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顧問、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咨詢委員會委員 張抗
在全球非常規油氣取得重大進展的推動下,中國石油界較快地接受了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并舉的指導思想,較早、較主動地開展了向重(稠)油、致密油氣、甚至煤層氣的開拓。其中重油、致密油的產量成為中國石油能在2億噸左右相對穩產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中國天然氣得以在本世紀快速增長卻在更大程度上依靠致密氣的開發。
可以說,在中國油氣發展戰略上應常規和非常規并重,在非常規油氣中作為最現實的主攻方向是致密油氣、頁巖油氣和煤層氣,業內對此似乎無大爭議。但進一步說,非常規油氣三者中孰先孰后卻分歧不小。把問題敞開來看,實質上是對中國煤層氣、頁巖油氣的前景怎么評價,對中國油氣形勢的嚴峻性以及中國油氣發展戰略的爭論。對此筆者認為,答案是明確的:對于迫切需要油氣快速增長的中國來說,應統籌兼顧,因地制宜,“一個也不能少”。
回顧中國油氣發展史上曾有過思路單一、僅強調某一類資源的教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重油輕氣,甚至要油不要氣的傾向。如在常規石油勘探開發難度很大而天然氣卻相當豐沛的四川盆地卻一再強調要石油,甚至組織“找油大會戰”。結果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上世紀80年代以來組織了持續近20年的全國性的跨部門天然氣聯合攻關科研,認識了中國天然氣特點并初步認識了其賦存規律,使油氣并舉成為各生產、科研單位都接受的指導思想,迎來了天然氣持續快速增長的大好局面。
美國的發展歷程給人以更深刻的啟迪。美國近年來扭轉了油氣產量長期下降、進口量攀升的趨勢,一反成為油氣產量上升最快的國家。正是得益于其廣開思路,不局限于某些已知領域、已知油氣類型,多元化開拓的指導思想。在產區上強調老油區穩產與新產區開拓并舉,近年特別重視墨西哥灣深水區。在領域上強調常規和非常規油氣并舉,近年來持別在非常規的頁巖油氣領域取得震動全球油氣界的進展。在非常規油氣上三類油氣間的發展速度對比更耐人關注(圖1)。
美國首先在致密油氣領域取得進展,繼而依靠在水平井和壓裂等主體技術于煤層使煤層氣得以成為新的生長點。進而在經過艱苦努力使這些技術適應頁巖層系后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后期使頁巖氣、繼之使頁巖油得以急劇增長。在同一發展思路上起步最晚的頁巖油氣反而發展最快,成為非常規氣之首并有可能超過有百年發展史的常規氣。其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從生產成本、經營成熟方面看,頁巖油氣似乎難超越常規油氣。在水平井鉆井完井及壓裂等主體工藝的難度上,它比致密巖(砂巖)大,但它卻獲得了超常的發展。筆者認為,美國頁巖油氣的成功開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形成、賦存機理的特性。
頁巖油氣“原生態”大面積賦存在較好和好的生烴巖系中,其較大的吸附能力使其易保留大量烴而不被擴散,其發育的納米級孔縫又使其游離烴不易運移排出。這種機理使之優于必須從外來的烴源中獲取并保存烴的致密砂巖。

目前,雖然對以上三類非常規油氣的比較研究深度還很不夠,難于得出被廣泛接受的理性認識,但至少可以說,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說明美國的頁巖油氣增長速度快于致密(砂巖)油氣和煤層氣是個別現象,是所謂不可復制的特例。倒是有許多理由啟發我們:中國頁巖油氣一旦突破發展環境上的桎梏(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和缺乏相應的監管體制等),在經歷了發展初期技術上的適應、配套而走向成熟時,有可能取得相當快的發展,成為中國油氣產量增加的重要力量。

今天,“油氣并舉,有油要油、有氣要氣”的指導思想已發展為“廣開思路,因地制宜,向一切可貢獻油氣的領域開拓”。對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常規和非常規并舉。即使對已有150年勘探史的常規油氣也要繼續向新區新領域新類型新深度發展,如:我國大陸架油氣勘探開發要向還未出油氣的黃海新區、向深埋于陸相新生界之下的海相中生界新領域開拓。老油氣田提高采收率的潛力仍很大并多可成為增加效益的現實舉措。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國還有相當多已投入大量資金探明而尚示動用(開發)的油氣儲量。其中大部份屬非常規,這是現實的增產指向。
二、 在非常規油氣中比較成熟的是重(稠)油、瀝青砂巖、致密油氣、頁巖油氣、煤層氣等。這些,已在北美洲得到很好的體現。對中國來說,重(稠)油和致密油氣開發已有了相當大的進展。煤層氣開發雖動手不算晚,技術上已有相當的積累,產量也有所上升,但主要受管理體制影響,進展很不理想。頁巖油氣在中國才僅邁出一小步。只有在對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如海相、陸相、海陸過渡相煤系)的頁巖油氣進行新的一輪勘探開發實踐后,我們才能初步認識到中國頁巖油氣的特點,并逐步攻克技術上的難點。這時中國才能像2005年后的美國那樣,具備了快速發展頁巖油氣的基礎。這需要大量投資并至少在幾個典型實驗區完成勘探開發的各個程序,也只有在初步的規模開發中才能真正評價出中國頁巖油氣的成本和經濟效益。
三、技術的發展已把人造油氣的問題再度提到日程上。油頁巖(注意,其中并不含石油,僅富含可生成/煉制出油品的有機化合物)煉油及其綜合利用一直為業界關注,在某些地區(如愛沙尼亞)還可成為主要/重要能源。屬于人造氣的煤制氣在條件適合地區不僅能獲得經濟效益,而且可成為天然氣供應的重要補充。焦爐氣和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和化害為利產生巨大效益也是不爭的事實。煤制油是科技界一個有相當歷史的研究課題。近年在南非和我國已得到相當的發展,一批可規模生產的工廠業已投入試生產。業內關注的是其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和綜合經濟效益、環境效應。至于生物制氣、制油也有了相當大的進展,不僅可以生產油氣代用品(如甲醇、乙醇、二甲醚、沼氣發電等),而且可生產生物柴油、從地溝油等廢料中提煉航空煤油等。
四、正確對待當前利潤和持續發展的關系。這關系到以上各問題,特別是第一、第二兩項中所述的具體實踐。無疑,國家,特別是公司一定要首先關注已經成熟的油氣領域,以保證油氣目前的供應和經濟效益。同時也必須關注對正在走向成熟和在不算久遠的未來即將成熟的領域。對國家來說,這關乎到能源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公司來說也要為未來的發展、為占領技術制高點作必要的準備。
具體到中國的非常規油氣來說,繼續發展致密油氣近乎于“輕車熟路”。但在前面提到的其與常規油氣相加仍遠不能滿足需要時就應持別關注已展現出清晰發展前景的頁巖油氣和煤層氣。而其關鍵在于從國家和公司兩個層面加大對其生產實踐和科研的投入。對規模生產的前景暫時還不明朗的領域,如非常規氣中的天然氣水合物也要給予一定的關注,與其他國家一起促進其走向成熟并防止其產生災害等負面影響。對前面提到的多種人造油氣和油氣代用品的問題也應依此觀點區別對待,重視培育其經濟生存能力但絕不在問題很多時拔苗助長、一哄而上。這里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線就是因地制宜。如果把這個詞作廣義的理解,還包括因時制宜、因工作主體(如不同公司)而制宜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