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艷
(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 江蘇 南京 211899)
人性化護理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強調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給予一定人文關懷[1]。在產科的護理工作中人性化護理模式是以產婦生理及心理需求為基礎,將以病人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健康為中心,最大限度的提高產婦的舒適度[2]。為探討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給予觀察組100例患者人性化護理干預模式,現將相關臨床資料和統計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200例分娩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28.5±4.7歲,孕周38-42周。期中初產婦133例,經產婦67例。隨機將200例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產婦在年齡、受教育程度、孕周、產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100例產婦給予常規護理,密切觀察產婦臨床表現,及時了解產婦需求并予以滿足,如發現產婦出身體不適等癥狀,及時與臨床醫師溝通,并進行處理。觀察組100例患者給予人性化護理,在實施護理工作的同時,相關護理人員需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滿足產婦需求,嚴密觀察產婦臨床情況,對產婦一些不正常的行為和心理狀態予以理解、包容和必要的心理支持,尊重產婦人格,適當進行產后相關注意事項的健康教育。臨床護理人員形象塑造是影響人性化護理實施效果的首要因素,要求護理人員注意儀表、舉止及言語方面所表現出的職業修養,培養護理人員的觀察能力和護患溝通能力及應變能力,注意聽取產婦的意見和建議,并對護理工作模式加以完善和改進,確保滿足產婦的臨床需求,將優質護理服務貫穿于產婦分娩的整個過程。人性化護理的實施注重的是讓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關愛與重視,需要護士從根本上關懷、尊重產婦,以產婦生命健康、人格尊嚴、個人隱私為核心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同時采用快樂服務的護理理念,使產婦體會到溫暖,升華護理人員的服務心態與情感。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剖宮產率、并發癥發生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對比分析臨床護理對上述三項觀察指標的影響[3]。

兩組產婦剖宮產率、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率比較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剖宮產率、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人性化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理念,要求臨床護理工作以病人生命健康為核心,給予病人必要的人文關懷,將病人生理及心理需求作為服務關鍵點,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技能,樹立良好的護士形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4]。近年來,我院產科的臨床護理工作在人性化理念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關于人性化護理實踐的探索,不僅有效滿足了孕產婦的生理需求,還增強了科室的競爭力,促進了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深入。人性化護理在產科護理工作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產婦分娩后的康復方面,還體現于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臨床護理工作貫穿于臨床診斷與治療及預后的整個過程,人性化護理在滿足孕產婦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使護理人員的心態及情感得到升高,激發了其對于護理工作的熱情,提高了護理質量。
人性化護理是產科護理工作中一種創造性的護理模式,提倡以人為本和關愛生命的醫療服務理念,在產科護理實踐中集中體現于護理人員對孕產婦生命健康的關懷與尊重。人性化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工作中的實施不僅可以增強產婦的舒適度,還能夠有效增進護患關系,提高產婦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使產婦獲得更全面、更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增加了醫院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5]。
人性化護理的實施,需要臨床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且能夠利用正確的溝通技巧與專業知識對孕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在當下醫患關系緊張的前提下,人性化護理理念在產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運用可以改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促進產婦自然陰道分娩的成功,減少剖宮產率、并發癥發生率及新生兒窒息率,為產婦增強一定的安全感和信賴感,促進其健康行為,是現階段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模式[6]。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剖宮產率為27.0%,并發癥發生率為2.0%,新生兒窒息率為0,明顯低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表明在產科護理工作中運用人性化護理理念,有利于產婦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及應用。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本科)[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 鄭鳳香.婦產科人性化護理實踐與體會[J].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12(01):70
[3] 鄭云娣,王菊吾,陸彩萍.人性化護理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3C):824-825
[4] 鄭桂榮.婦產科患者40例人性化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112-113
[5] 廖新陽,張小娥,藍院琴.產科人性化護理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15):97-100
[6] 王艷萍.更新護理服務理念,提高護理質量[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