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裔斌
【摘 要】外語學習中的母語負遷移作用一直是困擾著語言學習者和研究者的主要問題之一。高職英語寫作中的錯誤表達大多源于母語的負遷移作用。本文擬通過比照漢語和英語的不同語言特性,分析了高職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在詞匯、句型和語篇三個層面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語言遷移;母語負遷移;英語寫作;對策
一、引言
2000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以下簡稱《課程要求》)明確提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由此可見,《課程要求》明確提出了高職英語教學要注重“應用能力” 和“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等新要求。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應著重提高學生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三個方面的能力都離不開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高職學生在入學時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大多基礎薄弱,英語輸出量低,在英語寫作中常習慣遵循母語思維。那么,母語思維在高職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起著一種什么樣的干擾作用和影響?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筆者將在過去對寫作遷移問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及其對策來回答以上問題。
二、語言遷移理論
遷移,這一概念源于心理學,是指把在一個環境中學得的行為轉移到另一個環境中[1]。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母語知識對目標語習得的影響是眾多語言學家及心理語言學家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這種影響稱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象。很多研究表明,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任何充分解釋都必須考慮遷移這一重要的關鍵問題[2]。遷移可以解釋學習者尤其是相對于兒童而言的成年人的外語學習過程。語言是具有共同性的,要想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完全排除母語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可能的。母語的遷移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識、技能、方法、原理和態度等,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先前的學習對后繼的學習有一種積極推進的影響;而負遷移剛好相反,指先前的學習對后繼的學習產生了一種干擾、阻礙的消極作用。錯誤分析理論研究發現外語學習者的錯誤只有25%左右來自母語知識負遷移的干擾[3]。但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來說,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所犯的錯誤51%來自母語干擾;而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學習者學習英語時所犯的錯誤只有3%來自母語干擾[3]。因此,母語負遷移現象在中國學生外語學習中的干擾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高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偏低,語言輸出量小,從而受到的干擾愈為嚴重,這從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所出現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可見一斑。
三、高職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
在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母語知識和經驗往往會妨礙他們進行正確、得體的表達,從而導致中式英語的發生率較高。英、漢兩種語言差別較大,而高職生習慣用中文的形式和思維來進行英語寫作,因此在文章中便會出現不符合英語語法、不地道的英文表達。下面筆者主要從詞匯、句法和篇章三個層面來闡述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
(一)詞匯層面
高職學生往往會忽視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經常習慣性地遵循母語思維,在英語寫作中很容易把漢語中的詞匯與英語中的詞匯機械地等同起來。詞匯層面的負遷移現象最常體現在詞匯冗余、詞性誤用和搭配不當三個方面。首先來看詞匯冗余問題。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高職生沒能充分理解和準確把握某些英語詞匯的涵義和用法,想當然地用母語思維來進行表達。在寫作中,他們通常會把“a single room” 寫成“a single man room”;也不曉得用“a bestseller” 取代 “a best-selling book”更地道。又如下列例句:
(1)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returning reply. (應改為your reply)
(2) These goods are more superior to those weve ordered. (應改為superior to)
其次,高職生對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不甚了解,常會出現詞性誤用的問題。一般來說,漢語是一種多動詞的語言,而英語則更多使用介詞和名詞。了解和熟練運用英語介詞短語替代漢語的謂語加賓語的功能無疑將有助于學習者寫出更地道的英語作文[3]。例如:
(4) Susan accepted the offer and had no hesitation. (應改為without hesitation)
此外,詞匯搭配問題也往往會令高職學生在英語寫作時感到棘手。詞語搭配在不同的語言里面都有其不盡相同的方式和搭配習慣。對高職生而言,漢語中許多詞匯在用英語表達時由于其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而往往不知作何安排。比如,漢語中“看”報,“看”醫生和“看”電視,在英語中則要分別對應搭配“read”,“see”和“watch”。學生們對這些搭配覺得頗為頭疼,他們的作文中也經常會出現如下似是而非的中式英語搭配:
(5) The purpose of this is to express my true apologies. (應改為my sincere apologies)
(6) Thank you for your posi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ference. (應改為your active participation)
(二)句法層面
根據楊玉晨、聞兆榮的調查研究[4],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中簡單句是作文的主體,且所用的簡單句往往較長,一個主語后面有幾個動詞作謂語。復合句次之,并列句和并列復合句比較少。在句法方面,高職學生較突出的問題是在寫作中較多地使用句首狀語句和逗號連接句。
(1)句首狀語句
漢語的表達習慣是把信息重點放在句末,把時間、條件、原因等解釋性的信息一律放在句首;而英語的造句習慣正好相反,雖然狀語位置比較靈活,也有出現在句首的,但如果沒有強調的需要和連貫的地方,大多數是放在句末或接近句末的位置[5]。受母語遷移的影響,高職生一味地把狀語置于句首,不考慮是否表示強調或上下文銜接。例如在學生寫的道歉信中發現有以下句子:
In this morning, due to a high fever, I could not come to the class. I am terribly sorry. (可改為:I am terribly sorry that I could not come to the class this morning due to a high fever.)
(2)逗號連接句
逗號連接句的產生是受漢語習慣的影響。首先,漢語的句子單位不是非常嚴格,一般一個句子以一個話題是否詳盡為界。因此為評述一個話題,一個句子可以拖得很長,可以出現多個主語和謂語。而英語的句子單位很嚴格,通常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主語( 或并列主語)和謂語。其次,漢語的連接詞標記可以省略而不影響意義的表達,而英語的連接詞是不能省略的,否則會造成語際關系不清[5]。例如下邊的病句:
I couldnt bear my boss any more, I told it to my good fried, he also felt angry, asked me to quit this part-time job. (可改為:I told my good fried I couldnt bear my boss any more, and he asked me to quit this part-time job in anger.)
(三)語篇層面
由于英漢語言差異和語言心理差異,漢語的組合重意合而不重形和,句中各意群或成份通過內在的聯系貫穿在一起,不一定用關系詞來明確交待其關系。結構上的限制也較少,可以充分利用語境及語言結構內部的相互襯托等條件,使語句盡量經濟。而英語重形和,句中各意群成份的結合都用適當的關聯詞和介詞來表現相互關系,形式嚴謹而缺乏彈性[5]。在語篇層面上,受母語遷移的影響,高職學生過多使用單句或句型單一的句型結構。篇章中句與句之間完全獨立,只用句號分開而很少使用關聯詞,導致文章的結構松散,脈絡不清。請看:
We can see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bile phone are obvious. You can carry it with you and you dont have to keep a notebook for phone numbers, because they can be stored in its memory. You also can log your computer onto the Internet and send e-mails with it. It even can save lives by sending signal for help in an emergency.
此段以the advantages of the mobile phone為主題導向,應以列舉法發展本段落。而其現在只是幾個松散句子的拼湊,行文條理差,段落之間語義不連貫, 缺乏應有的邏輯,尤其是隱舍的邏輯聯系表達不清楚。且看修改后的段落: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bile phone are obvious. Firstly,you can carry it around wherever you go. Besides,you dont have to keep a notebook for phone numbers as they can be stored in its memory. Whats more,with a mobile phone,you can even log your computer onto the Internet and send e-mails. Finally,the mobile phone can save lives by sending signals for help in an emergency.
新段落通過增加過渡詞Firstly, Besides, Whats more, Finally改善了語篇的連貫性,使得行文前后照應,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由此可見,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英漢語言差異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英語語言重形態,漢語語言重意表的區別,培養他們的整體篇章意識[4]。
四、克服高職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現象的對策
(一)加強英漢語言對比,分辨異同,增強正遷移。
根據賈智勇的研究[6],語言之間有三個特點:共性、差異性和相似性。其中,共性是產生母語正遷移的前提,對第二語言的學習起積極推動作用;差異性難以掌握,給學生學習帶來困難;相似性使第二語言學習者難以分辨,容易導致兩種語言規則的混用,這是導致母語負遷移的關鍵因素。因此,要想避免母語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干擾,就得要求教師多收集有關母語思維模式負遷移的語例與資料,在教學中對英漢兩種語言適當地進行對比分析,多講一些漢語和英語在表達方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異同,從縱橫兩方面加強各種概念、知識間的聯系和對比,從而增強學生的分辨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二)培養文化意識,增強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在語言學習中,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同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其所使用的語言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漢語有漢文化的特征,英語有英美文化的特征,當英漢兩種語言相互轉換時,不可簡單地照搬母語的語言規則和文化規則,否則就會造成文化誤解。因此,在高職英語寫作教學中要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西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少或避免寫作中的文化錯誤。
(三)以讀促寫,積累素材,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
高職生英語寫作的難點在于有好的思想和想法不知道用什么詞匯準確表達,以及如何表達。究其原因,是因為高職生的英語詞匯量和信息輸入有限。而英語閱讀學習正是擴大學生詞匯量和信息輸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大量有效的閱讀,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已學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拓展詞匯量;同時,可以體會和吸收閱讀材料在體裁、結構、內容、語言和篇章組織等方面的特點和技巧,獲得足夠的信息輸入,培養英語語感,積累寫作素材,這樣才有可能在寫作中自覺地排除母語負遷移的干擾。
五、結語
總之,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是高職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分析母語對英語寫作學習所產生的負遷移效應,教師可以預測高職學生英語寫作變異,及時指導學生在寫作中盡可能避免由于母語負遷移所產生的錯誤[5]。作為學習者,高職生應對母語負遷移樹立正確的態度,只要在學習中通過對比分析,深入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內涵,找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遵循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不斷發現和糾正錯誤,就能減少和排除干擾,提高英語表達的準確性,從而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Richards.J.C.1985.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ass and Selinker,1992.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revised.) [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 周仕寶.母語負遷移與寫作的中式英語[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2).
[4] 楊玉晨,聞兆榮.中國學生英文寫作的句子類型及分析[J].現代外語,1994,(1).
[5] 李柯平.中國學習者英文寫作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9).
[6] 賈智勇.母語負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