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觀察員 莫北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有效落實引導民間投資激發活力健康發展的措施。
會議強調,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切實轉變觀念,全面落實好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認真落實新一屆政府推出的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更好服務企業需求為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目標,創新管理方式。盡快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推出一批符合產業導向、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并在推進結構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全面清理和修訂有關民間投資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強的市場準入規則,多設“路標”、少設“路障”,為民間投資參與市場競爭“松綁開路”;要強化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督查考核,注重引入社會力量開展第三方評估,接受各方監督,不能“自拉自唱”。對工作不力的,要嚴肅問責。
從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推動民營資本順利有效地進入金融、能源、鐵路等領域”來看,新一屆政府在放開民間資本投資上力度空間不僅逐漸加大,并且也彰顯出中央政府放開民間資本投資的堅定決心。
就能源領域來說,石油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傳統融資渠道來自于銀行信貸和政府支持。隨著石油工業規模化發展,銀行的融資功能已經不能滿足其要求,作為引進民資便成為支持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選之路。
對于今年我國的能源發展和能源消費形勢,有專家指出,“中國應關注長期躍居全球最大原油凈進口國的嚴峻性”。
能源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近日表示,按目前趨勢,到2020年中國將每年支出5000億美元進口原油,這是各方迄今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石油需求作出的最樂觀的預測之一。
該公司分析師稱,到2020年中國的凈石油進口量將達到每天920萬桶。這一數據除了原油外,還包括柴油、汽油等成品油。這個預測顯著高于國際能源署(IEA)去年末在《世界能源展望》中作出的800萬桶/日的凈進口量預測,也顯著高于美國政府的能源情報署今年4月在其年度能源展望中作出的預測。

近年來,中國對原材料需求飆升,成為推動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動機。今年雖然多方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有所放緩,但是伍德麥肯茲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及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該咨詢公司的副總裁哈羅德·約克表示:“我們預計,即便中國經濟從制造業轉向在更大程度上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模式,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仍將繼續平穩增長。”
這個預計被美國能源信息局發布的最新數據佐證。美國能源信息局預測,今年10月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石油凈進口國,中國年度進口量將在明年起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對此,中國能源專家表示,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石油凈進口國是早晚的事,但這個常態化趨勢變化帶來的地緣影響亟須制定國家能源綜合戰略加以應對。
隨著石油需求的增長,伍德麥肯茲預測,中國到2020年將每年為進口石油支出5000億美元,超過美國石油進口巔峰時期每年支出的3350億美元。
目前美國石油消費量是中國的近兩倍,而中國新增石油消費需求居全球第一。近年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價格形成機制總體上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需求重心加速東移,供應軸心逐漸西移,能源安全出現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發改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隨著“能源獨立”政策的實施,美國石油進口量已相對穩定而中國則處于快速上升通道,這種趨勢很可能將長期保持。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積極履行政治、經濟、社會三大責任,實現了快速發展,公司規模和實力顯著提升,資產總額大幅度增長。但與此同時,投資規模也逐年增加,資產負債率一路攀升。根據2012年報,中國石油資產負債率已達45%,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的資產負債率也分別達到歷史最高的55.8%和48.4%。
這一趨勢在今年并沒有扭轉。中國石油2013年一季報顯示,其凈利潤360億元,同比下滑約8%;債務為8349億元,達到1.07萬億元,較2012年底上升約8%。媒體報道,中國石油董事長周吉平5月份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公司資本性支出比較大,這幾年公司加強戰略發展、規模擴張,包括上游、市場、油氣管道建設、天然氣、海外勘探開發等,投資強度很大。這一方面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
就此,中金公司分析員關濱認為,中國石油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將補充現金流,從而給民營油服和裝備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另外,從今年三大石油公司半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半年報顯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現金流大幅增加。從中不難看出,向來給外界感覺“不差錢”的油企開始學會過緊日子。
據統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今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020.57億元、329.03億元,同比大幅增加112.6%、60.1%。從資本支出項目可以看出,中國石油上半年資本性支出為1082.07億元人民幣,已經開始下降,同期降低3.1%。
業內人士表示,“在多項大手筆勘探開發項目同時操作的情況下,上游業務投入產出周期長,現金流風險控制是第一位的。”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并且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僅僅靠三大石油公司來解決石油問題肯定是不行的。這就給了民資進入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空間,民資的進入對整個石油戰略格局的未來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石油公司海內外縱深發展帶來的資金缺口,開啟了民資進入油氣領域的春天。
7月底剛剛履新中國石油總裁的汪東進在首度面對媒體時,就拋出了“開放全領域合作”的大禮包,并模糊了外資民資的界限。他說:“引進國內社會和民間資本進入石油行業,這也符合國家政策以及市場化發展的需要。”
早在2000年中國石油就曾遍發“英雄帖”,邀請外資企業參與西氣東輸工程建設。當時有殼牌公司、香港中華煤氣、埃克森美孚與中電企業、BP集團等入圍。但最終,招商工作在拉拉扯扯數年后不歡而散。據了解,合作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資回報率達不到外資要求的水平。
國務院“新36條”出臺后,中國石油率先將國內外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等涉及上中下游超過100個項目向民營企業開放。但是從2010年發布“新三十六條”,到去年6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能源局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再到能源各細分領域出臺的政策,近年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能源領域的文件可謂接踵而至,但卻始終收效甚微。
民資進入能源領域的案例屈指可數,直到今年才有了突破性進展。
6月26日,中國石油與泰康資產、國聯基金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三者聯合成立一家名為“中國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中國石油以西氣東輸項目西一線、二線西段等資產作價200億元入股,占股50%控股該公司,這是中國石油繼去年籌建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引入300億社會資金后,在西氣東輸項目上第二次引入民營資本。
“石油是資本密集性行業,在金融危機后不少國際巨頭都放慢了擴張速度,這正是國內石油企業擴大‘地盤’的良機,而現在國內民間資本非常充裕且流動性過剩,將資金吸引過來投入海外石油市場,可以說是一舉幾得。”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說。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中國石油此次釋放明確信號,可能會產生蝴蝶效應,促使大量民營資本入場。
今年引起了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的另一個突破性進展是,最近商務部批準天祿集團兩家民企獲得原油儲備資質,標志著非公經濟可以全面謀劃投資石油工業和石油工業體系。
今年國際油價持續高位運行、我國原油進口持續快速增長,和每年約2億噸的進口水平相比,原油儲備規模、水平都顯得落后很多
專家指出,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加快建立原油儲備的步伐,顯得十分必要,僅僅一個天祿集團參與原油儲備庫存工作,顯得十分單薄。鼓勵和允許更多民營企業、民營資本投入原油庫存建設、管理、運營領域,還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更大步伐。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介紹,他們正在努力,希望進一步將民營企業閑置的3600萬噸左右的油庫納入國家石油商業儲備體系。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宛學智認為,“石油工業的核心業務是勘探,煉油,但其業務鏈條上涉及多個行業,諸如化工、機械制造、管材等業務,在這些產業鏈的每一個領域三大石油公司不可能都做得專業,因此,引入在相關領域更專業的民營企業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可以節約成本,并實現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