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8年以來,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業飛速發展,年接待游客量迅猛增加。但是,筆者調研發現,西江千戶苗寨目前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旅游景觀體系,其旅游資源內涵豐富,開發價值較高,但開發層次較低,筆者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通過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初步探索了基于游客視角的民族村寨旅游景觀體系,并以此體系指導西江進一步旅游開發和發展。西江只有不斷的整合其旅游資源,開發能滿足游客需求的旅游景觀,才能增強其旅游吸引力,永續其旅游生命周期。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旅游景觀體系;西江千戶苗寨
一、前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旅游業高速發展。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旅游活動從觀光層次向文化體驗等較高層次發展。權威人士預測上山、下鄉、飛天、入海、觀文化、走沙漠、游森林、進工廠為新世紀的旅游熱點。由此可見,“文化性”、“體驗性”等高層次的旅游產品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民族旅游作為一種文化體驗程度較高的旅游產品擁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如果這些旅游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 ,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旅游消費,將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少數民族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旅游產品開發與游客的旅游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一方面,很多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產品的民族特色不明顯,村寨之間相互模仿,同質化現象嚴重,不能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奇等心理需求。村寨的民族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缺少基于游客視角的需求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很多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產品種類較少,產品結構單一,不能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增加游客在少數民族村寨的逗留時間。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缺少全面系統的產品體系研究和討論。
因此,本文將以西江千戶苗寨這個全國最大、民族旅游發展較為典型的苗寨為例,通過大量實地調研來分析游客的民族旅游需求,并構建基于游客視角的民族旅游景觀體系,以期對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發展有所指導。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筆者3月9日到3月27日和4月12日到4月19日兩次到西江做現場調查。第一次調研期間通過獲取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數據,對案例地的景觀系統進行解構,透視案例地所有的旅游景觀,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問卷并進行問卷調查,此期間發放調查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通過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構建民族旅游景觀體系。第二次調研筆者深入訪談當地居民、經營者、專家和游客,深入了解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所構建的民族旅游景觀體系的指導下提出西江千戶苗寨進一步開發和改進的對策和建議。
三、民族村寨旅游景觀體系構建
(一)問卷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用SPSS對問卷進行a系數信度檢驗和結構效度分析,本研究中問卷的a系數值為0.926,遠遠高于0.800,說明本研究中所采用問卷的可信度較高。另外,本文所采用問卷的變量中共同度值最低值為0.493,遠大于0.20,說明依據指標準則所有變量都是有效的。另外,本文以特征值大于1提取六個因子時,得到公共因子解釋總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923%,說明所提取的公共因子解釋量表變量的有效性較高。因此,本文的問卷滿足了有效性的要求。
(二)基于游客的民族旅游景觀要素提取
1、考察旅游景觀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首先,本文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檢驗原有變量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3427.805,相應的概率P-值接近0。如果顯著性水平a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a,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MO值為0.886,大于0.5且非常接近0.9,根據Kaiser給出的KMO度量標準可知原有變量非常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民族旅游景觀因子提取
確定原有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之后,本文將用特征值準則和碎石檢驗準則進一步確定因子變量,并用因子載荷矩陣分析因子的重要性:
表1是特征根為1時因子分析的初始解,顯示了所有變量的共同度數據。可以看到:歌舞表演、特色服飾、節日慶典、蠟染作坊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可被解釋(70%以上),這些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活動參與、博物館等變量丟失信息較多,但是也少于50%,所以此時所有變量的共同度是較高的。因此,本次因子提取的總體效果很理想。
上表也說明因子提取總體效果是很理想的。如表:第一列是因子編號,以后三列組成一組,每組中數據項的含義依次是特征根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
第一組數據項(第二列~第四列)描述了初始因子解的情況。可以看到:第一個因子的特征根為9.410,解釋原有27個變量總方差的34.850%(即9.410/27*100%),累計方差貢獻率為34.850%;第二個因子的特征根為2.498,解釋原有27個變量總方差的9.251%,累計方差貢獻率為44.101%。其余數據含義類似。在初始解中由于提取了六個因子,因此原有變量的總方差均被解釋掉,特征值1時的初始解的表中的第二列也說明了這點。
第二組數據項(第五列~第七列)描述了因子解的情況。可以看到:在特征根為1時,提取六個因子,六個因子共解釋了原有變量方差的64.923%。總體上,原有變量信息大部分被解釋,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理想。
第三組數據項(第八列~第十列)描述了經過旋轉后最終因子解的情況。可以看到:因子旋轉后,累計方差比沒有改變,即是說沒有影響原有變量的共同度,但是卻重新分配了各個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的方差,改變了各因子的方差貢獻,是的因子更容易解釋。
在上圖中,橫坐標為因子數目,縱坐標為特征根。可以看到:第一個因子的特征根值很高,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最大;后面的因子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以此減小;第六個以后的因子特征根值都較小,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很小,已經成為可被忽略的“高山腳下的碎石”,所以提取六個因子是合適的。
3、民族旅游景觀因子的命名解釋
這里,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行正交旋轉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指定按第一因子載荷降序的順序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并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圖可知:蠟染作坊、銀飾制作、刺繡技藝、博物館、苗族語言、商品購買、活動參與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一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民族特色工藝景觀;苗族生活生產方式、苗族習俗、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在第二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生產生活與宗教景觀;歌舞表演、特色服飾、節日慶典在第三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三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民族活動體驗景觀;西江夜景、夜間娛樂活動、特色小吃、苗族飲食、熱情村民在第四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四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飲食文化與夜間娛樂景觀;小橋流水、田園風光、森林楓樹、山水景觀在第五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五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自然生態景觀;村落景觀、吊腳樓建筑、民族特色古街道在第六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六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特色構筑與建筑景觀;可見,與旋轉前相比,因子含義較清晰了。
4、基于游客的民族旅游景觀體系構建
通過以上的因子分析,可以提取出能夠較大解釋原有所有民族旅游景觀要素的綜合指標要素如下表:
從表3可知,基于游客視角的民族旅游景觀體系主要包含六大要素,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特色構筑與建筑景觀、飲食文化與夜間旅游景觀、自然生態景觀、民族活動體驗景觀、生產生活與宗教景觀和特色工藝景觀。
四、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筆者基于本文所構建的民族村寨旅游景觀體系和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景觀的具體問題,提出下列可供西江旅游進一步發展時可參考的策略和建議:
(一)特色構筑與建筑景觀:
1、西江在整體空間布局上應該保持依山傍水而建的格局,避免向谷地和梯田的大規模擴張,破壞農業用地和整體村落的和諧,也不符合西江傳統的風水理念。從所構建的體系中可看出,游客對西江整體村落景觀及其歷史文化的期待是最高的,一旦西江的整體格局被破壞,游客到西江旅游的動機將會受到影響。
2、在建筑形態和體態上應該一致采用吊腳樓形式,從形態上說,訪談發現一些游客已經表現出對西江寨門的不滿意,認為“以前來的時候寨門是吊腳樓風格的,簡單和諧,現在換成了中國古典建筑風格的牌坊,就是有點奇怪”。從體態上,幾位游客認為大型的建筑給人商業化、城市化的感覺,也會破壞景區的和諧。另外,改變建筑形式也不利于傳統的吊腳樓建造技術的傳承,這是不利于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
3、在建筑外觀上應該一致保持青瓦紅墻的風格,筆者訪談中發現西江千戶苗寨已經有幾棟鋼筋水泥的房屋建筑,應該采用一定手段對其外觀進行改造,讓其與其它建筑和諧相融。
(二)飲食文化與夜間旅游景觀:
1、要開發品種豐富的苗家風味小吃、苗家特色菜肴和土特產等。
2、要設計多種可供游客參與的飲食文化活動,如讓游客到苗家田園中自己抓魚回農家做酸湯魚,讓游客學習苗家最具特色的酸湯魚的制作方法,讓游客體驗苗家特制木盆木槌打糯米糍粑等。
3、要全面詳實地搜集關于苗族飲食文化資源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等資料,讓游客邊聽( 聽故事)、邊看( 看原料、工序)、邊嘗( 嘗味道)、邊思(思意蘊),從而使游客吃在其中、樂在其中、受益其中。
4、要開發一定的夜間旅游產品,西江目前的夜間旅游比較單調,主要是在觀景臺看燈光夜景,應該配套一些其他產品吸引游客逗留西江并增加消費,如設計夜間歌舞表演活動和開發夜市讓游客品嘗西江或是貴州的各種風味小吃等,不過要限制夜市時間和杜絕過度商業化和喧囂繁鬧的酒吧等。
(三)從景觀體系中可以看出,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觀都是游客非常期待的旅游產品,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浪漫景觀更是其中之最,所以自然生態景觀方面西江要充分利用白水河和西江西南側的大片梯田:
1、開發農業勞作體驗項目、農業觀賞景觀。
2、在白水河中放入水車,沿白水河兩岸種植可觀賞植物。
3、當地村民可將關在吊腳樓底層的雞、鴨、鵝等牲畜放出來,讓其與西江的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形成自然與人文交錯的復合型景觀,這種真實的日常生活場景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是相當大的。
4、西江目前還有些村民使用材火,要嚴格禁止砍伐森林等行為,應該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植被,盡可能種植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人工林。尤其是西江自然崇拜中的楓樹、松樹等。
(四)一個民族的節日慶典是綜合展示其民族文化,體現其民族個性的重要形式。西江苗族傳統節慶活動、時令節俗很多,可利用節慶活動(包括民間傳統節日和現代富有民俗特色的節日)向游客展示獨特的苗族文化,讓其領略不同的少數民族風情,使游客切身的體驗西江苗族的奇風異俗[1]:
1、西江苗族幾乎月月有節,要把這些節日辦好,避免為了迎合游客而改變原始活動等行為。
2、要通過博物館或家庭博物館或苗家人自身等方式展示苗族特色服飾,通過刺繡作坊蠟染作坊等展示苗族服飾制作工藝。
3、可將苗家工藝結合現代化設計生產游客在平時生活中方便穿著的特色服飾商品。
4、景區除了專門為游客進行歌舞表演外,還可設置一個專門傳授游客苗族舞蹈的場所,讓游客不僅可以看還可以學,滿足游客的求知欲。
5、還可以用影視的方式展示歌舞文化,或出售VCD等形式傳揚苗族歌舞。
(五)在苗族生產生活及宗教景觀方面,從所建體系中可看出西江進一步的開發中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要開發游客能參與的生產生活活動,如讓游客與當地苗族同胞一起罩魚、打核耙、使用水車等。
2、要提高當地居民的自身素質和服務水平等,讓他們以熱情的態度歡迎游客的加入。
3、可以通過繪畫等方式再現以前的生活生產場景,或者在博物館、家庭博物館向游客展示久遠的生產生活工具等幫助他們了解苗家人的生活。
4、可通過開發建設宗教建筑如圖騰柱,或者直接向游客展示宗教場所如祭拜的巖洞、橋梁、古樹等開展宗教旅游。
5、還可以通過展演一些宗教活動或者在博物館中圖示的方式介紹苗族的宗教信仰。
(六)民族特色工藝景觀:
1、要加強苗族文化的研究,將苗族的特色文化融入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思路中,只有抓住了旅游商品設計的“特色”,才能抓住旅游購物發展的“生命”[2]。
2、部分游客表明“專門過來購買或打制銀飾”,由此看出,西江的銀飾制作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應該在此基礎上加強品牌意識。培養扶持西江千戶苗寨有發展潛力的旅游紀念品生產商,引導西江走品牌化發展道路,增加其旅游紀念品的附加值。
3、也有部分游客來到西江后發現喜歡的工藝品引發其購買動機,所以,應該挖掘當地文化和濃郁的地方風俗,生產多樣性、風格化的旅游商品以吸引游客。
4、要為苗族特色的各種工藝尋找傳承人,培養新的設計人員。并加強與高校或現代化設計人員的合作,鼓勵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工作人員加入到西江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為苗族特色旅游商品注入新鮮時尚的血液。
參考文獻:
[1]孟志剛. 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民俗旅游的開發研究[D]. 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09:54.
[2]鄭利鋒. 貴州苗族刺繡旅游品開發與設計的思考[J] . 理論導報,2010,(8):43-44.
作者簡介:李盼,女,(1987——),現任單位:凱里學院旅游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