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一、對中職學生升學的思考
基本數據:在問及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時,在本次調查的五個專業全部203名畢業生中,直接就業162人,約占81%,直接升學的37人,約占18%(余下的為參軍、出國等);就單個班級而言,直接升學最高的約占37.8%,最低的也近10%。在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中,目前已經在讀的有124人,約占78%,將要去讀的有17人,約占11%,可能去讀的有10人,約占6%,基本不會去讀的數量很少。
深層次思考:升學,包括畢業之后直接升學和就業之后邊工作邊升學兩種。有這么多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確實有些意外。多年前職教界曾經有一個主流觀點,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本質上就是就業教育,這沒錯,但職業教育并不完全就是就業教育。不容置疑,職業教育的主體是就業,但職業教育不能沒有升學,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基本都有就業和升學兩個部分。既然職業教育應該有就業和升學兩個部分,那么,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特別是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和重新審視;既然職業教育應該有就業和升學兩個部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不言而喻,職業教育需要內部的銜接,這種銜接不能以重復學習為代價;既然職業教育應該有就業和升學兩個部分,那么其生源和教學實施就應該有所區別,應該進一步早日為愿意繼續升學的學生創造條件。
二、對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是否相關的思考
基本數據:在問及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是否相關時,在本次調查的五個專業全部203名畢業生中,認為非常相關的42人,約占27%;一定程度相關的74人,約占48%;基本無關的12人,約占8%;完全無關的27人,約占17%。就單個專業而言,完全無關最高的約占25.8%,有兩個專業的畢業生認為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基本無關與完全無關竟高達39.1%和34.1%。
深層次思考:數據表明,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基本無關再加上完全無關的比例很高,客觀上就意味著一年甚至更多時間的專業教學基本沒有多大效率或者效率很低。發達國家在強調職業教育針對性的同時都有一個重要前提條件,這就是專業對口,在專業對口的前提條件下,針對性才有價值,反之,越對口問題越大。在聯邦德國,學生在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之前,都必須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每個職業需求多少人都有嚴格的總量控制,是先有需求,然后才有培訓,這樣每個職業的供求關系在總體上是平衡的,而我國現在的職業教育缺少這一前提條件,顯然,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必然的。多年前職教界有一個主流觀點,職業教育要和企業零距離,說得就是這個針對性的問題。滿足企業的要求,這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職業教育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就一定意味著教育的失敗,但這不應是職業教育的全部要求,職業教育作為以培養人為己任的教育理應有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針對性不容置疑,但針對性一定要有個度,過頭了,一不小心,職業教育就要被淪落為職業培訓。
三、對學生創業能力的思考
基本數據:在問及創業問題時,在本次調查的五個專業全部203名畢業生中,已經創業的4人,占3%;將要創業的4人,占3%;可能會去創業的44人,占28%;基本不會創業的105人,占66%。就單個專業而言基本不會創業較多為82.6%。
深層次思考:創業比例如此之低,應該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創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創業不僅僅需要錢,還要資格和智慧。由此就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必須做出回答:一是在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目標中,提及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鑒于創業對這些年輕人來說,確實有一定難度的事實來看,是否一定還要把創業能力作為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之一,創業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少量的成功是有可能的,但大面積的成功基本是無望的;二是如果仍然把創業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目標的話,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就應設計相關的專門課程,給予我們學生的創業以一定的支持,創業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盡心培育而成的。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