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安
(湖北省襄陽市東風人民醫院 襄陽 441004)
糖尿病外周神經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和主要的致殘因素之一,其臨床癥狀為肢端感覺異常(麻木、針刺、灼熱感及感覺遲鈍),有時痛覺過敏,隨后肢端對稱性持續疼痛,雙下肢多見,患者痛苦難忍,夜間難以入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其主要病理基礎為糖代謝異常和循環障礙導致周圍神經損傷。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急劇升高,糖尿病外周神經病的發病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筆者近年采用電針聯合硫辛酸注射治療DPN,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140例,男76例,女64例,年齡 40~75歲,糖尿病病程(8.5±4.2)年,DPN病程(2±1.5)年。隨機分為四組,各35例。四組患者間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外周神經病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病例納入標準:糖尿病診斷標準依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的診斷標準;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診斷標準:糖尿病患者,有外周神經病變的癥狀和體征,有中等程度的四肢(至少雙下肢)持續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低于同一年齡平均值1 m/s以上。病例排除標準:(1)嚴重的其他糖尿病并發癥(增殖性視網膜炎、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及有3次以上的糖尿病昏迷史;(2)存在有引起外周神經病變的非糖尿病因素;(3)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4)孕婦及殘障者;(5)參與對試驗有影響的其他研究或不能配合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四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根據血糖情況選擇磺脲類、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或胰島素的治療,控制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8.0 mmol/L。治療組①(電針治療組):取主穴:膈俞、脾俞、肝俞、腎俞,下肢麻木疼痛者加足三里、承山、委中、陽陵泉、太溪;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手法:采用毫針直刺法,要求得氣后用提插捻轉補法,針感在深部傳導或局部擴散。然后下肢在足三里、太溪,上肢在曲池、外關接G6805-2型電針儀,選連續波,頻率為15 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1次/d,15 d為1個療程。治療組②(硫辛酸注射液治療組):硫辛酸注射液0.6 g加入0.9%NS 250 mL中避光靜脈注射,1次/d,15 d為1個療程。治療組③(電針聯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療組):聯合電針治療和硫辛酸注射治療。對照組:僅降糖治療。
1.3 療效評估方法 (1)采用肌電圖儀測定雙側肢體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 (SNCV)和運動傳導速度(MNCV)。(2)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3)詢問患者自我癥狀改善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速度均提高5 m/s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速度提高3~5 m/s;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速度無明顯變化或提高不足3 m/s。
2.1 臨床療效 見表1。四組比較,三個治療組較對照組療效均有顯著差異(P<0.01),提示治療組臨床療效均優于對照組;聯合治療組③療效優于治療組①和治療組②;治療組①和治療組②兩組間療效無顯著差異。

表1 四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神經傳導速度 見表2、表3。四組治療前雙側肢體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SNCV和MNCV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治療組①、治療組②和治療組③雙側肢體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SNCV和MNCV均有明顯改善;對照組治療前后雙側肢體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SNCV和MNCV無明顯改善;治療組③治療后雙側肢體正中神經和腓淺神經的SNCV和MNCV較治療組①和治療組②均有明顯改善。
表2 四組治療前后MNCV的變化 (±S)m/s

表2 四組治療前后MNCV的變化 (±S)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組①治療后比較,△P<0.05;與治療組②治療后比較,#P<0.05。
左右組別 n 時間 正中神經 腓淺神經 正中神經 腓淺神經治療前 45.18±5.24 42.46±5.91 45.32±5.92 42.22±5.84治療組①35治療后 50.32±5.88*48.44±6.38*50.46±6.35*48.13±6.46*治療前 44.93±6.16 42.15±6.26 44.68±6.22 42.18±6.04治療組②35治療后 50.13±6.72*49.12±6.88*50.63±6.84*49.86±6.34*治療前 44.81±4.59 42.13±5.91 45.21±4.90 42.31±5.45治療組③ 35 治療后 54.62±5.63*△#53.43±6.95*△#54.42±5.91*△#52.13±6.96*△#治療前 44.73±4.19 41.92±6.12 44.66±4.42 41.14±5.95對照組 35治療后 45.55±4.24 43.34±6.92 45.16±4.65 42.83±5.19
表3 四組治療前后SNCV的變化 (±S)m/s

表3 四組治療前后SNCV的變化 (±S)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組①治療后比較,△P<0.05;與治療組②治療后比較,#P<0.05。
左右組別 n 時間 正中神經 腓淺神經 正中神經 腓淺神經治療前42.43±4.01 41.46±4.31 41.92±5.41 40.60±6.09治療組①35治療后47.61±5.15*46.44±5.02* 46.86±4.87*47.02±5.22*治療前41.23±4.93 43.15±5.39 42.38±5.22 41.94±5.35治療組②35治療后46.90±6.49*48.12±5.73* 47.61±5.84*46.90±4.81*治療前41.80±4.37 40.13±6.10 42.21±5.94 40.31±6.02治療組③35治療后 52.61±5.43*△#51.43±5.52*△#51.72±6.11*△#50.75±6.87*△#治療前41.72±3.99 40.92±4.98 40.56±4.42 42.07±4.86對照組 35治療后42.53±4.03 41.34±5.76 41.29±5.59 43.93±4.74
2.3 血液流變學 見表4。四組治療前血漿黏度值、低切還原黏度、高切還原黏度、低切相對黏度、高切相對黏度、紅細胞壓積無明顯差異;治療組①和治療組③治療后血漿黏度值、低切還原黏度、高切還原黏度、低切相對黏度、高切相對黏度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治療組①和治療組③治療后血漿黏度值、低切還原黏度、高切還原黏度、低切相對黏度、高切相對黏度兩組間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治療組②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表4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S)mPa·s

表4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 (±S)mPa·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血漿黏度值 低切還原黏度 高切還原黏度 低切相對黏度 高切相對黏度 紅細胞壓積治療前 1.76±0.24 44.46±7.91 8.16±2.44 14.02±1.72 3.42±0.74 0.46±0.35治療組① 35 治療后 1.54±0.18*△ 40.68±6.38*△ 6.96±2.04*△ 12.32±1.55*△ 3.06±0.56*△ 0.47±0.12治療前 1.73±0.23 44.45±8.26 7.96±2.13 13.98±1.76 3.38±0.69 0.48±0.36治療組② 35 治療后 1.71±0.14 43.69±7.08 7.88±1.95 14.36±1.74 3.26±0.54 0.49±0.38治療前 1.75±0.23 44.53±8.22 8.18±0.24 14.21±1.90 3.42±0.72 0.49±0.36治療組③ 35 治療后 1.51±0.16*△ 40.34±6.25*△ 7.06±1.94*△ 12.42±1.61*△ 3.01±0.46*△ 0.50±0.30治療前 1.74±0.22 44.50±8.42 8.06±2.32 13.96±1.82 3.40±0.70 0.49±0.33對照組 35 治療后 1.70±0.20 44.14±7.82 8.10±2.24 13.95±1.85 3.39±0.69 0.47±0.32
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發生機制十分復雜,有多種學說:如多元醇代謝途徑的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終產物的形成、神經內膜代謝的改變、神經營養支持的缺乏、神經血流速度的減慢等;但單獨一種機制均不能解釋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和發展的全部過程。近來氧化應激學說受到重視,長期高血糖狀態產生大量活性氧和自由基,直接破壞組織蛋白、脂肪和核酸反應,同時通過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多元醇通路和己糖胺通路、蛋白激酶C激活等途徑,促進體內氧化應激反應進一步擴大,從而導致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發展[1]。傳統中醫學則認為系糖尿病經久不愈,引起氣血虧虛、瘀血阻絡,進而演變而成,其病理機制是本虛標實,本虛以臟器虧虛、氣陰兩虛為主,標實以瘀血阻絡為主[2]。臨床上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先出現肢體感覺異常,后可有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甚至肌萎縮和癱瘓。神經傳導速度是檢測糖尿病神經功能的最常用指標,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是糖尿病出現神經病變的一個先兆,臨床上許多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在出現明顯的運動、感覺障礙之前已有明顯的神經傳導速度減慢[3]。
硫辛酸可以同時在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環境下發揮作用,是唯一兼具脂溶性與水溶性的萬能抗氧化劑,其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山梨醇增多所導致神經細胞鞘膜水腫、脫髓鞘改變、軸突纖維化,從而緩解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所引起的下肢麻木疼痛等不適[4]。硫辛酸和二氫硫辛酸都是強有效的抗氧化劑,能夠清除自由基,還原循環使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氧化劑,提高細胞內谷胱甘肽的水平,減弱氧化應激反應,糾正高血糖引起的內皮衍生超極化因子和NO的異常,調節NO介導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增加神經營養血管的血流量,加快神經傳導速度,修正神經肽缺陷,使神經肽Y神經生長因子及P物質恢復正常。通過以上機制,硫辛酸可以有效緩解或消除糖尿病神經病變癥狀[5]。
自1984年上海華山醫院報道采用針灸療法治療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以來[6],國內外有關針灸治療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臨床報道相繼增多。目前認為針灸能夠改善微血管病變,促進損傷神經局部炎癥水腫的消退,加速局部變形、壞死、崩解產物的吸收,有效促進神經髓鞘及軸突的再生[7]。電針則具有操作簡便、刺激參數規范的優點,可促進損傷神經局部炎性水腫的消退,加速局部變性、壞死、崩解產物的吸收,有效促進神經髓鞘及軸突的再生,所以電針刺激損傷神經支配區域內的穴位,對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行之有效[8~9]。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流黏稠度高,微血管壁脂肪和糖蛋白沉積引起管腔狹窄,導致微循環障礙,紅細胞變性下降,纖溶活性下降,血小板聚集、黏附,血液處于高凝的病理狀態[10]。本研究顯示,電針不僅能夠明顯改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提高受損神經的傳導速度,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狀態,達到促進周圍神經恢復的目的。本實驗取膈俞、脾俞、肝俞、腎俞為主穴,其中膈俞為八會穴之血會,脾俞、肝俞、腎俞為脾肝腎之背俞穴,為脾肝腎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穴,該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具有調節氣血陰陽作用。同時根據患者癥狀近部取穴,下肢麻木疼痛者加足三里、承山、委中、陽陵泉、太溪;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可以益氣扶正,活血通絡,行氣止痛。實驗結果證實了電針法具有良好的防治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本研究通過聯合應用電針和硫辛酸,有效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癥狀,恢復神經傳導速度,與單用電針組和單用硫辛酸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電針能夠促進損傷神經局部炎癥水腫的消退,加速局部變形、壞死、崩解產物的吸收,有效促進神經髓鞘及軸突的再生[11],同時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狀態;與硫辛酸的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兩方面具有協同作用,從而改善受損神經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況,促進病損的恢復和神經傳導功能的改善。因此,電針和硫辛酸聯合應用在作用機制上互補,可取得進一步效果。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好,在臨床上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Callaghan BC,Cheng HT,Stables CL,et al.Diabetic neuropathy: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urrent treatments[J].Lancet Neurol,2012,11(6):521-534
[2]張蘭蓉,魏丹蕾.經方在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中的應用綜述[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4(1):58-60
[3]張美英,熊艷,秦淑蘭,等.糖尿病神經病變臨床與電生理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5(9):56-57
[4]潘曉燕,鄭景晨,龔小花,等.α-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氧化應激和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5):372-373
[5]徐志剛,吳晨光,王麗,等.α-硫辛酸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氧化應激和細胞凋亡的影響[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21(1):15-17
[6]劉國真,陳明輝.針刺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與機理研究[J].中國針灸,1999,19(5):261-264
[7]黎永富,范冠杰.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2006,22(1):53-55
[8]周昊,丁新生,黃紅莉,等.電針聯合依達拉奉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坐骨神經的保護作用 [J].臨床薈萃,2012,27(12):1 054-1 057
[9]金澤,張邊防,尚麗霞,等.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J].中國針灸,2011,31(7):613-616
[10]Capellini VK,Celotto AC,Baldo CF,et al.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basic concepts of nitric oxide physiology,endothelial dysfunc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J].Curr Vasc Pharmacol,2010,8(4):526-544
[11]張秋娟,施茵,張云云,等.電針對實驗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和超微結構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2(16):3 069-3 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