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侯英俊 徐勁 聶宏揚
(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中醫醫院 公安 434300)
冠心病發病率逐年增高,呈年輕化趨勢,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其研究較多,治療手段各異,中醫學通過辨證論治將其分為氣虛血瘀、痰瘀互阻、氣滯心胸、氣血虧虛等證型。本研究選取氣虛血瘀型冠心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自擬心腦安丸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2年4月本院內二科收治的患者60例,西醫診斷符合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特點,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標準,排除嚴重心肺及肝腎功能不全及嚴重心律失常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54.4歲,病程4個月~20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56.1歲,病程2個月~35年。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冠心病藥物治療:硝酸異山梨酯片20 mg口服、qd,阿司匹林腸溶片0.1 g口服、qd,辛伐他汀片 20 mg口服、qd,倍他樂克25 mg口服、qd。治療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心腦安丸口服,1次6 g,3次/d。藥物組成:黃芪30 g、延胡索 10 g、當歸 10 g、水蛭 10 g、生地 10 g、紅花 10 g、醋鱉甲 15 g、田三七 10 g、全蝎 5 g、桃仁10 g、懷牛膝10 g、川芎10 g,水煉丸,由本院制劑室提供。
1.3 療效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1979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制定。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加重: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加重,證候積分增加。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圍)或達正常心電圖。好轉:ST段的降低在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改變:心電圖基本與前相同。加重: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V以上,主要導聯倒置T波加深(達25%以上),或直立T波變平坦,平坦T波變倒置。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分析,治療前后數據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證候療效 經過4周的用藥及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的中醫證候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2 心電圖療效 治療組心電圖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例
冠心病屬中醫“胸痹、心痛”的范疇,傳統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元素,心氣不足,則不能行血,氣虛則無以鼓動血液運行,血脈失于推動,血行瘀滯,發而為痹[2]。本病多發生于老年患者,年老體衰,正氣虧虛,臟腑功能損傷,陰陽氣血失調,氣虛則無以推動血液運行,導致血瘀。其病理特征為本虛標實。心腦安丸中黃芪補氣行血,當歸養血,桃仁、紅花、懷牛膝、全蝎、水蛭、田三七、醋鱉甲、川芎行氣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氣止痛:諸藥共奏益氣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使血脈通暢,通則不痛。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2
[2]陳瑩,周波,路秀云,等.全真一氣湯合并失笑散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2,40(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