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蕾/文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備受矚目,從地溝油到鎘大米,從“以食為天”到“以食為憂”,從“美國雜志披露中國移民體內重金屬超標”到“中國政府啟動重金屬地圖繪制工作”,每一天,我們總能在紛繁冗雜的信息中看到令人憂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吃”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
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我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而這些糧食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共約1.5億畝;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萬畝;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占地和毀田的約有200萬畝。
大米中的鎘也主要來自土壤,主要是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鎘。此外,谷物加工過程中,也有可能出現鎘污染,但歐美國家尚未出現過此類情況。相比講究飲食平衡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稻種植地的農民的健康風險更大。他們的主食通常是自家種植的大米,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患上與鎘相關疾病的,往往是生活在水稻產地的農民。
鎘是一種什么東西呢?鎘是一種銀白色有光澤的重金屬,化學符號Cd,原子序數48。原本它是以一種化合物形式在自然界里存在的,與人類生活并不交會。然而,由于工業的發展,它所產生的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其中就包括鎘。據國外研究推算,全球每年有2.2萬噸鎘進入土壤。鎘主要與鋅礦、鉛鋅礦、銅鉛鋅礦等共生。在焙燒上述礦石及濕法取礦時,鎘被釋放到廢水廢渣中。如開礦過程及尾礦管理不當,鎘就會主要通過水源進入土壤和農田。美國農業部專家研究表明,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大宗谷類作物,其籽粒鎘水平僅次于生菜。
醫學文獻已經證明,鎘進入人體,多年后可引起骨痛等癥,嚴重時導致可怕的“痛痛病”。所謂“痛痛病”,又稱骨痛病,命名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當年由于開礦致使鎘嚴重污染農田,農民長期食用污染土壤上的稻米等食物,導致鎘中毒,患者骨頭有針扎般劇痛,口中常喊“痛啊痛啊”,故得此名。已有研究表明,鎘主要在肝、腎部積累,并不會自然消失,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慢性積累后,人體將會出現顯著的鎘中毒癥狀。鎘使人中毒的最通常路徑是損壞腎功能,導致人體骨骼生長代謝受阻,從而引發骨骼的各種病變。鎘還會抑制鋅和硒的吸收,后兩種正是促進鈣質吸收的微量元素。體內鎘超標,易患高血壓、肺氣腫、骨質疏松等病癥。此外,鎘代替了鈣、鋅等元素,容易引起體內功能紊亂,影響身體代謝。據悉,國際衛生組織曾公布了上世紀八大公害事件,其中就有日本“鎘米中毒”導致骨痛病的事件。

中國人獨特的飲食習慣也導致大米重金屬污染在我國更為突出,因為稻米并非多數西方國家的絕對主食,65% 的中國人也是以稻米為絕對主食。有學者計算,即便稻米達到國家限定的鎘含量0.2毫克/千克,中國南方人每日攝入鎘的總量也大大超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限定額。
數量眾多的重金屬超標大米只要被允許種植,在幾乎沒有監管或者監管很不得力的現實下必然有人受害,重金屬超標大米享受著讓人感到恐怖的“自由”。除了在少數地方因為極端污染事件被叫停,大多數被污染土壤的主人仍然可以自由地選擇種植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包括稻米。一個不容樂觀的事實是,數量眾多的重金屬超標大米只要被允許種植,必然會有人食用,也就必然有人受到傷害。
大米鎘超標事件爆發以來,國內各地已經開展大規模的大米安全調查,對于普通老板姓來說,大米需求不可能根本性改變。中國百姓的健康,在被重金屬污染的稻米之前幾不設防。對我國龐大的消費者來說,如何選擇無污染的綠色的大米成為一個復雜的問題。大米企業對于消費者身體健康所具有的保障義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是無法長久生存下去的,終究會被社會和消費者所拋棄的。
針對頻發的大米事件,米博會組委會向行業內企業提出倡議,食品科技網、中華糧網、中國大米網、糧商網、艾格農業網、神農網等行業媒體共同發起,邀請各大米供應企業積極做出承諾,為國內大米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企業也應確實積極打造安全綠色的食品,肩負起企業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食品安全的漫漫之路仍需我們大家小心呵護。

我國大米行業要樹立一批有責任感的米業企業,來引導中國大米市場走向現代化、品質化。全行業應該認識大米的安全性是食品的第一屬性,維護大米安全性是企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生命線。
來自臺灣的花蓮縣龍鳳甲良質稻米運銷合作社為法人之農民組織團體(以下簡稱龍鳳甲合作社),從生產面著手選定優質適合本地種植的秧苗品種作為規劃基礎提高生產技術、運用包裝的設計及營銷布局做一貫化的營銷推廣的作業流程,因此創立了“哇好米”的品牌,為增加農民的收益且讓消費者可以選擇優質好米,提供多元化的營銷通路平臺,創造農民、合作社及消費者皆雙贏利機。
龍鳳甲合作社創立于98年11月6日,成立至今社員人數達145人,“哇好團隊”的每一個人都說自己是“農民”,他們曾經在農會服務過、執行農業相關的工作,為自己的家鄉營銷而努力,曾經締造過令人嘖嘖稱奇銷售業績,同時讓花東地區的農民享受到“種田有價值”的快樂。
除了無重金屬污染、無農藥殘留基本要求外,純靜的水源灌溉、與農民契作從4200公頃中嚴選100公頃稻米產區,成為“哇好米”用心的堅持。合作社社員組成有70%的社員以種植稻米為主,其余30%之社員種植文旦、金針、梅李、苦茶油、養雞、養豬的農戶,曾在農會從事過農業相關的工作,結合一群擁有相同理念、堅持農產品質的同好們,成立了龍鳳甲合作社簡稱“哇好團隊”,以農民創造利機、為合作社創造商機,為地方產業帶來生機的理念,秉持為消費者提供最天然、健康的食材而努力。
社員生產稻米最喜歡聽的莫過于一句“好”。哇好團隊從品種的選定、生產流程到宅配層層把關,用心嚴選,用最喜悅的心情與專業的態度來提供美味食材,“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好吃的食材”是哇好團隊的使命感,更希望從你口中聽到“哇好米”的喜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