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進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省、市、縣級醫院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且準入門檻逐年提高。面對我省其他本科醫學院校增辦、擴招檢驗專業的現狀,我校高職檢驗專業學生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檢驗人才的需求,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筆者對我校2009—2011屆高職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情況進行匯總、分析(見表1),并提出對策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我校高職檢驗專業畢業生基本在省內就業。
畢業生就業以市級醫院、縣級醫院和企事業單位為主,省級醫院和鄉鎮醫院也占有一定比例。
(1)畢業生進入各級醫院的趨勢較平穩;(2)過去高職檢驗專業畢業生進入鄉鎮醫院工作的比例較省、市、縣級醫院低,但從近3年的調查結果來看,進入鄉鎮醫院工作的畢業生比例有上升趨勢;(3)在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有上升趨勢;(4)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從無到有;(5)直接由大專升本科的學生比例保持在5%左右;(6)待業比例略有增加。

表1 我校2009—2011屆高職檢驗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n(%)]
近3年,我校高職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就業率均達到85%以上,原因是醫藥衛生行業仍然是重要的民生產業,隨著檢驗醫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傳統的技術和方法被淘汰,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儀器被引入檢驗工作中,檢驗方法更趨于簡便、靈敏、微量、快速、準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醫院檢驗科根據行業診療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檢測項目,故仍然存在對檢驗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往由于高職檢驗專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吃苦耐勞,往往成為一線崗位的員工,是頗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就業群體。但近年畢業生進入省、市、縣級醫院的比例呈下降趨勢,使高職檢驗專業學生就業出現瓶頸,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1 省、市級醫院對檢驗專業人才要求提高 近幾年,省、市甚至縣級醫院因其所具備的各方面優勢及發展要求,對檢驗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高學歷。要求畢業生具有博士、碩士或本科學歷。二是專項多能。不但有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自我營銷能力等。
2.1.2 不同學歷檢驗專業畢業生競爭加劇 近些年,不少本科院校也競相開設檢驗專業,招收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在擴招大潮的影響下,各校也增加了招生人數,使檢驗專業畢業生大量涌入社會,醫院也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更高學歷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這無疑增加了高職檢驗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1.3 工作周期變長 檢驗專業不是吃“青春飯”的行業,一些專業技術好、在本領域有威望、年資高的專業人員,在退休后往往被醫院返聘,無形中延長了工作時間,這也是影響就業崗位人員更換頻率的一個原因。
2.1.4 就業理念陳舊 學生及其家長甚至包括部分教師認為事業單位、國營單位才是最好的,故不少學生抱著非醫院不去的思想,這種想法限制了學生的就業途徑。
一些學生抱著“跳農門”的心理,畢業后不愿意再回到鄉下工作,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基層條件艱苦等。近幾年,國家大力發展基層衛生服務事業,縣級、鄉鎮醫療機構建設被逐漸重視,縣級及以下醫院對高職檢驗專業人才的需求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從近3年的調查結果來看,進入鄉鎮醫院工作的畢業生比例有上升趨勢。另外,市、縣級醫院對人才學歷層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大專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要更多地轉向基層就業。
醫藥衛生行業的迅速發展促使各級醫療機構和企業對檢驗專業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因此,在企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這可能與畢業生走傳統的就業道路遇挫有關,也可能因為一部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有所改變,希望通過自己創業來實現個人價值。
這與學校“在校前兩年總成績排名在年級前5%的學生被保送讀本科”的激勵機制有關。
畢業生待業的原因主要有嫌臨床工作辛苦,工資待遇未達到心理要求,不愿遠離父母、遠離家鄉等。
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正確對待和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非常重要,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高校擴招后畢業生數量超出崗位需求;(2)畢業生對工作期望值過高,而本身素質又達不到崗位要求;(3)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相脫節;(4)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滯后;(5)畢業生不愿下基層,大部分選擇在發達城市就業等。為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現狀,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教育學生擴大就業目標,不局限于醫院。與檢驗專業有關的單位如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食品和藥品企業的質檢部門,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醫療器械試劑公司,教學單位,科研單位以及企業、大型超市、廠礦等機構的檢驗技術工作崗位等,都可以成為檢驗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目標。
(2)擴大擇業區域,不拘泥于廣西,可擴展到西南及其他地區。
(3)面向基層。衛生部部長陳竺曾說,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存在4個突出問題,其中一點是結構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員分布的城鄉、區域差別明顯[1]。學生要放下身段,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除了由專業教師、就業辦教師、輔導員進行專業教學、就業教育外,我們還邀請本校畢業生、企業成功人士現身說教,用真實的事例觸動學生,讓學生懂得醫院不是唯一的選擇,“條條道路通羅馬”,多途徑向學生灌輸與滲透新的就業理念。
想取得就業成功,就必須不斷提升“人力資本”。我們在行業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教學計劃調整,在保證開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所需課程的同時,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并涉及其他專業崗位的邊緣課程和對形成關鍵能力具有基礎性作用的課程。打破高職專業課程過于單一、視野過于狹隘的局面,使學生所學專業有多方面理論和多種技能的支撐,為就業崗位的選擇提供多種可能。
教職成[2011]9號文件指出:“十二五”時期國家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要求職業教育加快改革與發展,提升服務能力,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新使命。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教育部關于推進和發展高職教育的精神,促進高職檢驗專業發展,對于今后的工作我們有以下思路。
3.4.1 明確定位 按照教職成[2011]12號文件精神,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其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為區域經濟服務,為行業服務。強調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走產學研發展道路。
3.4.2 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1)教學內容的改革:積極探索崗位要求和標準與專業教學計劃的有機結合,根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改革課程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把崗位要求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強化技能培養,使學生在拿到畢業證書的同時滿足相應崗位的要求。
(2)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3)教材改革:構建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具有高職特色的教材體系,確保高質量的教材進入課堂。
3.4.3 加強專業領域建設 培養一批專業帶頭人和教學骨干,與企業行業人士形成一個教學團隊,建設一批融教學、培訓、技能鑒定以及科研為一體的實訓基地,使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樹立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
3.4.4 推進產教合作,強化行業指導作用,豐富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形式(1)課程對接:由醫院一線的行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技術委員會與學校共同研討確定培養目標、制訂課程計劃,構建具有職業崗位群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學習內容。(2)過程對接:引導和激勵教師主動為相關部門職工進行崗位培訓,增強其社會服務能力,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提供服務。(3)文化對接:吸收先進企業文化的精神內涵,豐富和融合學校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和專業文化建設,展示專業在學校建設中的魅力。
[1]陳竺.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快培養高質量醫藥衛生人才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保障[R].在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