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麒麟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書評學是一門研究圖書評論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和全民閱讀工作的開展,書評工作重新受到了普遍關注。本文考察了近五年來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書評學的論文,以述評的方式討論了書評學的發(fā)展現狀和趨勢。
本文在中國知網期刊資源庫,以“書評”為檢索詞,綜合比較了維普、萬方等國內期刊數據庫,并剔除評論具體圖書的書評文章后,共查錄相關文獻84篇。按年份發(fā)表統(tǒng)計如圖1所示。

圖1 文章發(fā)表年份統(tǒng)計圖
從研究視角來看,這些文章可分為四種類型:(1)書評理論,這是書評學研究的基本領域,此外,對網絡書評的研究成為近幾年的熱點;(2)書評文化,其中包括對書評人、書評史、書評寫作的研究;(3)書評與圖書館工作,隨著全民閱讀推廣工作的開展,圖書館越來越注重書評的導讀推介功能;(4)書評與編輯出版工作,書評作為編輯出版工作的延續(xù),對于優(yōu)秀圖書推介、圖書出版控制等極具參考價值。本文將這些文章按主題分類統(tǒng)計,如圖2所示。
對“書評”概念的認識決定了書評學研究的方向。王炎龍、黎娟分別從書評的對象、載體、功能等十個角度梳理了“書評”的代表性定義,并主張定義“書評”應綜合、全面地概括書評的各要素,使它們之間有機結合起來。[1]張穎則從文獻信息學的角度,認為“書評本身就是信息載體,提供的是一種對書籍內容與價值進行分析,面向讀者大眾的信息”,“信息量既是書評的屬性 ,也是書評寫作的一個要素”,“作者、圖書、讀者構成一個相互作用的循環(huán)鏈,書評信息傳遞功能就在這互動鏈發(fā)揮作用”。[2]

圖2 文章發(fā)表主題統(tǒng)計圖
從書評的功能上看,書評作為一種寫作文體,在圖書、圖書作者、讀者、編輯、出版商、書評作者的信息傳播鏈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瞿林東認為,書評的“益處”有三:第一,書評幫助公眾了解某書的大致面貌,收到“開卷有益”之效,也使某書擴大了社會影響,更大范圍使公眾和社會受益;第二,好的書評,可以啟發(fā)圖書的作者和編者;第三,可以擴大了書評作者的學術視野,提升其學術能力。[3]徐曉琳則認為,書評除開指導影響出版行業(yè)、指導讀者閱讀及消費等基本功能外,還能夠起到杜絕抄襲侵權和抄襲的作用。[4]
此外,書評還有著學術評價的功能。徐雁在《現代書評與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一文中指出,書評是一種知識成果評價和知識傳播的重要文體,可以起到繁榮學術研究、推進學術發(fā)展的作用,在解決學術書評的立場、角度、規(guī)范化等問題之后,應建立現代書評學制度和知識成果評價機制。[5]
蔣琬潔、張志強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書評的發(fā)展規(guī)模遭遇了瓶頸,書評的期刊文章數量均在107至122篇之間,書評類圖書的數量每年也都沒有超過50本。與此同時,他們認為目前書評質量堪憂,書評標準有待完善,應加強書評陣地建設、加強書評人才建設及整頓書評風氣。[6]龐紅則從大眾閱讀的角度入手,又提出了應以書評引導圖書的生產和消費市場、書評和各種讀書活動相結合、大力發(fā)展數字化書評等建議。[7]
此外,國外的書評建設經驗也受到繼續(xù)關注。如陳詩沁、尤建忠從亞馬遜書評機制的構成和特點出發(fā),認為我們建設書評系統(tǒng)時必須建立在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系統(tǒng)上、滿足讀者相互交換信息的需要、滿足讀者與名人近距離接觸的需求、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以及具有良好的界面。[8]
書評與網絡結合之后,其形式和寫作群體更加多樣,并體現出大眾化,實時性和交互性等特點。[9]近幾年來網絡書評的迅速發(fā)展正在悄然轉變著人們看待書評的態(tài)度和利用書評的方式。盡管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宏觀框架,但一些學者已經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微觀研究。
龔詩陽等人通過對網上書店當當網的實證分析,證實了書評數量、星級評分和負面評價都對圖書銷量有顯著的影響。[10]孫春華、劉業(yè)政的統(tǒng)計結果則表明大多數消費者可能受困于網絡書評數量過多而對決策造成干擾,應通過排序、按星級搜索等加以優(yōu)化。[11]
曹世生探討了以微博(Micro Blog)為載體發(fā)布的“微書評”,認為微書評不僅受到了傳統(tǒng)媒體、網絡活動的青睞,客觀上也擴大了受眾范圍、豐富了傳播內容、強化了傳播效果,可作為傳統(tǒng)書評的重要補充,同時更是書評重新贏得大眾的契機。[12]
李琴則提出了網絡書評發(fā)展的整體思路:建立與網絡書評新特點相適應的書評標準規(guī)范,加強網絡書評網站的管理以及建立網上書評數據庫、為讀者提供知識導讀功能。[9]
伍杰的《新中國書評六十年》是近幾年書評史方面一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該文以時間、人物、重要事件及重要書評文章為線索,梳理了書評的現當代史。他認為,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之前30年書評事業(yè)的發(fā)展基本上是健康的,但受到了一些“左”的干擾,之后30年書評事業(y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成果。[13]
老一輩書評家們的書評觀點也受到了普遍關注。如王云輝認為蕭乾的《書評研究》“蘊藏著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內涵,仍對我國新時期的書評工作有所啟迪”,深刻認識書評必須做到“立”與“破”、“雅”與“俗”、內容介紹與價值評價、客觀性與公正性的四個統(tǒng)一。[14]侯嫻則重新審視和比較了沈從文和蕭乾的書評觀,認為沈從文“常常從國家重造、民族拯救的歷史視角看待書評”,蕭乾“則善于以所身處的現實環(huán)境為切入點,以小見大,見微知著”。[15]
童翠萍的《秋禾書話書評的文體特色》則為研究當代書評家做出了范例。該文總結了當代書評家徐雁的書評文章在題材、立意、文章結構等方面的特色,認為其“風格與唐弢一脈相承,說舊話新,融古談今,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16]
然而,盡管我國的書評歷史源遠流長,但對古代書評史的研究還存在著大片空白,相關研究文獻較少,僅有鄧駿捷的《劉向書錄的圖書評論特色新探》一文。他研究了漢代劉向所撰書錄,認為其“有關圖書的評價最具學術史意義”,“既考慮到著者的學術淵源,又注重其學術個性,開創(chuàng)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批評傳統(tǒng)”。[17]
徐芳分析了西方學術界的書評寫作套路規(guī)范,認為我國的學術書評寫作規(guī)范亟待建立,應學習西方學術書評敘評相輔的結構和敘評相融的內容。[18]瞿林東認為,書評寫作有“三忌”,忌夸張、忌排他、忌詞盛,并且須正確處理所評之書在同類著作中的大致上的位置以及在作者本人著作中的特點。[3]徐劍凌、黃超則提出書評寫作應有文學性的追求:“書評的文學性不但能影響讀者對圖書進行判斷作出選擇,還能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指引和調節(jié)讀者的閱讀行為?!保?9]
此外,書評的公正性受到廣泛關注。溫新瑞指出“學術公正是學術型書評的核心理念,是其寫作的永恒追求”[20]。然而,目前書評界卻存在著“書評廣告化”和“廣告書評化”的異化現象,這背離了“公正性”,既誤導讀者,使作者、評者、出版者受損,也有害于整個書評事業(yè)。[21]張承恩則“強調書評的寫作規(guī)律和社會作用,強調書評者的社會責任,讓淺薄與媚俗走開。唯如此,書評寫作才會重新贏得應有的地位與尊嚴?!保?2]
書評具有導讀作用是圖書館學界的普遍共識。書評作為圖書與讀者的橋梁,“能夠揭示圖書重點內容、描述讀者具體感受、體現閱讀體會以及學習經驗”,“可以指導讀者閱讀,引導讀者明辨是非,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幫助讀者正確認識新書,及時了解書的核心內容、價值及書評作者的感悟,從而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滿足學生學習交叉學科的需求。”[23]
孟珊認為,書評“正好可以彌補現代圖書館工作程序造成人書隔閡的缺陷”,“在深度揭示圖書內容,幫助讀者尋找、尤其是選擇圖書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24]劉賀則考察了大眾閱讀與數字化書評的關系,提出新媒體形勢下數字化書評能夠促進大眾閱讀。[25]
書評的導讀作用在全民閱讀推廣的語境下受到了重視,也是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重視開展書評工作的原因。
圖書館自建書評資源主要源于館員和讀者。許琳瑤考察了杭州圖書館“館員書評”的踐行實例和《圖書館報》的“館員書評”欄目,認為作為信息資源導航者的圖書館員,其“最重要價值并不在于僅僅服務用戶,引導用戶、幫助讀者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氛圍”,應加強館員書評工作和建立館員書評制度。[26]王新利則認為國內書評缺乏獨立機制,而“公共圖書館是獨立書評機制形成之前最符合要求的書評機構”,應加強圖書館書評工作,通過培養(yǎng)圖書館書評隊伍、創(chuàng)辦圖書館書評期刊等方式,打造圖書館書評“品牌”。[27]
張彬則提出“圖書館的新職責是構筑讀者書評渠道,使書評發(fā)展應與大眾閱讀生活相互促進”,“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網絡書評平臺,讓讀者在此互相激發(fā)、互相補充甚至互相爭論”,充分激發(fā)讀者熱情,并發(fā)揮圖書館的教育職能。[28]
目前,“書評數據庫”的建設已經在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但南愛峰認為目前相關的實踐“多采用收集、整合媒體和網絡書評的形式,忽略了充分利用高校自身擁有的師生、館員這一知識密集群體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能力,也忽略了書評對個人發(fā)展、教育模式的潛在價值”,他提出應建設“校園原創(chuàng)書評數據庫”。[29]劉艷蘇則基于“讀者書評文章、軟件建設平臺和高素質人才是構建讀者書評數據庫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保障”提出高校圖書館應構建讀者書評數據庫,并解決好“書評信息的征集與分類、平臺選擇、元數據標引、數據庫的建設與維護”等問題。[30]
增加和融合檢索途徑也是書評資源建設的途徑。辛苗探討了編目添加書評的可行性與實現方法,提出“書目數據著錄書評”可起到增加著錄深度、提高文獻利用率、改進編目工作等作用。[31]楊九龍、左陽則調研了112所“211工程大學”的圖書館網絡書評功能,提出了高校圖書館網絡書評OPAC數據改進的建議,如添加微書評、館員書評、讀者書評等。[32]
圖書館書評資源建設除了自建的渠道外,還可充分利用網絡書評。如趙曉東提出“對海量的網絡書評信息資源進行搜索和甄別,借助建庫工具,把經過遴選、組織并具有價值的書評分類、歸檔,并編制索引與參照項目,錄入數據庫,掛在圖書館主頁的書評信息欄目下,供讀者查閱”。[33]劉東亞也認為“圖書館應根據讀者的需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對網上優(yōu)秀的書評資源加以合理組織,并形成一個引導讀者獲取所需信息的引導系統(tǒng)”,應在圖書館網站設立書評專欄,并提供網絡導航。[34]
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書評工作實踐一般包括培養(yǎng)書評隊伍、創(chuàng)辦書評刊物、舉辦宣傳活動(組織讀者專題討論、定期舉辦有獎征文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書評講座、搞書評演講比賽、利用館辦小報結集書評專輯、深化新書推薦目錄[35])等。曹力佳介紹了德國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書評合作服務(Leko),認為我國圖書館可借鑒其利用書評提高采購質量的做法和跨行業(yè)跨區(qū)域的聯盟合作體系。[36]
對圖書內容的深度揭示,書評在專業(yè)圖書館可以得到良好的應用。潘曉紅在《淺議醫(yī)學院校圖書館書評工作》中說:“醫(yī)學院校圖書館的工作重心在于對文獻信息的收藏到開發(fā)的過渡,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醫(yī)學領域的前沿技術,而書評則是深層次地開發(fā)文獻自身信息的重要方法。”[37]劉艷蘇則提出:“農業(yè)書評對農業(yè)用戶查閱及購買學科圖書、促進農業(yè)教學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搜集農業(yè)學科書評信息,構建學科書評數據庫,為用戶提供集成化的農業(yè)書評信息資源是農業(yè)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的有益嘗試,也是圖書館提高服務水平的客觀要求?!保?8]王衛(wèi)琴也認為:“作為科研單位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重要手段的書評,其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保?9]
孟珊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我國圖書館書評工作劃分為三個階段: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中期至今。[24]在新時期、新技術和新環(huán)境下,圖書館書評工作實踐中門戶網站、書評系統(tǒng)、網絡書評等新手段受到了普遍關注。
林映紅調研了107所“211工程”院校圖書館的網上書評服務,認為高校圖書館書評服務系統(tǒng)資源不夠豐富,互動性不強,缺乏自建資源。劉思光認為,公共圖書館網站的書評欄目存在著許多不足,應著力打造自主品牌、重視質量、設計合理、方便讀者使用的精品書評欄目。[40]王家蓮引入了“微書評”的概念,建議高校圖書館利用“微書評”的形式,開展全民閱讀活動。[41]
書評是隨著圖書出版誕生的,有效地促進了圖書的傳播和文化的繁榮。衛(wèi)淑霞指出,編輯“不僅要把書‘編’出來,還要把書‘評’出去——走向更多的讀者,面向更大的市場。而書評無疑是讓圖書走向讀者的重要中介?!睉獜募訌姇u隊伍建設、選擇合適的媒體途徑兩方面,“通過多種書評的形式,將作者和作品廣泛地推薦給讀者”。[42]傅榮賢則在《書評與圖書控制》中提出,“我國圖書的數量與質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書評是一種可以在圖書生產、傳播環(huán)節(jié)控制其數量和質量的反饋機制和有效形式。[43]
從編輯自身的角度來看,書評可以檢驗編輯工作的質量,可以為編輯工作提供經驗、教訓和借鑒。任暉認為編輯應具有“書評意識”,一是要關注書評,二是要寫作書評,三是會組織書評。[44]齊峰則認為編輯的“書評意識”應包括三點:首先,對圖書內容及其作者熟悉、了解相關領域的學科發(fā)展狀況、對圖書價值做出合理判斷;其次,能組織熟悉的人撰寫書評;最后,對自然書評要及時反應;此外,“書評意識”也有利于培養(yǎng)書評人隊伍、擴大作者資源等。[45]
數字時代的到來也深刻地改變著編輯出版工作。田大憲在《數字出版時代書評的困惑與進路》中認為,由于書評的功能因數字化得以擴大,表現為書評平臺網絡化、書評主體多元化,并催生了新的圖書營銷理念。作為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搭建以讀者為中心、以觀點為主導、以網絡出版為基礎、以媒體融合為支撐的數字書評平臺。[46]秦艷琴、朱婧婷則利用ROST CM軟件考察了某書出版后海量的網絡評論,從中分析出了讀者的主流觀點反饋,并以此為案例展示了編輯應如何在數字化的大媒體環(huán)境之下獲取信息、整理信息,并借此優(yōu)化自身的組稿、編輯及營銷策略。[47]
〔1〕 王炎龍,黎娟.書評概念辨析的多維視角[J].編輯之友,2011(11):20-23
〔2〕 張穎.文獻信息學視野中書評的屬性與特點[J].文獻信息論壇,2010(1):9-12
〔3〕 瞿林東.書評的“三益”與“三忌”[J].中國圖書評論,2009(5):76-77
〔4〕 徐曉琳.淺議書評的功能[J].新疆社科論壇,2009(2):88-90
〔5〕 徐雁.現代書評與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2):102-108
〔6〕 蔣婉潔,張志強.我國書評與書評研究的現狀及問題[J].圖書情報研究,2012(1):15-24
〔7〕 龐紅.用書評引領大眾閱讀[J].圖書情報工作,2009(2):118,129 -131
〔8〕 陳詩沁,尤建忠.淺議亞馬遜的書評機制與書評建設[J].出版參考,2012(Z1):51-53
〔9〕 李琴.談網絡時代的書評導讀[J].網絡財富,2008(11):188-189
〔10〕 龔詩陽等.網絡口碑決定產品命運嗎——對線上圖書評論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2(4):118-128
〔11〕 孫春華,劉業(yè)政.網絡書店電子口碑供需狀況調查研究[J].江蘇商論,2008(12):50-52
〔12〕 曹世生.微博書評:正在崛起的書評新秀[J].現代出版,2012(3):47-50
〔13〕 伍杰.新中國書評六十年[J].中國圖書評論,2009(10):4-28
〔14〕 王云輝.重溫蕭乾《書評研究》——論當今書評工作應把握的“四個統(tǒng)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4):395
〔15〕 侯嫻.論沈從文和蕭乾的書評觀——以《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中心[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1(24):76-78
〔16〕 童翠萍.秋禾書話書評的文體特色.[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2):87-91
〔17〕 鄧駿捷.劉向書錄的圖書評論特色新探[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2):12-15
〔18〕 徐芳.西方出版期刊學術書評寫作范式初探——以《出版研究季刊》為例[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4-57
〔19〕 徐劍凌,黃超.書評文學性的價值取向[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1(3):95-98
〔20〕 溫新瑞.學術型書評的公正追求——以圍繞《閱讀療法》而寫的五篇書評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1):72-74
〔21〕 梁啟東.圖書的廣告書評化與書評廣告化[J].圖書館雜志,2010(2):89-93
〔22〕 張成恩.書評寫作:讓庸俗和淺薄走開[J].新聞愛好者,2008(5):34-35
〔23〕 張永山.充分發(fā)揮書評作用提高圖書利用率[J].圖書館論壇,2010(4):124-126
〔24〕 孟珊.信息時代的圖書館書評發(fā)展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0):113
〔25〕 劉賀.數字化書評對大眾閱讀影響力探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38-39
〔26〕 許琳瑤.“館員書評”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的知識導航作用[J].圖書館雜志,2012(4):107-109
〔27〕 王新利.做好書評工作打造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亮點[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4):110-112
〔28〕 張彬.讀者書評渠道與大眾閱讀生活方式——淺談圖書館讀者書評渠道建設[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94-96
〔29〕 南愛峰.高校圖書館“校園原創(chuàng)書評數據庫”建設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1(4):115-117
〔30〕 劉艷蘇.高校圖書館讀者書評數據庫構建設想[J].圖書館論壇,2010(5):85-86
〔31〕 辛苗.書目數據著錄書評的探討[J].圖書館論壇,2009(1):98-101
〔32〕 楊九龍,左陽.基于OPAC的高校圖書館網絡書評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2(4):10-14
〔33〕 趙曉東.網絡閱讀視野下圖書館的書評工作[J].圖書館學刊,2011(3):85-86
〔34〕 劉東亞.論淺閱讀時代圖書館的書評工作[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2):117-119
〔35〕 胡萍,邢巖.高校圖書館應如何開展書評工作[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1):105
〔36〕 曹力佳.德國公共圖書館的書評合作服務及其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0(8):85-89
〔37〕 潘曉紅.淺議醫(yī)學院校圖書館書評工作[J].河南教育,2012(6):第43-44頁
〔38〕 劉艷蘇.農業(yè)學科書評信息源采集與分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3):392-394
〔39〕 王衛(wèi)琴.科研單位圖書館的書評工作[J].科技資訊,2008(2):212
〔40〕 劉思光.論書評服務與公共圖書館網站[J].圖書館界,2010(6):15-17
〔41〕 王家蓮.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微書評工作[J].圖書館學刊,2011(11):92-94
〔42〕 衛(wèi)淑霞.書評是圖書走向讀者的重要中介[J].編輯之友,2010(2):42-44
〔43〕 傅榮賢.書評與圖書控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9(3):3-5
〔44〕 任暉.編輯的書評意識和書評能力[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2):109-110
〔45〕 齊峰.書評:科學出版的助推器[J].編輯之友,2008(2):24-26
〔46〕 田大憲.數字出版時代書評的困惑與進路[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8(2):33-36
〔47〕 秦艷琴,朱婧婷.網絡圖書評論分析與編輯智慧[J].中國編輯,2011(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