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慧 李龍山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者已經達到8.12億,參合率95%以上[1]。但實踐中,已經參加新農合的農民(戶)不一定是主觀上愿意參加的人群,不排除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隨大流”者。未參加的也不一定是因為不愿意參加,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基于上述考慮,本文對農民參合意愿的研究本著反映農民的真實意思表示的原則,選擇“明年您是否愿意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反映農民參合意愿的解釋變量。因為農民自己的理性判斷和選擇對這一制度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至關重要。
一、數據來源與方法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河北聯合大學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李龍山同學于2012年寒假期間年所做有關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卷調查的結果。將該鎮8800個農戶視為總抽樣框,采取單純隨機抽樣方法抽取5個自然村,由熟人介紹找到主要村干部獲取該村常住戶主名單,即為每個村的樣本框,根據抽樣框的大小,再次采取單純隨機抽樣法,每村抽取100個農戶(不足100戶者全部抽取)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15份,有效回收率92.22%。
二、結果與分析
(一)參合意愿單因素分析
(1)個體特征差異
本次調查所涉415位農民,實際已參加了新農合的有383人,樣本參合率為92.27%。但從主觀參合意愿來看,就“明年您是否愿意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一問題,回答愿意者338人,占81.44%,回答“不愿意”者75人,占18.07%,另有2人回答“不知道”。這一比例顯然低于實際參合率,可見已參加者中不乏“隨大流”者。
調查表明,具有不同個體特征的農民其參合意愿的差異是有統計學意義的。從年齡上看,總體上年齡越大愿意參加新農合者的比例就越高。這可能是由于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45歲以后,人們罹患各種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但勞動能力卻開始下降進而導致收入水平下降,因而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人們會本能的希望能夠多些醫療保障。相反,年輕人這方面的考慮要少些。文化程度也會影響農民的參合意愿,但與大多數經驗研究的結論不同的是,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選擇愿意參加新農合的比例越小。家庭收入狀況與農民的參合意愿之間也是負相關的關系,收入越低者參合意愿越強。因為高昂的醫療費用支出對于收入狀況較差的家庭來說是更加難以承擔的,參加新農合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壓力。
另外,從農民的現實需求來看,自感身體健康狀況不好的人參合意愿明顯強于那些自感健康狀況較好的人;過去一年住過院者較之未住過院者更愿意參加新農合,這也是農民權衡以后的理性選擇的結果。
(2)政策信任度差異
此次調查分析還表明,農民對新農合政策的信任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參合意愿,卡方檢驗表明農民“是否已參合”、“對新農合報銷是否滿意”、“新農合是否減輕醫療負擔”以及“對新農合是否滿意” 這四個指標具有統計學意義:已參加新農合者參保意愿更強;感到新農合在實際中減輕了其醫療負擔、對新農合費用補償情況以及對新農合整體滿意度越高,選擇愿意參加新農合的比例越大。認為繳費水平越高者,選擇愿意參加新農合的比例越小。
關于不愿意參加新農合的原因,有25.37%的被訪者選擇了“報銷比例額太低”,19.94%的被訪者選擇了“家人身體都健康,不看病也得交錢,不劃算”,另有12.65%的被訪者選擇了“家里窮,加不起參保費”。
(二)參合意愿多因素分析
以上是對農民參保意愿影響因素進行各自獨立的分析,為消除各變量之間的
交叉和疊加影響,我們建立Logistic 回歸模型來考察各變量特征的邊際影響。由于本研究中“參保意愿”是一個只有兩個取值的二分類變量,因此建立0-1型logistic回歸模型,將被訪者愿意取值為1,不愿意取值為0。年齡組、家庭收入、繳費標準、滿意度為等級變量,與logitP呈線性關系,直接引入方程,默認以最后一組(即取值最高者)為參照,考慮實際情況將農戶對新農合的了解途徑也納入模型處理,該變量為無序多分類變量,做啞變量處理進入模型。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實現。
多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見表1),年齡對農民參合意愿的影響仍是顯著的,45歲以下者愿意參合的可能性是60歲及以上者的0.385倍,或者說后者是前者的2.60倍;家庭收入也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萬元以下者愿意參合的可能性是家庭收入3萬元以上者的3.663倍。政策信任度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在于被
表1 農民參合意愿影響因素二分類Logistic 回歸結果
訪者“是否已參合”、新農合“是否減輕醫療負擔”、以及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受共線性的影響,被訪者對“新農合報銷情況是否滿意”未進入方程。模型參數顯示,已參保者愿意繼續參合的可能性是未參合者的2.452倍,反映了新農合作為一項福利制度是具有一定的“用戶黏性”的,這也說明政策實施產生了正向的積極效果;從新農合的了解途徑看,“親朋、鄰里”已參合者愿意繼續參合的可能性是親朋未參保者的2.924倍,可見在一個未穩定的權威體系中,關系親密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非常重要,這印證了我們前面的理論假設;對政策滿意者與不滿意者相比,前者參合意愿是后者的3.623倍,這是農民對政府這一委托人信任程度的直接體現。
三、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農民的微觀數據考察了西北農村居民參加新農合的基本情況及其參合意愿影響因素等具體問題。綜合來看,總結如下:農民的參合意愿受個人特征和政策實施效果兩方面因素影響從個人特征上看,現行新農合政策更吸引年齡大、收入水平低的人群,這一點與以往的經驗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也符合前文理性選擇理論的解釋。另外,研究發現農民自己以及親朋是否已參合、對新農合的滿意度等因素對農民的參合意愿有正向影響。對繳費標準的看法再一次印證了農民繳費意愿比較保守這一事實。
作為一項福利性政策,要保證“新農保”政策實施的可持續性,增強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信任度。結合鄉村組織的特點,在政策推行初期,政府的權威關系尚未穩定、與農民的委托代理關系尚未有效交換之前,應加強政策的宣傳引導,特別是發揮村一級組織的優勢,利用鄉親鄰里的關系形成帶動效應。另外,農民的參合意愿也是經過自身的權衡做出的理性選擇,只有做實基礎工作,確保各項財政補貼政策的有效落實,保證參保農民的利益,才能提高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從而自覺自愿參合,使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新農合參合率95%以上,張蕾,光明日報,http://news.hexun.com/2012-09-18/14595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