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耀華
早在六七十年前,中國社會上的貨幣是銀兩和銀元并行流通,給商民帶來許多不便和損失。而銀兩和銀元本身,在全國各個地區又成色不一,交易行市不同,計算非常復雜,商民人等更受損害。當時新式銀行、實業界、經濟學者,早已多次提出“廢兩改元”的主張。1914年(民國三年)北洋政府公布《國幣條例》,規定1個銀元等于銀兩的7錢2分,并鑄造發行壹圓銀元(俗稱“大頭”)通行全國,本擬乘勢實行廢除銀兩,統一發行銀元。但由于各省軍閥割據,政令不出都門,軍閥各自為政,各處發行貨幣,亂鑄輔幣,北洋政府勢力既弱,決心也不大,同時舊式錢莊銀號,靠銀錢兌換為生,如果“廢兩改元”就絕了生路,于是也群起反對。而帝國主義銀行,也因北洋政府歷年借款均系用銀兩作單位,而充作借外債抵押的鹽稅、關稅,均收銀兩,歸外國銀行經營,所以他們都不贊成“廢兩改元”。只有新式銀行的經理們,尤其是當時在新式銀行工作的一些青年行員,都一致推動新式銀行當權人物向政府當局請求早日“廢兩改元”。1917年首先由上海總商會正式呈請北洋政府實行“廢兩改元”,1918年上海銀行業公會又呈請政府實行,同時在中外修改稅則委員會上多數委員提議早日施行“廢兩改元”。但因當時擔任總稅務司握有特權的英國人赫德堅決反對,而未能實現。
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為了易于籌備軍費,并蓄意統一幣制,統一貨幣發行,這就必須“廢兩改元”。所以,在1927年先將鈔票發行最多、信譽良好的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北京遷來上海,并修改中國銀行章程,重新頒布《中國銀行條例》,規定該行資本為2500萬元,強行加入官股500萬元。1928年又將有發行權的交通銀行總行遷來上海,頒發條例,規定資本1200萬元,加入官股200萬元。有了這些安排,乃于1932年召集金融界討論“廢兩改元專案”。討論中,銀號、錢莊依然堅決要求慎重處理,但新式銀行則一致贊成早日實行。而有舉足輕重實力的帝國主義各國銀行卻態度改變,明確表示贊成“廢兩改元”。這是因為1930年前后,世界連續發生幾次經濟大恐慌,生產過剩,銷路閉塞,都在注目于中國這個新的大商品市場,為了他們的資本及商品打開出路,促進做大生意而不做小生意,就必須要有一個貨幣統一的金融市場,所以他們極力贊成“廢兩改元”。國民政府乃于1933年3月1日正式公布了“廢兩改元”的法令,決定先由上海推行,4月1日起即在全國范圍內施行,從此一切交易均以銀元計算。于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立即將原來的“往來部”改為“貸款部”,并經辦國內匯兌業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國分支行很多,通商大埠差不多都有分行,根據各埠貨物進出,交通快慢,資金盈缺、匯市變化,調撥款項,挹此注彼,獲利甚豐。
這次“廢兩改元”統一幣制,對經濟發展很有好處,把幾代人未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是人心所向,性質是進步的,工作也比較成功。
“廢兩改元”施行后,國民黨政府要進一步掌握貨幣統一發行權。1930年2月頒布“海關稅收改用‘關金券”,1933年明令造幣權統一歸中央。但中央銀行的力量還不夠大,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行發行的鈔票信用好,人們喜愛使用,于是策劃把中、交兩行發行大權掌握在政府手中。1935年3月,中國銀行召開股東大會,國民政府財政部派宋子文等9人為官股董事,并指派宋子文為董事長,宋漢章為經理,同時令調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家璇為中央銀行副總裁。交通銀行業同樣增加官股,該行董事長錢新之留任,總經理由趙棣華擔任。從此,國民政府的政治勢力完全支配了金融經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