用會進一步大打折扣(如圖四)。實際上,這種被標記為“財政懸崖”的現象并非首次出現,這種財政支出的極度困難從歷史上看多由泛濫的貨幣政策所導致,而非簡單歸結為世界經濟的衰退,但其化解途徑僅依賴貨幣政策是不夠的,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圖一 美國GDP當季同比 (200101-201209)

圖二 美國 已 售 新 屋 套 數 (200701-201209)

圖三 美國工業生產指數 (200701-201209)

圖四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200602-201209)
“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實際上意味著國家財政面臨幾乎無法解決的收支困境,這個專有名詞是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早提出,用以形容在2013年1月1日將會出現的財政困境。屆時,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會使政府財政開支被迫突然減少,使支出曲線如懸崖一般,故得名“財政懸崖”。
從財務結構上看,“財政懸崖”是美國乃至歐洲貨幣政策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的必然結果。即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以鼓勵開支和借貸,簡稱為“印鈔禁”。量化寬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債券,不僅金額龐大,而且周期較長。一般來說,只有在利率等常規工具不再有效的情況下,貨幣當局才會采取這種極端做法,目前的美國和歐洲正是在常規金融工具無法調節經濟運行的情況下才出此下策的。當然,承擔后果的則不僅僅是美歐,而是包括所有納入此貨幣體系的國家。中國目前是美國政府的最大債權國,在此體系中所面臨的風險也會更大一些。
其實“財政懸崖”早在小布什時期就埋下了禍根。小布什時期的經濟刺激政策導致全球貨幣隨美元貶值,從而創造了“黃金十年”的神話(如圖五)。當然,這個寬松的操作手法是美國貨幣政策的慣用手段,從“尼克松沖擊”開始就已經實行了,在卡特任期內實施經濟刺激政策時達到了極致,導致美國經濟上世紀70年代快速增長的同時帶動了美元的快速貶值,以至于黃金在1979年翻了一番還要多(如圖六)。當時卡特總統為了遏制通貨膨脹,一度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把貨幣增長率從1979年第三季度的13.9%降到了第四季度的4.4%,但利率的快速上升和國民經濟的快速下降,則導致政府出臺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到1980年第三季度貨幣增長率已升至19.5%。貨幣政策引致經濟的劇烈波動直接導致卡特1981年的落選。至此,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從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漲到1979年的13.3%,導致個人儲蓄率大幅下降。直至里根當選,美國財政重拾財政盈余政策,才使得美國經濟在冷戰后得以平穩過渡。

圖五 10年黃金倫敦下午定價(200212-201212)

圖六 1979年黃金倫敦下午定價
里根執政期間實際上是以“供應學派”(Supply-Side Economics) 為理論基礎。“供應學派”是由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提出的,其支持者還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里根主張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減稅和加速企業折舊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礙于生產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空間,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各方面的積極性,擺脫停滯和膨脹,促進經濟的穩定和發展。1981年2月,里根向國會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要求削減財政開支(不包括軍費),特別是社會福利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至1984年實現預算收支平衡;大規模減稅,對企業實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給企業以稅收優惠;放松政府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限制,減少國家對企業的干預;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黃金的價格也出現了明顯的回落 (如圖七、圖八)。可見,里根從某種意義上放棄了貨幣政策的主導地位,而是主張平衡預算,反對赤字財政政策,將個人所得稅率不分收入等級,一律在三年內減少30%,三年后個人所得稅的稅級還要隨物價指數的變化加以調整,同時把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過去的46%降低到34%。

圖七 1981年黃金倫敦下午定價

圖八 1984年黃金倫敦下午定價
“財政懸崖”只是本輪美元經濟極度寬松后的再現,小布什的減稅政策伴隨著美元的超額發行,與里根的執政理念實際上大相徑庭。小布什當選后在2001年初即頒布了 《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案》,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39.6%降低到35%;2002年,又將資本利得稅稅率從20%降到15%,并將對股息征收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從35%降到15%,從某種意義上確實刺激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但更為突出的是其無與倫比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即將聯邦基準利率從6.5%一度降到1%,最明顯的效果就是促進了美國房地產的迅速上升,但也增加了經濟體系更大的泡沫,直至2008年前后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
按照小布什時代政策的時間表,最高所得稅率的降稅本應在2011年年底結束,但因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1月20日就任總統的奧巴馬被迫將減稅時間延長了兩年。為了刺激消費,奧巴馬還宣布從2011年起,將美國工資稅從6.2%下調至4.2%,同時出臺失業救濟金計劃,二者所對應的政策周期分別為兩年。稅收的減少和經濟刺激計劃產生的巨大開支使得美國財政赤字進一步加大(如圖九)。而兩黨在減赤問題上觀點不統一,美國參眾兩院去年設定了觸發機制,即如果在2013年1月1日仍未達成共識,則民主、共和兩黨各自主張的政府開支項目將需分攤減赤金額,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削減政府開支1.2萬億美元。這樣,恰巧在2013年1月1日,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會使政府財政開支被迫突然減少,一方面是稅收優惠政策到期,一方面是政府開支削減。這一增一減,在實際上形成了美國財政支出的大幅度跳水,屆時還有可能導致美國個人所得稅普遍上漲,數百萬長期失業者將失去救濟金,緊縮的財政政策很可能扼殺經濟微弱復蘇的趨勢(如圖十)。

圖九 美國財政支出(200701-201209)

圖十 美國GDP當季同比 (200601-201209)
美聯儲此次宣布停止QE3,直接的理由當然是經濟形勢向好、產業復蘇呼喚美元走強,而政府也可以為其負債買單,從而可以遠離量化寬松。但還有一個難以啟齒的原因,就是“財政懸崖”及其背后的隱形影響已日益成為美國經濟發展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而眼下的解決方案,似乎停止貨幣寬松可以一試。再加上今年以來的美國房地產、制造業等行業的復蘇,又給量化寬松的停止創造了難得的時機。
一般而言,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的需要,依據國家權力從社會產品分配中所籌集的財政資金形成財政收入,這是社會產品分配中歸國家占有和支配的部分。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稅收和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其次是事業單位上繳的事業收入、公債和國外借款,以及其他收入等。財政收入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適應,其快于經濟增長,則會導致財政資金運行低效率,從而擠占市場空間;其慢于經濟增長,則會導致財政資金不足,從而影響社會經濟正常運行。
而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根據既定的政策、制度,把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分配使用于不同的方面,即為財政支出,它是實現國家職能的財力保證。國家財政支出應主要用于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教衛生,還有國防和國家管理方面,此外用于償還債務、對外援助等支出。財政支出應量力而行,在支出安排的總量上按照年度財政收入規模安排支出;在支出安排的順序上,需要在保證維持上年消費水平和生產規模的前提下,根據財力安排擴大再生產和提高社會福利的支出;還要在支出結構上安排好積累性支出與消費性支出及其各自內部的比例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厲行節約,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財政分配活動中,財政收入與支出既相對獨立,又具有內在聯系。理想的狀態即為財政平衡,指的是一定時期內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所形成的國家財政資金的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其實質是國民收入生產額與使用額之間相適應,從而促進社會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協調平衡。從財政平衡的角度來看,收入是支出的前提和資金來源,有收才能有支,收入規模制約著支出的規模,如果支出超過收入,則表明國民收入通過財政分配的部分出現了超額分配。從表象上來講,“財政懸崖”應通過財政收支大抵平衡來解決。
但從根本上解決“財政懸崖”的問題,則需要美國政府在一定意義上實現財政盈余,這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美國財政支出的巨大困境,而且能夠維持美元資產在世界市場上的信用等級。現在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結算貨幣,美元信用等級的保護從某種意義上保護了全球貨幣體系的良性運行。這就要求美國政府應當量力而行,努力實現在一定時期內財政收入大于支出,做到收支平衡、留有余地。正如早年里根執政期間,通過合理的財政收支運行,促進各部門努力發展生產,擴大流通,降低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控制低效率的資產投資,節約開支,從而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余,這對全球經濟體系都有貢獻。當然,最為直接的受益者是美元經濟體的優先復蘇,這是美國化解“財政懸崖”的動力,也是化解全球經濟危機的重要一環。
美國長期以來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全球性通脹的重要誘因,而此時驟停QE3對解決通脹是否是良藥,目前很難定論。目前,從各個國家的情況來看,其影響不盡相同。中國等發展較為強勁的經濟體可能受到的影響較小,會平安度過此次調整,并且采用合適的貨幣政策應對美聯儲的調整。2013年5月底以來,全球資金已開始在大類資產間轉換,當月中國新增外匯占款668.6億元,驟降七成,這更多體現了QE3退出預期下資金流出的影響。如果經濟羸弱不改,QE3退出前新增外匯占款還將維
持低位甚至負增長,給三季度國內流動性造成壓力。中國銀行業最近出現的“錢荒”亂象,就暴露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金融風險,倘若美元因QE3退出而持續走強,熱錢將可能大規模撤離中國,這在短期內會對中國金融的穩定性產生影響。而對赤字率比較高的國家來說,美聯儲的這次調整將會是個嚴峻的考驗,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新興經濟體,具體包括印度、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南非、巴西以及不少中美洲國家。這些國家均存在嚴重的政府債務,在面對此次的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調整時可能難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