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近年來隨著難產、高危妊娠發生率的不斷提高和剖宮產術的不斷成熟,剖宮產術被廣泛應用到婦產科上來。剖宮產術式比較多樣,但是都屬于開腹手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性。近年來,剖宮產術后盆腔粘連等問題對再次婦科手術的影響開始成為婦科臨床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筆者在此結合實例來探討我院近年采用的三種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2011年首次剖宮產術及二次婦產科術均在我院進行的患者126例,根據首次剖宮產術術式將患者平均分為3組,組別間在患者年齡、二次手術術式、手術間隔等基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研究意義,見表1。
1.2 手術方法
1.2.1 首次剖宮產術 3組均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患者呈仰臥位,傳統組行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新式組行新式剖宮產術,取患者雙側髂前上棘連線下2.5 cm處做一長約12 cm的橫行切口,然后按照尚濤等人研究進行手術操作[1]。改良組在新式剖宮產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取Joel-Cohen切口[2],切開表皮及皮下脂肪層,剪開筋膜層,然后銳性或鈍性分離筋膜與腹直肌的粘著,鈍性分離腹直肌,剪開腹膜(縱向)、膀胱子宮反折腹膜,沿下方向推離膀胱。其后子宮操作步驟與傳統組一致。手術結束后用可吸收縫合線按寬距離縫合術腔,筋膜層則要連續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部分縫合4針左右。
1.2.2 二次婦產科手術 再次剖宮產術不嚴格要求與首次術式一致,異位妊娠、卵巢腫瘤、子宮肌瘤均選用腹腔鏡下術式。
1.3 觀察治療 進行二次婦產科手術時,圍術期內密切觀察手術時長、粘連發生情況、術后切口愈合及切口并發癥情況等,其中以盆腔、腹腔、腹壁廣泛粘連或致密,術中進入宮腔或腹腔比較困難為嚴重粘連。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三組圍術期主要觀察指標結果見表2:3組在切口1期愈合率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時間、切口并發癥上,改良組均明顯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略低于新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盆腹腔粘連和嚴重粘連上,改良組均顯著低于傳統組和新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組比間基本資料比較

表2 三組圍術期主要指標比較(例,%)
盆腹腔粘連是剖宮產術影響再次婦產科盆腹腔手術的最重要的因素,這一點在本文研究中也被證實。造成盆腹腔粘連的主要因素有腹膜損傷、纖維組織沉積、炎癥等,這些都是婦科手術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尤其是進行二次手術時,受首次手術創傷、盆腹腔環境改變、術后慢性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盆腹腔粘連的發生率更高,因此,首次手術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再次婦產科手術。
在剖宮產術式上,筆者依次選取了傳統、新式及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從研究結果上來看,3組切口一期愈合效果均比較理想,在手術時間、切口并發癥上,改良組與新式組差別不大,卻明顯低于傳統組,這是由傳統剖宮產術創傷大等缺點決定的。3組最主要的差別主要集中在術后盆腹腔粘連和嚴重粘連上。改良組盆腹腔粘連僅發生3例(6.8%)且無嚴重粘連發生。而傳統組和新式組盆腹腔粘連和嚴重粘連率則顯著高于改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三種手術的特點,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傳統術式切口為縱狀,腹壁在逐層切開及縫合過程中刺激較大,且非常容易引起異物反應、缺血壞死等,導致盆腹腔粘連[3]。新式手術自1996年廣泛應用,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并發癥少、預后效果好等優點,與傳統開腹相比,在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減少盆腹腔粘連上均具有優越性。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在傳承新式剖宮產術優點的基礎上,具有Joel-Cohen切口、撕拉式進腹、不縫合臟及壁層膜等特點,因此也就避免了縫合過程中的器械刺激、缺血壞死等因素引起的盆腹腔粘連。此外,該術式對患者腹膜、子宮反折腹膜等刺激更小,更能達到良好的腹膜固定效果,因此術后腹膜切口邊緣組織能迅速再生,愈合快,減少盆腹腔粘連的發生,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更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改良新式剖宮產術患者行再次婦產科手術時手術時間、切口并發癥、盆腹腔粘連及嚴重粘連發生率均明顯降低,是一種安全、高效的術式,臨床效果值得肯定。
[1]尚濤,李輝,戴麗.新式剖宮產382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1,16(5):291-292.
[2]房瑜,楊文.改良Stark剖宮產術116例臨床分析.現代婦產科進展,2010,9(4):303-304.
[3]陳淑霞.三種剖宮產術式腹腔粘連的比較與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2(11):8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