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蒙蒙 西藏民族學院
農牧業是西藏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作為農牧業重要組成部分的農牧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為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西藏有農業縣35個,半農半牧縣24個,兩者占西藏縣數的80%,農業牧業是全西藏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的農牧特色資源是在西藏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在農區和牧區特有的動物、植物等資源,可以將西藏農牧特色資源分為以下幾類:
1.市場導向型。這一特色資源較多,包括絨山羊、蟲草、食用菌(松茸)、油菜。其特點是:雖然目前的發展已形成獨特的市場(區外)優勢,效益明顯,但資源有限,只能適度規模的發展,且必須與基礎工作相配套。發展的重點是加大基礎資源的保護和建設、標準化生產的引導和培訓、市場開拓和品牌開發。
2.發展潛力型。這一特色資源主要包括牦牛、藏系綿羊、優質青稞、藏藥材。其特點是:資源豐富且有一定的特色,雖然市場潛力很大,但是關系到農牧區和農牧業甚至西藏整體產業的未來發展,即使目前的發展水平還不具有市場優勢,大規模的產業開發也仍然不具備條件;
3.區內市場主導型。這一特色產業資源包括奶牛、無公害蔬菜、水果、茶葉。其特點是:新興的城郊和農區畜牧業與陽光產業,區內市場有迫切需要,發展空間大。主要是滿足區內市場發展要求。
4.資源保護型。這一特色產業資源包括冷水魚、鹵蟲、藏豬和藏雞等。主要特點是:資源獨特,數量有很大限制,開發前景不明朗。目前規劃的重點只是以保護為主。
西藏農牧特色產業是指在西藏這一特定的經濟區域內,以西藏農牧業的特色產品(或服務)為前提,以農牧特色產業群的形成為核心,以西藏農牧業特有資源轉化為基礎,以農牧特色技術為支撐,具有市場適應性、效益性、開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續性的比較優勢農牧產業經濟的特殊部門。西藏農牧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是西藏特殊的農牧業資源。根據西藏的實際情況,農牧特色產業的主要方向應該是充分發揮西藏的區位優勢,形成區域特色、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形成“名、優、特、奇、鮮”等與眾不同的優勢產品。
由于西藏自然條件和歷史起點等客觀原因,農牧業生產還是西藏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牧民的收入水平普遍還很低,農牧區仍然處在區域性和整體性的相對貧困狀態。發展西藏農牧特色產業有利于增加農牧民收入;有利于引導農牧民走向市場,克服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吸收更多的農牧區勞動就業;有利于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有利于產業化的組織載體,吸引金融資本向農牧業產業流動;
西藏農牧區基礎設施落后,配套體系不健全。一是農牧區市場流通渠道狹窄,市場體系發育程度低,給農畜產品的銷售帶來嚴重的“軟瓶頸”制約;二是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社會性性的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后,尤其是信息技術、金融市場和中介組織機構等現代基礎設施落后,難以適應西藏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
目前西藏的特色資源由于受營銷手段、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程度低等影響,缺乏大的龍頭企業;特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缺乏品牌意識。比如具有高原特色的資源:冬蟲夏草、藏綿羊、藏藥等還沒有在國內外市場上形成品牌效應。
產品的關聯度不強,主要表現在品種單一,特色資源深加工程度低。比如油菜籽綜合利用水平低,產品加工增加值效益不高。如很多牦牛產品至今無系列國家標準,蟲草加工增值工作沒有大范圍展開,這與蟲草的大省區很不相稱。
西藏是全國勞動力欠發達的地區之一,現有的勞動力素質不能適應特色經濟發展的要求,嚴重制約著西藏特色產業的發展,從而制約著西藏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的步伐。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員工主體是先前集體制企業職工和合同制個人,勞動者的素質相對較低,勞動生產率低下,這極大影響了先進技術的應用,也制約著西藏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2008年3月6日胡錦濤總書記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同西藏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2008年西藏提出必須堅持把推進“一產上水平”作為發展現代農牧也的戰略性措施,加強農牧業基礎建設,大力發展農牧業特色產業和產業化經營,加快轉變農牧業經濟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西藏特點的現代農牧業發展路子。
(1)加強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將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政府應盡快制定有關的政策制度,以保證農業產業化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從而實現第一產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為西藏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堅實的物質基礎。
(2)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勇于打破地域的界限,優化資源配置,基于產業集聚的視角,降低成本,形成規模經濟。培育產業化的龍頭企業,要突出西藏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不僅做到規模大、帶動面大、技術水平高、還要做到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發展方式,采取股份合作、資產參與等多種模式,使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戶之間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給的經濟共同體。從西藏實際出發,將農畜產品主產區、鄉鎮企業較發達區和城鎮郊區作為發展產業化的起步區域,將農畜產品加工、優勢資源開發、種子和農機等生產資料服務、農畜產品流通作為發展產業化的重點,形成產銷一條龍的格局,切實增加農牧民收入。
(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完善市場經濟體系。以行政、法律手段為監督約束機制,把企業與農戶通過經濟共同體這條紐帶有機聯系起來,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細化有關法律條文,保證農牧民的利益得到切實保護。打破以往行政區劃和所有制、行業的限制,實行跨區域、跨行業的多種形式的高度協作與聯合,完善農牧特色產業體系。
(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進行以農田、草場基本建設,以天然林保護、植樹種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政府應當盡快完善促進農牧民增收有關的農田水利等配套設施建設。由于西藏處于高原干旱半干旱氣候,水資源分布不均。而水利在西藏的農業生產中的貢獻在55%以上,為此須增強水利的宏觀調控能力,建立水利發展的創新體系,把握水利科技和水利經濟的發展趨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資體系。
(5)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問題最終要靠科學技術來解決。西藏農牧業仍然處于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的階段,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改造農牧業、武裝農牧民顯得極為重要,科技進步是農牧民增收、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支擎力量。
由于西藏眾多農牧資源在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各自對立開發,必然造成規模小和內部競爭,因此需要研究農牧業跨越式發展布局,同時引導區域之間的合作,形成合力:中部地區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牧業;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農牧業經濟;東部地區圍繞氣候、地域等優勢,培育主導產品,大力發展區域農牧業經濟。強化農業與牧業、畜產品加工之間的結合,形成大農業、大流通、大效益的格局,實現農牧業內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此外,還應注重發揮西藏的資源優勢,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農牧業綜合開發區:藏中農牧業主要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及相關加工業;藏北畜牧業主要發展草原畜牧業及相關加工業;藏東南的林、果、茶、藥材綜合開發區,并發展相關加工業。通過綜合開發,使西藏的農牧業特色資源真正走上產業化之路。
西藏農牧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增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限制和減少高耗水、高污染的項目,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的農牧業生產體系,促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轉化,充分利用西藏的有利條件,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大力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強草原法制化管理,科學調整載畜量;保護草場環境資源及其再生能力,建立較完善的草原生態環境監測、保護系統和草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體系,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第三版)[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2]王太福等.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3]安平.西藏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狄方耀等.整合特色資源培養特色產業[J].咸陽: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5]楊西平.西藏農牧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歷程與基本經驗[J].咸陽: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6]羅莉.簡析西藏特色資源與綠色產業[J].咸陽: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