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娟
食管癌屬于惡性腫瘤,在我國發病率很高,臨床治療依然以手術為主,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心律失常最常發生[1]。本文選取了167患者進行心律失常危險因素的探討,并觀察護理干預對策,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167例食管癌切除術后患者,其中男115例,女52例;年齡為40~81歲,其中有87例≤60歲,有80例>60歲。術前有59例患者心電圖(ECG)出現異常,42例肺功能發生異常,72例患者均有吸煙史。126例手術時間<5 h,39例超過5 h,41例患者白/球(A/G)比例發生異常。
1.2 方法 患者在手術轉入ICU監護室持續24 h心電監護,記錄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類型、心率、血壓、呼吸、時間、血氧飽和程度、意識形態。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心律失常發生因素如下表1所示,在167例患者中共有91例患者出現心律失常情況,其中有71例發生竇性心動過速,10例為心房顫動,8例持續早搏現象,2例為心室顫動。
發生予術日至術后1 d占88.24%,維持3 d占91.76%。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表1 心律失常發生因素比較
3.1 心律失常相關因素 隨著老年人年齡增加發病幾率越高,心臟能力降低,非心臟手術,容易加重心臟負擔。心血管癥狀患者,代償性差,耐受差,易誘發并發癥,增加了危險性。患者肺功能減弱,開胸手術容易發生心律失常,全身麻醉及手術刺激,導致分泌物滯留在氣管,呼吸不暢,疼痛致使呼吸淺快,影響了肺部正常通換氣,使血氧降低,低氧血癥易引發心律失常。麻醉缺氧及手術治療所到的創傷容易誘發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癥狀,通常缺氧、創傷等都會使機體分泌大量兒茶酚胺,血液中兒茶酚胺量大量增加會改變心肌本身的自律性及應激性,易導致心律失常。很多患者在手術前會進行化、放療用以輔助治療,化療藥物大多存有蒽環類藥性,這些藥物會使自由基大量出現,導致線粒體膜受到損傷。心臟對自由基的損害效果尤其敏感。胸部放療會誘發心肺放射性損傷,心肌缺血、纖維化,極易誘發心律失常[2]。
3.2 護理干預 術前護理:高齡并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肺功能異常等危重患者,需要快速改變其心功能不全癥狀,保持穩定的血壓、血糖。積極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爭取其心理上的配合。提高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增加人體素質。依據患者體質,選擇合適方法開展鍛煉,增強肺功能,增加耐受性。術前需要有咳嗽、排痰、深呼吸等呼吸系統訓練。
術中護理:關心體貼患者并實施心理撫慰。手術室溫度恒定于22℃ ~25℃,濕度是50% ~60%,確保患者最大限度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隨時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心率、血氧飽和稱度等,對判斷心臟基本功能,預測心律失常可能性,需準備充分。正確進行麻醉,仔細觀察患者麻醉后意識、循環及呼吸改變情況,意識消失后,實施人工呼吸,在氣管內迅速插管,注意插管是否導致心血管反應,并及時處理。保持呼吸及循環穩定通暢性,嚴密檢測心電參數,注意手術進程及手術刺激對心臟的影響力,如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術后護理:了解心肺功能,并在進入監護室后迅速開展心電監護工作,持續至少72 h,快速了解患者心肌瞬間活動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處理。觀察記錄心律失常時間、類型及過程,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心電圖于術前異常時,術后需及時復查。高危患者需增加臨床護理時間。
保持通暢的呼吸以確保氧氣供給充分,能夠減低發生心律失常幾率。鼓勵患者及早咳嗽、咳痰并深呼吸,增加肺功能。保持有效的鎮痛效果,可以適量追加藥物,確保患者有良好的睡眠,避免出現心律失常。調整輸液速度,防止血容量增加,導致肺動脈壓力增加,負荷增重,需保持出入液量的平衡性,確保輸液安全,防止電解質紊亂,導致心律失常。術前開展放化療的患者,術后可以服用保護心肌藥,使用抗心律失常類藥物,并觀察其療效和不良反應,觀察心率、血壓等的變化,如心臟發生異常,需立即停藥。心率增快等情況會導致很多心理反應如緊張、恐懼等應激反應,導致分泌兒茶酚胺性能提高,使得心跳加快、耗氧量提高,不利心臟恢復。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穩定其情緒,增加其安全感,積極配合治療[3]。
[1]馮英.食管癌圍術期心律失常的護理.基層醫學論壇,2009,13(27):770-771.
[2]陳麗羚.食管癌切除術后心律失常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5(6):68-69.
[3]黃佩珊.護理干預對食管癌患者術后并發心律失常的影響.廣東醫學,2010,31(7):92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