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自從由美國學者謝爾頓提出至今已經有80余年的歷史,其間許多學者發展和完善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但是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引入比較晚,我國企業在這方面也做的不夠好。通過搜集材料,對我國及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狀況進行描述性的比較,并針對我國企業目前存在社會責任缺失的情況總結一些對策。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國內外比較;對策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定義,學者們見仁見智,給出了不同的見解。雷蒙德·鮑爾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關于公司行為對社會影響的認真考慮。”基思·戴維斯和羅伯特·布洛姆斯特朗指出:“社會責任是決策者在考慮自己的利益的同時 ,也有義務采取措施以保護和改善社會福利。”約瑟夫·麥奎爾則聯系經濟和法律目標來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的思想主張企業不僅有著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義務 ,在這些義務以外 ,還承擔有其他社會責任。”
將這些學者們的定義歸納一下,我們可以這樣界定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余,所應當承當的維護和增加社會利益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包括對員工和消費者的責任,還包括對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合理利用、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的提出,將企業和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并且歷史發展的事實也證明了企業的壯大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兩者之間可以說是存在一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系。
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狀況
企業社會責任雖是一個新概念,但它實際上是在古老觀念基礎上的“新闡釋”。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與企業存在發展的歷史同樣久遠。在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那時社會就要求商人在追求經濟利潤時關注社會福利和公共道德。在中國,早在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 “義利之辯”,就已經涉及了商人在個人私利和社會公益之間的取舍問題。這些思想從廣義上都可以看作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萌芽。
(一)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提出及發展
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在1924年,美國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don)首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企業社會責任含有道德因素,社會利益遠遠高于公司的盈利。這個概念的提出是由于資本主義在進入壟斷階段后,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開始引發了許多的社會問題。比如在美國,壟斷托拉斯公司控制了許多行業的命脈,有的可以說是富可敵國。這使得社會財富迅速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破壞了市場競爭。這些現象的出現讓人們開始思考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即企業在為股東謀取利潤最大化之外,還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但是很遺憾,在當時沒有人注意到謝爾頓的思想。
20世紀30年代,發生了CSR發展歷史上一場著名的論戰,即“貝利-多德”論戰(也稱“哈佛論戰”)。這場圍繞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論戰最終以堅持“企業管理者應負社會責任”的哈佛教授多德獲勝告終。雖然CSR仍沒有獲得學界的一致認同,但是這場論戰卻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往更深層次發展。
1953年,被譽為“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博文(Bowen)提出了商人社會責任的最初定義:“商人有義務按照社會所期望的目標和價值來制定政策、進行決策或采取某些行動。”
20世紀60年代之后,雖然仍有反對的聲音,但支持并倡導CSR的學者越來越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并于20世紀80年代達到高潮的利益相關者理論。1984年,弗里曼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回答了企業的經營活動應該對誰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即CSR管理的對象及相關責任,從而為CSR奠定了理論根基。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不僅更多的學者和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趨于認同,媒體輿論及消費者也積極參與其中,產生了一些頗具影響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1991年,美國大型牛仔褲制造商Levi-Strauss的海外工廠被曝光在監獄般的工作環境中使用年輕女工,被稱為“血汗工廠”。形象危機之下,該公司草擬了世界上第一份企業內部生產守則。90年代初,耐克公司設在發展中國家的工廠存在大量雇傭童工的現象,工作時間長到十五六個小時,工作環境惡劣。為挽回形象,公司同意支付賠款,并成立“公平勞工協會”監督改善勞工環境,但嚴重受損的公司形象儼然成為定局,股價大跌。90年代中后期,“消費者運動”轟轟烈烈進行,在勞工和人權組織等NGO和消費者的雙重壓力下,許多知名品牌公司也都相繼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守則,后演變為“企業生產守則運動”。
1996年,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CSR EUROPE)成立。1997年,美國經濟優先認可委員會(CEPAA,2001年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AI)以國際勞動組織(ILO)和聯合國的13個公約為依據,起草了一份社會責任標準,即SA8000,以此為評價依據開展認證活動。
2000年7月,《全球契約》論壇第一次高級別會議召開,與會代表承諾:在建立全球化市場的同時,要改善工人工作環境,提高環保水平。《全球契約》行動計劃已經有包括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的代表,200多家著名大公司參與。2002年,聯合國正式推出《聯合國全球協約》(UN Global Compact)。協約共有九條原則,聯合國懇請公司對待其員工和供貨商時都要尊重其規定的九條原則。
(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踐行狀況
從上面可以看出,經過80多年的發展,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以及相應的監督措施和實行措施。比如說,在日本就有一群“綠色消費者”,他們只購買對社會負責的公司的產品;還有前文提到的耐克公司“血汗工廠”曝光后,其公司股票大跌等等。這說明,輿論和消費者也開始努力踐行自身的監督職責。
除此之外,企業自身也開始越來越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
2006年初開始,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對中國、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加拿大等七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展開調查。當被問道實施CSR的驅動力時,各國參加調查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都相信,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能夠在諸多方面促進企業的進步和發展,例如企業公眾形象、員工士氣、員工忠誠度、客戶信心、品牌認知度、企業整體競爭力。其中,最為顯著的積極作用是企業能夠提高或改善社會的公眾形象。這表明,這些企業將企業社會責任與自身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實踐得如何已經成為企業自我認可以及被認可的重要標準之一。
另外,說到具體的實行措施,就不得不提到SA8000標準。
SA8000是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簡稱。它是1997年8月由美國經濟優先認可委員會(CEPAA,2001年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組織SAI)依據國際勞工組織憲章,世界人權宣言及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內容制定的,以保護勞動環境、勞動條件和勞工權利為主要內容的管理體系。作為全球第一個企業道德規范標準,它規定了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承擔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表明所提供的產品符合國際公認的最低勞工權利標準,不存在違反國際道德標準的情況。
SA8000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認證機構審核的國際標準,適用于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各種規模的企業。主要借助消費者、投資者、媒體等各方面的壓力來促進企業努力改善員工的各項權利,同時, SA8000配備有證書認證,要求企業的供應商必須達到該要求,以此來迫使最終用戶不是消費者的公司也要受到SA8000的制約。隨著大型的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它們不僅制定自己內部的責任守則,努力獲得SA8000認證,同時也要求它們的供應商、合作伙伴獲得SA8000的認證。
公眾、輿論發揮監督作用,企業努力實踐履行社會責任,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得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沒有生存的空間,從而逐漸退出市場競爭,產生良性循環。
三、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狀況
長期以來,我國理論界對CSR的研究很少。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時期,政企一體,企業只是國家完成計劃指標的工具而已。所以,企業的目標就是為國家而生產,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卻不是像西方那樣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也就不曾出現,因而也就沒有研究的素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CSR才真正進入我國學術界的研究視野。因為,改革開放以后,對公有制經濟的調整,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鼓勵發展,使得企業的經濟責任得到了加強,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成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因而,像西方那些企業一樣,在完成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引發了種種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同時,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深入,國外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也開始被引入。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已儼然成為了“世界工廠”,吸引了大量的外國采購商。但是隨著他們的采購活動一起到來的,還有SA8000標準。SA8000標準給我國那些從事外貿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壓力,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這些現象都極大地促進我國CSR研究的發展。
和西方國家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歷程所類似,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也暴露出來許多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主要有:
(1)非法雇傭童工,違法使用未成年工。山西“黑磚窯”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且惡劣的例子 ,它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非法使用童工的問題,它是對文明社會的褻瀆,對人權的踐踏。(2)限制工人人身自由,侵犯工人的權利。侵犯工人的權利不僅有對工人人格上的侮辱,還包括人身的傷害。(3)生產條件差,生產安全保障不利。據安監局李毅中局長透露,中國由于生產安全問題每天死亡320人,而一些礦難完全是黑心礦主和地方官員相勾結,無視礦工死活、非法開采的結果。(4)拖欠工資,尤其是農民工的工資。從前些年溫家寶總理為農民工討薪的事件中就不難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5)超時加班加點工作,卻不支付加班加點工資。我國《勞動法》規定,由于生產經營需要而延長工時的,一般每日不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每日不超過3小時,但每周不得超過36小時。但是企業要求工人每日超時工作的事件還是經常發生。(6)職工福利待遇差,社會保險覆蓋率底。雖然社會保險覆蓋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企業不舍得增加成本為工人上保險也是一個重要方面。(7)環境污染,不合理利用資源。以水污染為例,有的企業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盲目排污,比如太湖的水污染,溫州的制革水污染等等。
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顯示出我國當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非常嚴重的,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對于國內,隨著公眾對社會事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監督和輿論作用,社會責任缺失的企業必然遭到抵制和唾棄,企業的發展和生存也將打上問號;對于國外,外國采購商普遍要求國內企業通過SA8000認證,并且通過撤單、取消供應商資格來迫使國內企業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這種現象也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居然得靠外國人來維護本國工人的權益。因此,如何改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狀況已經迫在眉睫。
四、改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狀況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觀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
第一,企業應該要認識到,如果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差,那將要承擔較大的道德風險,而這種道德風險隨時可能轉化為商業風險。第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未必使得自身的利潤下降。國外實踐證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濟績效成正相關的關系。沃爾瑪堅持用SA8000來審核其供應商,仍做到全球第一;通用電氣堅持自己的全球責任觀,做到了美國第二等等,這些都是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二)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企業應該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也是一種投資,并且這種投資的回報是無窮的。比如為企業贏得更高的聲望,更容易招募到優秀的員工,更加能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等等。有的企業認為現在還沒有能力去考慮社會責任的問題,這是一種缺乏戰略眼光的表現。企業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對企業的經營方式、組織結構、用工制度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東西經過潛移默化,會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這對于企業來講是一種無形的資產。
(三)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監督機制。
通過監督機制來規范企業的經濟行為,對企業的失信行為給與懲戒。監督機制可以分為: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法律監督是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健全社會責任的法律,對違反法律和社會責任的企業嚴厲懲罰,否則就是對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的不公正。我國在2005年10月頒布的新《公司法》第5條中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規范,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這是首次在法律中明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主體地位。然而,新《公司法》的這一條款只是一個原則性條款,旨在宣示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有關社會責任的法律需要進一步健全。
社會監督還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消費者,消費者的不成熟是一些企業漠視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因。在顧客就是上帝的市場經濟中,消費者應該用自己的意見和選擇來促使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前文提到的日本“綠色消費者”群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的我國也需要有這樣的消費者全體,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是社會輿論,尤其是新聞輿論。我們對不負責任的企業要進行譴責,對努力實踐社會責任的企業要進行鼓勵,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監督環境,以改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狀況。
參考文獻:
[1]鄭衛東. SA8000帶給中國企業的深層思考. 財經科學, 2004(6);
[2]戴志強, 從一些事件解讀企業社會責任, 中外企業文化, 2007(3);
[3]黎友煥, 王凱. 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 WTO經濟導刊, 2007 (1);
[4]王玲. 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涵義、性質、特征和內容. 法學家, 2006(1);
[5]冉毅波. 七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美國人力資源協會(SHRM)調查報告. WTO經濟導刊, 2007(5);
[6]李淑英.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界定、范圍及特質. 哲學動態, 2007(4);
[7]王戈非. 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經濟論壇, 2006(16);
[8]李文川, 盧勇, 張群祥. 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改革與戰略, 2007(2);
[9]夏爐娟.企業社會責任在全球的80年.華人世界.2007(5)
[10]辛杰.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03)
[11]李瑋.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的影響與應對策略.湖北社會科學.2009(07).
作者簡介:馬文波(1988——),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