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莉 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
文化產業是一整套圍繞著文化產品的策劃、生產、傳播、消費而建構起來的工業化、商業化運作體系,兼顧市場和公共服務的雙重導向。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創業;而且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影響著各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走向。從國際形勢看,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都把文化產業作為提高軟實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也先后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將文化產業的發展“升格”為國家戰略層面。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因此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顯得十分迫切。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文化部門都是事業單位,實行的是非盈利組織的經營管理模式,導致專業人才培養緩慢。2004年,教育部才開始在全國試點開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屬于本科專業目錄外的特設專業;2011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才納入到高等教育本科專業招生目錄中。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起步晚、經驗少,各高校的該專業均是在原有文化藝術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新聞傳播、歷史學以及企業管理等專業的基礎上化轉而來,在教育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與手段等方面均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培養的人才存在以下問題。
文化產業是多學科的整合,涉及面廣,而高校專業劃分過細,各個院系與專業缺少交叉融合,學科建設的綜合性(交叉性)與實用性、廣博性與專業性的矛盾,以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基礎理論研究的不足和學科建設經驗的缺乏,很難為本科生構建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識體系,不能培養既懂文化又懂觀眾,既有寬廣的人文視野,又有精深的產業理念的復合型策劃、經營管理人才。這類人才的匱乏,使得我國沒有專門的人才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產業化運作,導致西方文化產品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卻在大量流失。
文化產業曾屬于管理類下邊公共管理類的一個專業,目前又劃為工商管理類下的二級學科。由于文化產業內涵的多樣性,其專業人才也是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包括了文化創意、技術制作、市場營銷、經營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等涉及文化產業價值鏈條中,從原始創意——商業策劃——企業運作——投資融資——產業開發與制作——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不同層次的人才。文化產業專業掛靠管理學無法體現其文化屬性,也無法涵蓋文化產業的豐富內容。在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申報中,所列的二級學科也沒有文化產業。高校現有的文化產業專業有的在歷史學院,有的在經濟學院,有的在文學院,有的在傳媒藝術學院等,培養的學生有些傳統型學科知識比重大,缺乏產業意識和能力;有些具有產業意識和能力,卻又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藝術修養。
由于文化產品滿足的是精神消費、創造的是符號(象征)價值、產業價值鏈式是通過知識產權授權經營來實現的。特別是在目前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的背景下,所培養的人才都需要運用數字信息技術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從而生產出符合市場需要的、增值的文化產品。因此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能夠對文化產業價值鏈進行統籌、規劃和運作,擁有創新意識、綜合知識以及多樣技能的經營管理人才。而在高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知識面的鋪設,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主要有三大發展趨勢。第一,文化產業相關企業通過重組、并購和資源整合等方式成為文化產業集團,并朝著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全媒體化的方向發展。第二,文化傳媒產業出現資本運作大潮,行業市場化、資本化趨勢明顯,上市和文化產業基金成為業內資本運作的重要手段。第三,傳媒、電信和互聯網三大產業不斷走向融合,形成一個全方位的、以寬帶網絡應用為核心、數字應用為基礎,整合各種傳播傳媒的大傳媒平臺,一個嶄新的以數字化傳播、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圍繞著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高校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重點要把握下面二個方面:
好的文化產品文化底蘊深厚,是利用文化資源中的元素,用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產生出的一種內容或形式的創作和創新,具有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能夠形成從文字腳本到影視、動漫,再到品牌營銷、旅游和文化衍生品等巨大的產業鏈條。如沃特·迪士尼創造了神奇的“迪士尼王國”,米老鼠和唐老鴨成為全世界所寵愛的動畫形象,具有經久不衰的震撼力;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因其對東方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宮廷文化、醫藥文化、餐飲文化、藥膳文化、禮儀文化、女性文化系統與專業性的人類學挖掘與呈現,帶來了韓國服飾、醫藥、餐飲、旅游熱的“韓流”,形成了內容生產的知識鏈、資源鏈與資本鏈、版權鏈。而我國拍攝的中醫藥文化的《大宅門》情節吸引人,然而中醫藥與藥膳的文化知識生產卻不明晰,難以形成內容生產的文化創新與傳播效應。目前我國是一個外貿出口大國,但又是一個文化貿易弱國,主要原因是我國文化生產力的基礎薄弱,人才的缺乏。因此要加強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文化內涵培養,加強文化的內容生產和文化產業的科學基礎建設。
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能力,內容與形式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西方文化產品講究藝術性、商業性,制作手法新,能夠用新穎的創意和理念展示自己的文化,從而贏得世界市場。如《魔戒》、《哈利·波特》、《達·芬奇密碼》等國際市場上最成功的文化產業的精品,就是充分發掘和利用不同的神話資源,重新建構或再造一個新的神話傳統;美國電影“阿凡達”帶給人們的啟示就是創新,一是制作手法創新,“阿凡達”只有25%的內容使用了傳統的外景拍攝,剩下的全部都在CG世界結合表演捕捉和虛擬環境生成;二是內容創新,“阿凡達”里面的語言是由美國四個大學的教授用了六年時間研制出來的,里面涉及到了5000多種植物。有專家說“阿凡達”不是演出來的,而是計算機算出來的,這跟傳統電影的制作方式完全不一致。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大多是與數字、網絡、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相聯系,在文化企業,有許多以前沒有的、新的職位,如虛擬現實建模、三維動畫制作、ID設計師、3D角色動畫師等。一名手機游戲策劃人員,其工作可能涉及到設定一些程序,包括確定手機游戲中的公式、調整數值的平衡、編寫游戲主線、腳本等;可能還要設計游戲關卡,包括地圖、人物、物品的設定。在這些工作中,需要具備創造性、想象力和文案寫作能力,同時還需要很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因此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該按照文化市場的運作規律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
根據社會發展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需求的狀況,其人才的培養應該在強化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開展專業領域初步訓練。
1.設立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的雙重模式的培養目標
由于文化產品具有文化屬性和產業屬性,文化產品價值分為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應當把握文化生產的特殊規律、運作過程、生產技藝,文化產品管理、營銷及文化組織的具體操作方式與規則等,注重文化內涵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理念上,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在培養模式上強化專業方向設置、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特色論證;在教學方式上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講授,而且需要行業的經驗和實踐的操作。因此在培養目標的設置上,應該創設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的雙重模式,即在畢業論文的基礎上增設畢業作品環節,培養具有文化產業核心理論和操作運營技能的人才。然后再在原有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按照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總體要求,整合各實踐教學環節,把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構建綜合實踐能力整體培養目標。
2.構建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
依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編制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方案和實驗教學大綱,對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目的要求、時間安排、教學形式和手段、教學所需設施條件、考核辦法等做出明確規定,在此基礎上制定每學期的實踐教學計劃,將實踐教學貫穿在本科階段的整個學習過程。從縱向來講,要把實踐教學從低到高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是:(1)基本技能訓練。通過邊教邊學邊做,推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實現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相結合。(2)綜合技能訓練。教學設計是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有機結合,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實現以學為主的“工”,為校外以工為主的“學”——頂崗實習打好基礎。(3)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培養。可以與大學科技園、文化產業創意園、文化科技園等行業企業合作,采取項目管理,團隊攻關和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綜合技能實踐與應用能力提高有機結合。如中國人民大學數字媒體實驗室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合作組建項目部,承接了北京市教委新媒體互動廣告項目等產學研項目,推進學生實踐能力建設。
3.建立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主要包括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1)校內實踐基地
主要是專業實驗室和校內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場所。如電子商務實驗室、文化產業管理模擬或仿真實驗室、信息技術實驗室、網絡游戲實驗室、數字化技術實驗室、文化創作和鑒賞室、動漫畫設計室等。其主要功能在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以及文化創作與鑒賞和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等專業技能。校內實踐基地建設是實踐教學的基本保障,能夠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接受正規操作訓練,同時又能感受到文化產業等企業氛圍,為形成良好的行業素質打下基礎。
(2)校外實習基地
校外實習基地是對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和實際工作,進行現場頂崗實習的場所。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不僅能夠使學生有高規格、穩定的實習場所,使學生直接接觸企業、接觸社會,彌補校內實踐設備和場所的不足,而且能夠使企業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過程,使所教內容與企業需求同步,培養的人才更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這類實踐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具體的工作來了解各種文化企業以及企業各個部門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管理模式,學習企業員工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創作能力,學習企業各級領導的領導藝術、鑒賞能力、管理方式、決策過程。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不僅給學生創造了全面實戰的鍛煉機會,也使他們感受了不同的企業文化,最前沿的經營管理理念、創作手段和生產方式。
總之,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從培養目標改革著手,培養文化內涵深厚、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文化產業管理經營管理人才。
[1]姜銳.“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東岳論叢,2011(7)
[2]花建.推動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十二五”期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課題[J].社會科學,2011(1)
[3]向勇.文化產業創意經理人勝任力素質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浙江傳媒學院課題組.全國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建設分析報告[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08(2)
[5]葉舒憲.迎接文化資本的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學科面臨的問題[J].學術月刊,2010(8)
[6]劉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與提升[J].學術交流,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