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程
【摘 要】我國旅游發展一直側重于沿海地區,但隨著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旅游產業也有了較強的發展趨勢。大力發展我國中部地區的旅游產業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在發展模式上,要有針對性地對特色地點進行合理規劃,在保護中部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制定發展策略。本文基于我國目前中部地區的發展形勢,簡單闡述了旅游擴大發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制約中部地區旅游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幾點優化策略,旨在幫助加快中部地區旅游產業發展。
【關鍵詞】中部地區;旅游產業;戰略;探究
我國需要在旅游資源發展方面進行整合,才能對一些惡性競爭產生約束力,優化旅游環境的發展,讓區域經濟更具競爭力。經過近幾年中部地區旅游產業的不斷優化,其產業形象與市場定位已逐漸明確。我國中部地區主要有晉、豫、鄂、湘、皖、贛這6個省份,基本上都是處于長江或是黃河流域范圍內。隨著近幾年經濟的發展,中部地區正不斷崛起,國務院與黨中央也對“中部崛起戰略”高度重視。我國中部的這幾個省份,在客源、交通、環境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旅游市場開發上,要注意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將旅游產業逐步向支柱產業發展,有戰略性地讓6省資源相互融合,達到產業化跨越式發展。
一、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充分利用資源
旅游資源是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我國中部地區地域廣博,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資源不在少數。在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中,中部地區的資源占了總數的28%,其中有一個景觀文化、一個文化與自然遺產、一個純自然遺產與六個純文化遺產。最近幾年國家對外公布的177處重點風景名勝中,中部地區占41處,10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中部地區占了26座。另外,我國中部地區還有124所森林公園、27處自然保護區,國家在進行旅游戰略分析時,要考慮到這些資源的存在價值,這些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都是中部地區發展旅游業的產業優勢,要充分加以應用,同時,中部地區還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分布,可以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線路。
(二)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
旅游產業在我國還屬于一個新興產業,其發展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區的旅游產業為當地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巨大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地游客來中部地區旅游,實際上就是在中部地區產生了消費,這種消費相當于是經濟的“注入”,為當地旅游產業的周邊部分也提供了可觀的收入。而中部地區6省的資源整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旅游全面發展,讓客源在中部地區長期停留,拉動中部旅游內需,提高經濟增長。
2、中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產生的景點門票收入、周邊產品收入等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對于當地稅收的繳納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正常的銷售稅以及交通稅之外,部分時候還能夠征收關稅、機場稅等,有利于我國稅收產業發展。
3、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具有典型的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特點,這就決定了它需要眾多勞動者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服務。在就業形勢較為困難的今天,旅游業的發展無疑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就業問題。在旅游從業人員的選取上,可以優先選用下崗失業人員,緩解中部地區勞動力過剩現象。
4、旅游產業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是一個關聯帶動性很強的產業群體。旅游業的發展,除了能夠帶動直接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行業發展,如餐飲、住宿以及旅行社等,還能夠帶動間接提供服務的各行業發展,如促進林業、郵電通訊產業、保險業等的發展,促進中部地區整體上的經濟增長。
5、中部地區并不都是發達城市,也有部分鄉村地區。近年來,生態旅游逐漸受到重視,中部旅游業的興起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城鄉統籌一體化的轉型。
(三)促進中部和諧發展
就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而言,基本上呈現出東部——西部——中部的遞減性狀態,且中部與東部地區在經濟上的差異有不斷加大的趨勢。地域性經濟發展差異若是過大,是不利于長遠穩定發展的。國民經濟在宏觀調控上應注意這一點,盡量保證全國各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呈現上升趨勢,發展較慢地區要結合自身條件吸收東部經驗,加快發展速度。
旅游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且產業關聯較大。基于旅游產業發展的種種特性,中部地區興起旅游業能夠有效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能夠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因此,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有效消除地區貧困,促進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中部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分析
(一)旅游資源開發方面
旅游資源的開發應該要進行事先的詳細規劃,明確其產業地位,以便之后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隨著近年來旅游產業受到重視,我國各省市都相繼利用自身資源進行開發。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中部地區的旅游已經成功由“事業接待型”轉向了“經濟產業型”,明確了旅游業的支柱地位。但是,資源的開發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特色旅游缺乏一個統一的氛圍,讓游客感覺到當地的旅游特色感不強烈,個性不鮮明,難以形成當地的特色,不利于整體形象的宣傳工作。
2、旅游資源缺乏整體規劃,各地區各自為政,只考慮自身發展,不注意資源的融合,讓國家在對旅游產業的規劃上難以下手,嚴重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像是廬山以及伏牛山,長期以來是“分治”狀態。
3、在管理體制上,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還不夠。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旅游質量監督檢查體系和誠信機制,加大違規經營成本。同時,應加強旅游安全的綜合整治,為游客創造一個安全、文明的旅游環境。
4、各地景區具有嚴重的趨同性,不具互補性,有些景點開發更是盲目重復。如近些年逐漸興起的主題公園,在形式和內容上大同小異,突出不了自身的特色,往往不能給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
5、在投資力度方面,由于景區開展初期人流量不多,景點的宣傳以及運營要耗費大量資金,導致在投資上會出現不平衡現象,不利于旅游結構的優化發展。
6、各地區并沒有相互配合來對旅游景點的設置齊抓共管,在景區的服務方面分工尚未明確,缺乏配合與協調。
由于中部地區人口較為密集,旅游產業發展有著大量勞動力的支撐。在資源的開發上還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但并沒有經過詳細的整合。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同種類型的旅游資源在中部地區大量存在,造成各地方的惡性競爭,不利于整個中部地區旅游業資源融合與和諧發展。
(二)旅游定位方面
隨著近年來中部旅游業的發展,我國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特色。面對旅游市場的發展前景,各大省市能夠有效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資源的開發,將資源優勢轉變為旅游特色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
例如,華夏文明主要發源于我國現代的豫、晉兩個省,這兩個省內有許多具有觀賞價值的歷史人文景觀。尤其是山西省,其古城特色是長久以來吸引游客游玩的地方。山西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歷史景觀,讓古城建筑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因此山西的旅游業發展被定位在歷史古城旅游上。陜西地區由于兵馬俑的存在,旅游業的發展也以兵馬俑的觀賞為主,并大力發展周邊產業,讓游客對陜西形成“兵馬俑之城”的印象。湖北省在自然資源上呈現豐富多彩的狀況,主要是因為湖北省有山有水,因此能夠發展自然風光的旅游。在定位上,湖北已經逐步定位為“兩市、兩山、兩線”,即武漢與宜昌、武當山與神龍架、三峽線路與古三國線路,這種旅游模式能夠讓外來游客清楚的了解到當地特色,合理規劃旅游行程。另外,像是安徽的黃山與九華山、湖南張家界、江西的景德鎮等地方,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一定名氣,讓游客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其旅游特色。就這些旅游特色來看,我國中部地區主要是要發展山水旅游與古文化景點旅游。
(三)游客來源方面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加強,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消費量也越來越大。在增長率方面,增幅逐年加大,我國外匯收入也在大量增加。中部地區人口豐富,加上外來人員數量的日趨增長,中部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水平不斷進步,也帶來了旅游產業的穩中求升。
(四)旅游設施方面
強大的旅游設施是各省市振興旅游業的保障。旅游設施包括很多方面,如酒店、餐飲,交通狀況及其他一些旅游服務設施,都影響著游客們對旅游景點的綜合評價。目前我國中部地區在加強城市間交通樞紐建設方面已取得很大突破,以武漢、南昌、鄭州、太原、長沙為中心的機場已經開通了上百條航線飛往全國主要城市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保障各地人員都能夠方便快捷的來到我國中部旅游。
三、我國中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策略
(一)樹立符合現代化經濟發展需求的發展觀念
在旅游規劃觀念的樹立上,必須首先摒棄地域與部門觀念,依靠整體上的發展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僅僅依靠單個的景點是難以長久運營下去的,只有將周邊城市或地區的景點特色進行相應的融合,才能促進全面發展。在旅游開發觀念上,要改變傳統的僅靠商業來帶動旅游業的方式,應開展特色旅游,尋求差異化,可以通過同區內、省內、國內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比較來全面認識本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并通過開發措施強化其獨特性,從而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完整、獨立的旅游形象。
(二)以保護環境為基礎,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產業的發展固然可以提高經濟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旅游業的發展不能夠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在戰略規劃方面,要遵循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三方面協調發展,在保護的基礎上有效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可以通過嚴格的環境效應評估,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旅游資源的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吸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避免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帶來的環境破壞、資源損耗、文化頹敗等。
另外,旅游產業還要加強對長遠發展的規劃,發展眼光不能短淺,要認識到景點的發展對當地經濟促進的長遠影響。一些景觀的設置沒有考慮到其長久發展能力,在景點建成當下能夠迎來較多人流量,但隨著人們熱情點的轉移,景點會被逐漸荒廢。這樣一來,會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不利于景區以及當地的長遠發展。
(三)運用一體化的發展觀念
中部地區要通過整合、重組等方式,實現旅游業發展的品牌化與國際化,這樣在旅游宣傳上也比較方便,且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另外,還要建立常態化、多層次的協調機制,建設中部地區無障礙的旅游區。在景點的建設上,要實現信息共享,加強協調合作,實現公平競爭下的共贏。如安徽省通過成立合肥經濟圈旅游合作組織,并先后開展了一系列“互融、互游、互推、互動、互通”的新舉措,開通旅游直通車、發行圈內旅游景點一卡通、合編休閑旅游指南、互報景點天氣等,使得圈內城市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同城效應”日益凸顯,大大提高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四、結語
中部地區的旅游發展需要進行詳細的規劃工作,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區的山水特色與歷史文化特色來展開戰略分析。在規劃上,要注意整體設計和長遠發展,力爭將我國中部地區打造為極具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發展后勁十足的旅游地區。
參考文獻:
[1]萬先進,丁黎明.中部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10).
[2]何蓮.我國中部地區旅游合作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J].企業技術開發,2012(31).
[3]石曉峰.我國中部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