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摘 要】企業會計報表是市場上投資者獲取企業有關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保證披露的會計信息的客觀公正,世界各國都對其進行管制。這種管制可以增強資本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進而改善資本市場的運行。然而在世界各國的市場上,仍然存在著較多的虛假會計報表。虛假會計報表錯誤地向投資者傳遞有關公司的信息,會導致投資者的決策錯誤,最終給投資者帶來損失。本文分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財務報表;虛假信息;對策
一、財務報表的作用
(一)評價企業過去生產經營的業績。要進行正確的決策,還需要對報表進一步加工,對其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和解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和其他報表使用者,要根據會計報表上的各項數據,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加以考察和分析研究,了解企業過去的生產經營業績。根據有關會計報表分析的資料,借以評價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經營成果的大小和經營管理上的得失,并與同行業相對比,以評價企業的成敗得失。
(二)衡量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通過對企業會計報表的分析,可以了解目前有多少資金可供運營,營運資金從何處取得,了解企業經營方針,尤其是投資管理的方針和企業內部資金運轉的情況,借以判斷企業在經營上有無進取心,財務上是否穩妥可靠,了解企業一系列的重大財務問題。
(三)預測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在企業經營活動中,通過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據以作出正確的決策。在這些方面,企業會計報表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通過會計報表分析,可從經濟活動這一復雜的現象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針對目前的情況,權衡未來發展的可能趨勢,并作出相應的決策,從而增加決策的科學性,減少盲目性。
二、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增加效益考核。企業的經營業績考核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它不僅涉及到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高管人員業績的評定,并影響其提升、獎金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虛假包裝。
(二)獲取個人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國有企業扭虧為盈、創造良好經營業績已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對廠長或經理而言,完成這項任務可能仕途光明。否則,可能職位難保,甚至下崗分流。在這種政治壓力下,國有企業很有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三)企業調整納稅。眾所周知,企業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稅法的規定,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為了達到偷稅、漏稅、減少等目的,企業往往將會計報表進行粉飾。
(四)獲取銀行貸款。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商業銀行,對企業的風險評估基本上依靠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良的企業,往往會通過編制虛假會計報表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來獲取銀行的貸款。
(五)公司股票上市。我國的《證券法》對企業股票上市有著嚴格的規定,其中企業近年來的盈利情況是重要的條件之一。為此,有的企業為了達到股票上市的目的,有組織的進行虛假會計報表編制,甚至與社會中介機構進行串通,出具不實的審計報告。
(六)監督、約束機制弱化。對于會計行為的約束監督來自兩方面,一是單位內部監督,二是外部監督。 企業產權的不明確導致約束機制的作用弱化,致致代理人自行其是,缺乏監督,造成單化內部監督行同虛設。而外部監督,主耍是指社會職業中介機構,由于其委托人與監督對象為同一對象,中介機構從業人員還很少,從業人員整體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偏低,對于會計信息造假的防范并不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從而使外部監督作用弱化。
(七)為推卸責任。企業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卷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會粉飾會計報表。
三、對財務信息不實采取的措施
(一)強化會計管理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會計管理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該項工程有助于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杜絕企業弄虛作假。從有關企業虛假會計信息案例中可以看到,絕大部分企業會計信息造假行為都會牽涉到企業的會計人員,會計人員工作態度影響整個企業的財務發展方向,只有把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從源頭上堵住了大部分虛假會計行為。首先,應嚴格執行《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只有按照一定條件通過一定程序取得從業資格的人員才能從事會計工作,把好會計人員的“進門關”。 其次,逐步完善統一的、具有剛性的會汁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以約束和管理會計人員的執業行為。最后還要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
(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報表信息質量。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礎,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會計基礎工作要求很嚴格,在當前情況下,企業應嚴格執行財政部印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按規定設置賬簿、編制憑證、記賬,正確進行成本核算及編制會計報表,保證賬、證、表等業務的處理及會計檔案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達到標準規范的要求。
(三)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首先,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規劃,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的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預測,從而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未來環境不確定性對會計產生過多的影響。其次,要注意協調好有關利益集團在準則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相應制衡關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夠在有關準則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再次,對于會計準則中的某些定義和釋義要有精確的分析和解釋,避免給會計準則的使用者造成誤解。
(四)建立健全企業的監督體系。對于產權不明晰導致的內部監督、約束機制弱化問題。應明確產權關系,劃小共有產權范圍。企業由產權人直接委托代理人管理,產權人對于代理人有直接任免權力。從而強化產權人監督作用,強化企業內部監督機制。 而對于外部監督,主要是加強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努力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道德素質,使總體力量得到加強。
(五)建立會計誠信評價機制。建立會計誠信評價機制,將會計行業市場化。針對會計行業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譽的建立就靠相應的會計誠信評價機制,建立和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原則,以此原則作為對會計誠信與信譽的評價標準。報表注釋是充分揭露原則的一種具體運用形式。會計報表注釋內容已越來越豐富,作用也越來越大,在理論和務實的推動下,會計報表已進入“注釋時代”。我國政府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原則,通過經濟利益來激勵更多的參與者參與評價體制,并且盡可能的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評價的規則和標準應該以程序上的公平公正為首要追求價值,畢竟千差萬別的標準中,唯有程序正義才能最大范圍的保證實質公正。
四、結論
會計信息作為評價企業發展以及經濟運行好壞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具有重要影響。但通過研究分析,我國企業由于各方面原因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相關利益主體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而且擾亂了整個經濟發展運行秩序,增加了國民經濟運行中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危害了國家、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影響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進程。根治財務信息失真已是刻不容緩,但財務信息失真得到根治卻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隨著這幾方面條件的日趨成熟,相信財務信息失真這一社會痼疾一定會得到根治,會計人必然能夠支撐起誠信的天空。
參考文獻:
[1]鄭宇梅,劉麗香,李昕欣.淺談上市公司會計報表粉飾的治理對策[J].商場現代化, 2008,(05)
[2]黃培進.企業會計報表粉飾的治理對策[J].商業會計. 2007.(19)
[3]黃茂貴.會計報表粉飾常用手段與對策[J].商業會計.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