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南通體臣衛生學校,江蘇 南通 226007)
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臨床課程,其任務是使學生對兒科護理學有完整的認識并掌握必要的技能,畢業后滿足各級醫療機構兒科護理工作崗位要求,并有繼續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及一定的護理管理和科研能力。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已不能滿足崗位對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由“以教師為主體”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為此,將MiniQuest教學模式引入兒科護理學教學是非常切合兒科護理學課程標準與培養目標的。
MiniQuest是一種網絡環境下的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活動,它利用教師設計的微型在線教學模塊,使學生參與到一個真實主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知識建構能力的發展。
MiniQuest是在WebQuest基礎上提出來的。WebQuest是1995年由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和湯姆·馬奇(Tom March)基于探究性學習、建構主義和注重高層次的思維技能等教育學基礎開發的,2001年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蔣鳴和教授引入我國。一般情況下,完成一個WebQuest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1周至1個月),并且必須依賴網絡資源。為了將網絡探究學習模式引入常規課堂教學,專家對模式進行精簡處理,形成了MiniQuest。2002年,重慶市江津塘河鎮中學的張渝江和鄧正益兩位教師將其引入我國。
MiniQuest一般由情境、任務、成果3個模塊組成,有時也可根據需要彈性增加過程、資源、評估等部分。
(1)“情境模塊”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信的具體情境。情境非常典型地安排學生擔任一個真實的社會角色,這個情境就像一個“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拉”進問題。同時這部分還提出學生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使學生對學習目標有清晰的了解。
(2)“任務模塊”中教師向學生提供圍繞情境模塊中的基本問題提出的一系列高度結構化的問題,同時向學生提供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網絡資源、參考書等。這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腳手架”,將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相互關聯的小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探究學習來解決這些小問題,以最終獲得解決本質問題所需的一些信息,然后形成自己的見解,達到對新知識的內化,并利用Word工具記錄下來,形成一張完整的記錄單。
(3)“成果模塊”告訴學生如何展示他們解決問題的情況。學生通常以電子作品形式,在班級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探究成果進行討論、學習和評價,教師歸納總結,進行評定,提出建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新知識及其與舊知識的聯系。
MiniQuest是基于短時間、為單學科設計的網絡探究學習活動。經驗豐富的教師(指以前設計過在線課程的教師)只要用3~4小時就可以設計出一個 MiniQuest教學單元,無經驗的教師則需要兩天時間,而學生一般用1~2節課(50分鐘/節課)就能完成這個單元。因此,MiniQuest很容易被教師“放進”常規課程中,而不用“取代”大量的常規課程時間。在電腦硬件資源不很充分的情況下,僅一節課時的網絡探究學習活動卻具有極高的價值。
研究小組接受了為社區兒保醫生和家長做一次關于新生兒敗血癥學術報告的任務。這需要從多方獲取資料并審慎地甄別資料的有效性。而對資料的評價、處理和組織將對學術報告的效果具有極大幫助。
在收集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向兒保醫生和家長展示自己的研究分析成果,告訴兒保醫生和家長新生兒敗血癥是怎么回事。為了把新生兒敗血癥解釋清楚,并時刻準備回答家長提出的疑問,在收集資料時要增加一些問題:(1)什么是新生兒敗血癥?(2)引起新生兒敗血癥的原因有哪些?(3)新生兒敗血癥會有哪些表現?是否可以總結成簡單易記的口訣,便于理解和記憶?(4)如何治療新生兒敗血癥?(5)如何預防新生兒敗血癥?家長平時應注意哪些日常護理?(6)如何護理新生兒敗血癥患兒?
給學生推薦以下參考教材及網絡資源,鼓勵學生還可以到其他網頁或圖書館進行資源搜索。
(1)沈曉明主編的《兒科學》(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劉湘云主編的《兒童保健學》(第三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3)http://baike.baidu.com/view/295585.htm.(4)http://www.cn939.com/yinanbingjianyao/erke/200708/20070815093218.htm.(5)http://www.39.net/baby/etyy/jbxf/xse/176969.html.(6)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MjM3NzQ0.html.(7)http://www.56.com/w21/play_album-aid-6714971_vid-MzAxNDIyMzg.html.
研究小組填寫好MiniQuest任務單并完成新生兒敗血癥學術報告的電子幻燈片制作,上課時按小組抽簽順序進行學術匯報,每組報告時間20分鐘。
在匯報過程中,教師和其他組學生對小組學術匯報從內容、結構、表現、幻燈方面進行評價(見表1)。在小組報告結束后,小組成員背對背進行組內他評,評價每名小組成員對作品的貢獻。
MiniQuest是以任務為主線,以問題為載體,以網絡為手段,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網絡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和教師都有很大幫助。
首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主動參與探究,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途徑更豐富、更廣闊、更多樣化;使學生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變成學習的主體;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也使他們的探索意識和問題意識增強,并且培養了他們運用互聯網進行文獻檢索的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運用辦公軟件能力、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表達能力等。
其次,教師通過設計MiniQuest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兒科護理學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全新的變化:從過去課堂的“演員”變為學生的“導演”,從過去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變為推動衛星升空的“火箭”。
再次,MiniQuest的應用豐富了課程資源,加強了學科之間的整合,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當然,運用MiniQuest進行課堂教學也存在以下問題:(1)目前MiniQuest模塊的設計比較僵化,人們進行的MiniQuest教學模式探索,都是基于情境、任務、成果3個模塊,對學生建構知識有一定影響。(2)通過模塊學習,使每名學生的選題面很廣,每個人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問題,不便于教師重點講授和輔導。(3)由于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因此很難保證自覺性差的學生能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采取有效又切實可行的評價方式來督促學生學習和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至關重要。

表1 組間他評評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