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兆林 李正洪 劉桂瑞
(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
1810年,在美國狄格州的高琛成立了一個乳品合作社,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南特瑞敦成立了一個專營奶酪的合作社。新西蘭第一個合作社性質的奶酪公司于1871年在奧塔戈半島(Otago Peninsula)成立。1880年,瑞典出現了第一個奶業合作社。丹麥早在1882年就誕生了第一家奶業合作社,并由社員出資建立了奶類加工廠,這一形式幾年后在歐洲迅速普及。愛爾蘭1889年成立了第一個合作社。荷蘭第一家規范的合作社性質的乳品加工廠建立于1886年。
奶業合作社的成立是眾多奶農為了防止某些加工廠對原料奶進行壓價而聯合起來形成的一種組織。荷蘭第一家奶業合作社是由23 個養殖戶集體入股投資建立。從1867年開始,美國出現農業危機,為了避免中間商和鐵路公司的趁火打劫,在全國農業保護社的支持下,成立了由許多農場主參與的合作供銷協會,到1877年協會數量達3 萬個,社員達250 萬人。20世紀20年代,美國農業蕭條,擁有自己土地的農場主購買飼料艱難,大的農業企業剝削農民。為了農場主各自的便利,為了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或少受大的農業企業的剝削,各種各樣的合作社誕生了。農場主們根據各自種養業的不同而組織成合作社,希望多些競爭優勢。

20世紀40年代,印度的奶業被一些牛奶公司和中間商控制。分散的奶農在面對牛奶加工、銷售企業和中間商時,顯得勢單力薄,任由宰割。在成立合作社后,不但能實現儲運、加工和市場營銷的規模經濟,通過批量購銷改變價格談判能力,而且還能通過創立品牌,提高產品差異化等實現加工增值。印度已經建立了22 個邦級銷售聯盟,170 個縣級合作聯合會,117 575 個村級奶業合作社,吸收了1 240 萬個奶農會員。奶業合作社為印度成為世界奶業第一大國奠定了基礎。
合作社的發展由初級階段的市場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發展至涵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根據合作社的不同作用,可以分為生產合作社、市場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和服務合作社四大類。生產合作社,為農場主所擁有,合作社按合同從農場主手中收購農產品。市場合作社,為農場主所擁有,主要面向市場,從事分類、分級、包裝、運輸和銷售等工作。供銷合作社,專門與買主和加工商談判,以幫助農場主獲得更好的價格,同時獲得流通利潤。服務合作社,主要為生產者提供各類信息、咨詢服務以及對農業人員提供信貸、保險、住房服務。

在歐盟,奶農選擇加入合作社,首先是為了自己生產的牛奶銷售有保證,其次是能協商最佳的市場價格。因此,組建和加入奶業合作社,是歐盟小規模奶農能夠保持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奶農在自愿的基礎上組成各種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實行統一經營、統一核算、利潤分成。歐盟主要奶業生產國90%以上的奶農都是各類奶業合作社的成員。據歐盟農業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有4 萬多個農業合作社組織,在營業額最大的15 個中,奶業合作社占10 個。奶業合作社發展規模和水平居歐盟農業合作社前列。
奶農在自愿基礎上組建合作社,在合作社指導下興辦乳品加工廠,奶農既是合作社的主人,也是乳品加工企業的主人,形成了一個利益高度一致的完整產業鏈。奶業合作社為奶農提供從飼料、配種、防疫到收奶等一整套服務,出資組建的乳品加工廠不僅實現了利潤的增值,還解決了原料奶的市場銷路問題。大部分奶業合作社加工廠的利潤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加工廠的擴大再生產,一部分作為奶農交奶的紅利返還,一部分用于補貼奶業合作社為奶農提供的各類服務。利益返還解決了生產環節利潤偏低的問題,促進了奶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為加工廠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原料來源。
新西蘭最大公司恒天然合作集團(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 Limited)是20世紀以來奶業一體化最典型的模式。恒天然公司的出口收入占新西蘭出口總收入的25%,產量占新西蘭全國牛奶出口總量的90%,全球員工約16 000 名,年牛奶加工量為 200 億升,并和140 個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
建立大規模和高度專業化的奶業合作組織是世界奶業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也是增強全球競爭力和市場生存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和改善奶農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
20世紀60年代,由于瑞典政府的農業政策強調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導致了合作社的大量兼并,數量急劇減少,規模迅速擴大。奶業合作社的基層協會數,從1940年的570 個,下降到1984年的24個;合作的乳品企業的數量,從1940年的800 個,下降到1984年的93 個。
20世紀30年代時,新西蘭有400 家獨立的奶制品合作社,到了90年代中期,通過一系列的合并僅剩下12 家。
2000年以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合作社開始兼并,出現了一些大型合作社。2000年,丹麥的MD Foods與瑞典的Arla奶業合作社合并成立了Arla Foods,成為歐洲首家大型跨國奶業集團,年加工原料奶71 億千克,參社奶農14 900 戶。2001年,新西蘭國家乳品局、基維乳品公司和新西蘭奶制品集團合并,成立了全國性合作社方塔拉公司,成員分布在全新西蘭,占新西蘭全部奶農數量的95%,擁有約400 萬頭奶牛,是世界最大的奶制品外銷公司之一。
2010年7月,在荷蘭農業合作銀行(RABO BANK NEDERL-ANDS)發布的《Global Dairy To -20》(2009年度全球奶業20 強)排名中,有6 家是奶農合作的奶業公司,分別是排名第4的Frieslandcompina(荷蘭)、排名第5的Fonterra恒天然(新西蘭)、排名第7的Arla Foods(丹麥與瑞典)、排名第8的Dairy Farmers of America(美國)、排名第18的Land O’Lakes(美國)、排名第20的Tine(挪威),其2010年的銷售額分別為111.7 億美元、102 億美元、86.4 億美元、81 億美元、32.1 億美元和30.2 億美元。
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大產奶國,僅排在印度(9 460 萬噸)和美國(8 260 萬噸)之后。同樣,在荷蘭農業合作銀行(RABO BANK NEDERLANDS)發布的《Global Dairy To-20》(2009年度全球奶業20 強)排名中,中國的蒙牛、伊利分別以37.7億美元和35.4 億美元排名第16位、第17位。但是,中國奶業在奶農合作化發展方面尚沒有與世界奶業發達國家相比同等量級的企業。國際奶業發達國家奶農合作發展一體化以及企業化發展的經驗與趨勢值得中國奶業借鑒。印度提出的生產者聯合公司、新西蘭的有限第三方股份合作社,以及荷蘭、新西蘭的奶業合作化與一體化模式值得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