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婷 賈可
【摘 要】《申報》作為一份在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具備著很高的人文社科價值。本文將從史學、新聞學和經濟學三個方面角度來分析《申報》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的貢獻。
【關鍵詞】《申報》;歷史回顧;業務改革;經營創新
《申報》創刊于1872年4月30日。創辦人為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后轉賣給民族資本家并幾經易主,抗戰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復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幾經波折,歷時78年,共出版25600期。《申報》作為中國現代的報紙開端和標志,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一、史學價值
《申報》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資料。特別是記錄了上海當地及全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再現了當時軍閥、地方勢力、中共和其他黨派及人民群眾的活動。
(一)報道全國性重大事件
《申報》曾對五四運動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包括學界如何反對割讓領土、拒絕對德合約;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并迫使他們辭職的報道,學生罷課與學生被捕情況的詳細記錄。更加珍貴的是,保存了罕見的五四運動的歷史照片,將五四運動的全貌更直觀的呈現給后人。
(二)報道地區性史實
1872—1929年,《申報》對蘇滬等地進行了長達80年的持續報道。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報道區域也精確到具體縣市。《申報》通過這些鮮活的新聞,對江南地區人民生活方式,社會生產方式,社會風貌形成以及社會變動軌跡進行了持續而廣泛的報道。這些細節性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二、新聞價值
《申報》無論是從辦報宗旨,報道角度的拓寬還是新聞業務的改革,都值得后來人學習借鑒。
(一)辦報宗旨
它始終都在追求新聞獨立自由、客觀公正、及時準確、為大眾服務的理念,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美查稱,“利”和“義”并不完全對立,辦報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時仗義執言,報紙的言論要“上關皇朝經濟之需,下知小民嫁穡之苦”。
《申報》在國內報紙中最早使用電報傳送新聞稿。1874年《申報》刊出經由丹商大北電報公司海底線路拍來的關于英內閣改組的倫敦電訊,為國內報紙刊出的第一條電報新聞。津滬電報線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報》立刻把握機會,利用線路傳遞南北各報新聞。
(二)輿論監督
報刊一直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公共輿論發布的平臺,因此,把握并利用報刊的輿論導向就成了近代中國各種勢力追求權力表達,訴求政治立場的必選之地。在每次劇烈的政治斗爭或者社會對抗中,報刊會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風口浪尖。《申報》自創刊以來,始終被不同時期的各種政治勢力所爭奪的公共輿論平臺。不管是美查為賺錢擴張經濟勢力創辦報紙,到席子佩接手經營,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產黨接手大陸而退出輿論界,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為占據《申報》這個輿論至高點,進行了紛繁復雜,“刀光劍影”的斗爭和合作。《申報》一路走來,中國社會的公共輿論空間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輿論空間的不斷擴大,公共輿論平臺的建立,人民擁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各種政治勢力進行爭斗時,不得不考慮到人民大眾的呼聲和言論。報刊輿論公共空間的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減階級對抗,促進社會和諧。
(三)時評
陳冷在新聞評論方面提出,報紙應該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論既要為讀者提供明白的觀點又要有公正的態度。對于評論的文體,他主張用言簡意賅的時評文體取代《申報》傳統的“論說”。他的每日一議、尖銳潑辣的是評委《申報》贏來了不少讀者的喜愛,使《申報》步入巔峰。
“時評”在很長時間里起到了《申報》的“社論”作用。社論是“代表報刊編輯部的權威言論。它集中反映并傳播一定的政黨、社會政治集團和社會群眾團體對當前重大事件和迫切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是影響并引導社會輿論的有力的評論形式”。時評”專欄是報刊業務的一種進步,半文半白的語言已經被白話文取代,報刊語言的白話趨勢已成必然,用白話文創作“時評”適應了語言的變化。對于時評文章的發展而言,這是一次大的調整,雖然放棄了原有的特點與風格,但迎合了時代的發展,為時評文體帶來新的生機。
報紙可以宣達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動權,分析時局,探討國家出路。《申報》中有很多時評是對時局政治的客觀分析或是探討國家出路的“救世文章”。“九一八”事變之后,《申報》發表了時評《國人乎速猛醒奮起》號召國人迅速驚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國,輕舉不足以救國,待助于人猶不足以救國。救國在于積極有效之行動,在于萬眾一心之團結。”此外,每逢元旦,《申報》都要發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時評,年末又要發表一篇對一年之內進行總結的時評。雖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勸告政府善待國民,增強國力。
(四)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
這是《申報》在新聞業務上的一大創造性舉措。該報公開征集竹枝詞等文藝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藝類作品的篇幅,以滿足當時主要讀者群——舊時文人的興趣愛好。這一創舉為后起的報紙所效仿,開我國報紙副刊之先河。研究讀者愛好,滿足其正當需求,保證一個穩定的受眾群。
三、經濟學價值
報紙的企業化是民初中國新聞事業職業化的一個重要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無暇估計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快速的發展空間,給中國商業性報紙實行企業化方針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申報》首先向現代企業化報業方向邁步。
(一)廣告
該報聘請張竹平任經理,設廣告推廣科,派出外勤四處招攬廣告,改進廣告設計,代客戶繪制廣告圖樣,撰寫文字說明,直至客戶滿意,這些服務都深受工商界的歡迎。因此,《申報》的廣告日增,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廣告的版面面積逐漸由十分之五六增為十分之六七,超過了新聞報道的版面。
《申報》廣告值得挖掘的東西有許多,完全可以按照時間線索,從《申報》創直直至停刊,對廣告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細細分析,追溯近現代廣告發展變化的軌跡,把握近現代廣告的發展規律,理清現代廣告如何一步步從粗糙走向成熟,其中義有哪些是值得借鑒的合理要素,這在廣告學上是很有意義的。倘若對其中的各種廣告進行深人分析,對廣告者、廣告內容、廣告對象、廣告效果進行剖析,從而找到許多有價值的廣告經驗和手段,這對制作現代各種類型的廣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術設備
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理論。在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的“訊息”不是各個時期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從媒介技術的角度,強調了媒介的社會歷史作用,雖有片面性,但媒介技術的變革的巨大歷史功效是不容忽視的。
《申報》花費70萬兩白銀于1918年建起高5層、擁有百余間房間的報館大樓,又從美國購進兩部最新式的印報機,兩小時可以印完十多萬份報紙,添置配套的制銅版機、鑄字機、壓紙版機、澆鉛版機、銅字銅模等機器,還自備汽車,加快送報速度。這一切,使《申報》成為當時全國設備最新、最完備的報紙,并為以后進一步企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知人善任
文化與經濟領域一樣,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媒介的成敗其實就取決于媒介從業人員的素質與實力。像任何成功的事業一樣,《申報》的經驗在于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并讓其各展所長,用好了人才,使這支隊伍的團隊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史量才自接辦《申報》起,就分外注重報社的人才建設,從創業初期被稱之為史氏“左膀右臂”的經理張竹平、總編輯陳景韓,守業期經理馬蔭良、總編輯張蘊和、《自由談》編輯周瘦鵑的選擇、使用,到鼎盛期規劃人才黃炎培、陶行知、報業專才戈公振、副刊編輯黎烈文等人的吸納、任用,無不顯示其慧眼識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靈活實際的用人風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對方身上最適合于《申報》的特質,為他所用。越是在報紙發展的關鍵時期,他越能大膽放權,給人才足夠的發揮空間。
《申報》作為近代中國最大影響、實力最強、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商業報紙,有著很強的研究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從史學、新聞學、經濟學角度提供參考,在法學、文學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價值,對中國近代新聞史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貢獻,值得后期報紙及現代報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