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容
(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人民醫院 樂山 614800)
周圍性面癱為莖乳孔內面神經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所引起的外周神經麻痹,為臨床常見、多發病,主要表現為同側面部所有表情肌弛緩性癱瘓,其中以貝爾氏(bell’s)面癱最多見,為原發性周圍性面癱,約占周圍性面癱患者總數的80%[1]。我科于2010年9月~2012年9月,對32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莖乳孔注射甲潑尼龍結合電針、藥物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周圍性面癱患者64例,年齡22~68歲。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診斷標準者[2];(2)年齡小于 70 歲;(3)病程 1~15 d。病例排除標準:(1)中樞性面癱、腫瘤所致面癱,(2)孕產期或經期,(3)病情危重者,(4)不能堅持或依從性差者。患者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弛緩性癱瘓,額紋減少或消失,閉目不能,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漏氣,可有藏食和患側口角漏水現象,hunt綜合征除上述癥狀外,可有患側耳帶狀皰疹及患側耳痛、腫脹癥狀。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3歲,左側面癱19例,右側面癱13例,病程1~15 d,其中hunt綜合征4例;對照組32例,男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41歲,左側面癱20例,右側面癱12例,病程1~7 d,其中hunt綜合征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表現間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維生素B1、維生素B12、電針、功能訓練、中藥牽正散合大秦艽湯加減治療,有hunt綜合征者加用維生素E、阿昔洛韋(250 mg、iv、q8 h) 治療 7~10 d,不愿輸液者用伐昔洛韋(0.3 g、bid)口服治療7 d。電針選患側陽白、四白、迎香、地倉、顴髎、下關、頰車、承漿、風池、翳風、合谷等穴位,鼻唇溝平坦者配迎香,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目不能閉者配陽白、攢竹,面頰板滯者配顴髎,取主穴和配穴共8~10個/次,面部采用直刺和斜刺相結合,予平補平瀉法,后連接針灸治療儀,調整頻率和強度,以患者耐受為限,留針30 min,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間隔2 d。并予TDP照射患側面部,燈距一般30 cm,溫熱為度,每次照射約30 min,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間隔2 d[3]。功能訓練囑患者對著鏡子做皺眉、抬額、示齒、閉眼、吹口哨、鼓腮、撅嘴等訓練,并于外出時帶口罩,避免面部吹風。治療組加用甲潑尼龍40 mg+利多卡因0.1 g莖乳孔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療,注射深度以得氣為度,一般視病情輕重治療3~7 d。
1.3 療效評定 參照H-B面神經分級標準[4]進行評定。治愈:相當于H-BⅠ級,面神經支配區域內所有功能正常。顯效:相當于H-BⅡ級,可見輕度功能障礙或聯帶運動,臉部靜止時雙側對稱,臉部運動時前額運動良好,用很小的力量即可閉合眼,口角左右輕度不對稱。有效:相當于H-BⅢ級,中度功能障礙,雙側面部可見明顯區別,但無嚴重外形損傷,臉部靜止時雙側對稱,臉部運動時前額輕到中度運動,用力可完全閉合眼,口角有輕度下垂。無效:相當于H-BⅣ、Ⅴ、Ⅵ級,嚴重功能障礙,雙側明顯不對稱,額無運動,額紋不對稱,用力不能閉眼,口角明顯不對稱。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χ2檢驗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2個療程治療后,其療效結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時段療效H-B分級比較 例
中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主要由于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阻滯,氣血瘀阻,經絡、筋脈失養而發病。西醫認為周圍性面癱是指一側面神經周圍性損害引起的該側面肌癱瘓,多因感受風寒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面部神經局部血管痙攣、缺血水腫所致[5~7]。治療周圍性面癱時以消炎、消腫、緩解局部神經水腫壓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主。中藥予牽正散合大秦艽湯加減以疏風清熱化痰、養血活血、通絡止痙:方中白附子祛風化痰,祛頭面之風;秦艽祛風清熱;僵蠶、全蝎搜風通絡,祛痰止痙;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榮,絡通則風易散,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西藥予甲潑尼龍局部治療可減輕局部神經水腫,防止變性,維生素B1、維生素B12可營養神經,有病毒感染時予抗病毒治療。電針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面部肌肉運動,有利于炎性水腫的消除和吸收。本研究結果表明,甲潑尼龍局部注射配合電針、中藥及營養神經治療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及患者預后,減少面部毀容,值得臨床應用。
[1]田勇泉,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1-392
[2]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0
[3]李耀龍,吳凡偉,譚茂卿.熱敏灸配合電針疏密波治療周圍性面癱52例[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0,33(5):454
[4]House JW.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Laryngoscope,1983,93(8):1 056-1 069
[5]呂傳真.神經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9
[6]陳康寧,李露斯.神經系統疾病鑒別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
[7]劉玉寶.綜合康復治療周圍性面癱142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