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平 徐權勝
(廣東省河源市中醫院 河源 517000)
治瘍湯合丹參飲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胃潰瘍臨床研究
黃飛平 徐權勝
(廣東省河源市中醫院 河源 517000)
目的:觀察治瘍湯合丹參飲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濕熱型)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將60例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濕熱型)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用“三聯”療法治療,即用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膠囊、奧美拉唑膠囊,治療組30例予治瘍湯合丹參飲治療,療程均為4周。結果:治療組臨床癥狀緩解比對照組快,潰瘍愈合率、HP根除率兩組相比有明顯差異。結論:治瘍湯合丹參飲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濕熱型)具有顯著療效。
治瘍湯;丹參飲;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濕熱型
消化道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人群患病率達7%~10%,胃潰瘍是消化道潰瘍中的一種,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起胃潰瘍的重要因素。西醫治療存在著不能很好提高潰瘍愈合質量問題,停藥后潰瘍復發率高,其原因主要是HP根除成果不明顯,HP對目前的治療藥物產生耐藥性。中醫藥治療胃潰瘍不僅短時間內可緩解臨床癥狀,而且還能提高HP根除率、降低潰瘍復發率。本研究應用治瘍湯合丹參飲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濕熱型)3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60例患者均來自河源市中醫院內科門診或急診病人,入選病例經電子胃鏡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期、HP陽性,中醫辨證為濕熱型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4.7歲;對照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4.3歲: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1](1)癥狀:長期反復發生的周期性、節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應用堿性藥物可緩解;(2)體征: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壓痛;(3)電子胃鏡檢查:可見到活動性潰瘍;(4)HP陽性。
1.2.2 中醫辨證標準 胃脘部疼痛,或見燒灼感,疼痛拒按,脘腹痞悶,食入疼痛無明顯緩解或食入易痛,泛惡欲嘔,口苦,泛酸,口中黏膩,大便不爽,肛門灼熱,舌紅,苔厚膩或黃膩,脈弦或滑。
1.3 病例選擇標準
1.3.1 納入標準 用藥前3 d內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潰瘍活動期、HP陽性,且中醫辨證屬于濕熱證者。
1.3.2 排除標準 (1)治療前1個月內出現并發癥,(2)合并其他胃病的胃潰瘍,如胃泌素瘤、胃癌等,(3)有藥癮或毒癮者,(4)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病、肝腎功能不全等,(5)不能配合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30例給予治瘍湯合丹參飲,藥物組成:黃連10 g、法半夏9 g、竹茹10 g、枳實5 g、茯苓 15 g、陳皮 10 g、甘草 5 g、三七 10 g、丹參10 g、檀香 10 g、砂仁 10 g,煎服,日 1 劑,分 2 次服用,每次100 mL,4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西藥“三聯”療法治療,用阿莫西林膠囊1 g,bid,克拉霉素膠囊0.5 g,bid,奧美拉唑膠囊20 mg,bid,4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在1個療程結束后,停止服藥,復查胃鏡及HP檢查,并進行療效判定。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定標準
2.1.1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1~3]臨床治愈:主癥與次癥全部消失;顯效:主癥與次癥均有明顯改善,或個別主癥輕度改善;有效:主癥與次癥均有改善,或主癥未見改善,但次癥全部消失;無效:主、次癥均無改善。
2.1.2 潰瘍療效判斷標準[1]臨床治愈:胃鏡檢查潰瘍完全消失,局部輕度充血,無明顯水腫,HP陰性;顯效:胃鏡檢查潰瘍面基本消失,仍有明顯炎癥,HP陽性或陰性;有效:潰瘍面縮小50%以上,HP陽性或陰性;無效:潰瘍面縮小不及50%,HP陽性或陰性。
2.2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潰瘍療效比較 見表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潰瘍療效比較 例
2.4 兩組HP根除率比較 見表3。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HP根除率比較 例
現代醫學關于胃潰瘍的病因病機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胃潰瘍是一種多因素損害疾病,與遺傳、性別、年齡、飲食、體質、胃酸分泌、HP感染等相關。目前的病因治療仍有困難,主要為減弱攻擊因子和增強防御因子,一般從以下方面予以治療:一是抑制胃酸分泌,減少攻擊因子;二是保護胃腸道黏膜,增強防御因子,減少損傷;三是消滅幽門桿菌。HP與胃潰瘍復發密切相關,目前西醫治療HP根除效果不明顯,主要是由于HP對目前治療的藥物產生抗藥性,HP根除治療失敗,致使潰瘍反復復發,且由于西藥治療的副作用,一部分病人不能堅持吃藥,治療效果不顯著。據統計,國外西藥治療胃潰瘍治愈后1年內復發率為60%~80%。
中醫藥具有從整體出發,多靶點、多層次、多途徑的作用和耐藥率低、副作用低的特點,治療胃潰瘍具有重大優勢。胃潰瘍屬于中醫學“胃脘痛”范疇,濕熱證是胃脘痛中醫證型的一種重要類型,近年來我們通過大量的胃潰瘍病人胃鏡檢查觀察和中醫證型的對照研究,發現胃潰瘍濕熱證逐漸增多。本研究結果表明:中醫證候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33%,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潰瘍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潰瘍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組HP根除率為76.67%,對照組根除率為63.33%,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HP根除優于對照組。治瘍湯合丹參飲全方由黃連、法半夏、竹茹、枳實、茯苓、陳皮、甘草、三七、丹參、檀香、砂仁組成,方中黃連、法半夏、竹茹、茯苓、陳皮健脾清熱化濕,針對脾胃濕熱而設,枳實、檀香、砂仁理氣和胃,三七、丹參活血化瘀、消腫定痛,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化濕、消腫定痛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李娟等[4]研究表明黃連有較強的抑幽門螺桿菌作用,但其殺菌作用機制較為復雜,可能是小檗堿抑制細菌的生長與呼吸,抑制細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謝中間產物的氧化過程,特別是脫氧反應,從而殺滅細菌。吳靜等[5]研究說明,黃連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或許不是依賴某一單一成分的作用,而是由多種成分互相協作共同達到抗菌的效果。曲莉等[6]對丹參提取物F對幽門螺旋桿菌致敏小鼠的免疫調理作用研究顯示,丹參提取物F對HP抗原致敏胃黏膜具有免疫調理作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8-83
[2]李乾構,王自立.中醫胃腸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453-454
[3]朱文鋒.國家標準應用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15-316
[4]李娟,傅穎媛.IgY、黃連、太子參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78-80
[5]吳靜,王克霞,李朝品,等.黃連與鹽酸小檗堿對幽門螺桿菌的體外抗菌活性[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6,22(2):37-38
[6]曲莉,王丹,楊曉臨.丹參提取物F對幽門螺旋桿菌致敏小鼠的免疫調理作用研究[J].微生物學雜志,2000,20(2):26-27
R 573.1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4.012
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