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雪麗,王旭霞,張曉曙,王 穎,蔣建祥
(1.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經媒介蚊蟲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急性傳染病[1]。甘肅省自1958年開始有乙腦疫情報告數據,20世紀70年代發病率達0.61/10萬~1.84/10萬;80年代隨著乙腦疫苗的使用,發病率逐年降低,2008年甘肅省將乙腦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進一步控制了發病率。為了解甘肅省乙腦流行特征,做好乙腦預防和控制工作,筆者對2004—2011年乙腦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如下。
乙腦發病資料來源于2004—2011年甘肅省14個市(州)通過網絡直報的乙腦病例個案信息。2008—2011年乙腦接種資料來源于中國免疫規劃信息監測管理系統。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分析,有關數據采用Excel 2000軟件進行統計。
2004—2011 年,甘肅省乙腦報告發病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2008年,甘肅省報告發病率分別是0.62/10萬、0.26/10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8/10萬、0.23/10萬),其他年份甘肅省報告發病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是近年甘肅省發病率最高的一年。2008年甘肅省將乙腦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后,發病率連續下降,2011年降至最低水平(0.08/10萬)(見圖1)。

圖1 2004—2011年甘肅省乙腦發病率與全國比較(/10萬)
2.2.1 季節分布 2004—2011年乙腦發病從5月開始,8月為高峰期,9月明顯下降。6—9月報告病例數占年報告病例數的76.19%~100.00%,其中,7—8月報告病例數占年報告病例數的42.85%~84.57%。2006年報告病例數明顯高于其他年份(見圖2)。

圖2 2004—2011年甘肅省乙腦報告病例月分布
2.2.2 地區分布 2004—2011年,甘肅省共有9個市(州)有乙腦病例報告,主要分布于東南部地區。年均報告發病率居前3位的市(州):隴南、天水、平涼,年均發病率分別為:1.11/10萬、0.54/10萬、0.49/10萬。蘭州以西僅張掖市報告1例乙腦病例,經調查該病例系在陜西省漢中市打工期間感染,不屬于本地病例,故2004—2011年蘭州以西無乙腦疫情報告(見圖3)。

圖3 2004—2011年甘肅省各市(州)乙腦年均報告發病率(/10萬)
2.2.3 人群分布 2004—2011年,甘肅省乙腦報告發病率以0~14歲組最高,但≥45歲組發病呈現出小高峰,尤其是在發病水平較高的2006年,45歲~、60歲~發病率達0.69/10萬、0.94/10萬(見表1)。

表1 2004—2011年甘肅省乙腦年齡組報告發病率(/10萬)
2.3.1 乙腦疫苗常規接種 2004—2011年甘肅省蘭州市以西5市因無本地乙腦疫情報告,所以,2008年在這5市之外的其他市(州)將乙腦疫苗接種納入國家免疫規劃,8月開始對適齡兒童接種乙腦疫苗,第1劑(基礎免疫)接種率為84.50%,第2劑(加強免疫)接種率為78.15%。2009年,第1劑接種率為95.36%,第2劑接種率為94.33%。2010年,甘肅省將蘭州市以西5市的乙腦疫苗接種也納入免疫規劃,第1劑接種率為99.54%,第2劑接種率為99.19%。2011年,第1劑接種率為99.77%,第2劑接種率為99.61%。
2.3.2 乙腦疫苗強化免疫 2008年6月,在“5·12”汶川地震的重災區隴南市文縣、武都區、康縣以及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5個縣(區)針對8月齡~9歲的兒童開展乙腦疫苗的群體性預防接種,報告接種率為95.95%。
2009年6 月,在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秦安縣、武山縣,隴南市成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9個縣(區)針對8月齡~8歲兒童,在平涼市崆峒區、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5個縣(區)針對8月齡~7歲兒童,開展乙腦疫苗的群體性預防接種,報告接種率為97.11%。
乙腦發病水平與人群免疫水平、自然感染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在居住環境、牲畜圈養方式、稻田生產等生活方式和農業實踐等因素短期內變化不大的條件下,人群免疫水平、自然感染水平、自然因素和蚊蟲乙腦病毒攜帶水平等可能是影響乙腦發病的最主要因素[2,3]。2006年甘肅省高溫天數和雨量增加可能是影響乙腦發病的主要自然因素。另外,在未實施免疫規劃的情況下,乙腦每2~3年會呈現出一個發病的小高峰。
接種疫苗是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手段,甘肅省2008年將乙腦疫苗接種納入免疫規劃,之前甘肅東南部高發地區幾乎未開展乙腦疫苗的接種工作。隨著乙腦疫苗的廣泛接種,有效地控制了乙腦發病水平,2009—2011年乙腦發病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目前,在乙腦疫苗廣泛接種的情況下,成人發病的問題凸現出來,尤其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一旦發病,致死、致殘率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因此,在兒童發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必須關注成人發病的問題[4,5]。
“免疫+監測”是控制和預防疾病的最佳途徑,因此乙腦的預防控制工作也應從這兩方面加強。筆者認為,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1)繼續加強對乙腦病例的報告,尤其是加強對醫院住院疑似病例的監測,提高病例監測的敏感性;提高病例的實驗室確診率。加強各級醫療機構對傳染病診斷知識的學習,規范乙腦診斷標準,提高對傳染病的診斷意識,并要求各級醫療機構對各類疑似傳染病病例進行主動采樣。(2)開展乙腦媒介蚊蟲監測與動物宿主監測工作,提高媒介蚊蟲種類及蚊蟲密度監測的質量,明確監測和采樣方法,了解當地優勢蚊蟲種類,及時分離病毒,分析蚊蟲消長指數、自然因素和氣象因素等與乙腦發病的相關性。(3)加強乙腦疫苗的常規接種工作,將乙腦疫苗接種增加到入托、入學查驗接種證工作之中,提高乙腦疫苗兩劑次全程接種率[6]。
[1]彭穎,余光開.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J].醫學綜述,2007,13(2):121-122.
[2]李藝星,尹遵棟,李軍宏,等.中國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6):528-532.
[3]趙川,向光明,余光開.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5,11(12):1119-1121.
[4]尹遵棟,梁曉峰,李藝星,等.運城市2006年流行性乙型腦炎疫情調查分析[J].中國疫苗與免疫,2007,13(3):270-273.
[5]王旭霞,李藝星,尹遵棟,等.甘肅省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疾病負擔分析[J].中國疫苗與免疫,2010,16(3):246-250.
[6]楊俊峰.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接種的意見書[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