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明,楊鷺琳,董蓓蘊,吳國洋(.福建省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福建 廈門 36000;.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福建 廈門 36000)
腹部閉合性損傷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因其病情及發展不一,需要緊急搶救,但又容易誤診、漏診[1]。其致傷因素及機理復雜、危險性大、死亡率高,及時準確地判斷有無腹腔內臟器的損傷及損傷程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救治措施是提高治愈率、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關鍵[2]。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急診救治的62例單純腹部閉合性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2月來我院急診治療的單純腹部閉合性損傷患者62例,分為急救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急救組實施院前急救,男16例,女15例,年齡11~75歲,其中車禍傷15例,擠壓傷5例,斗毆7例,其他4例。對照組自行來院急診,男20例,女11例,年齡14~76歲,其中車禍傷13例,擠壓傷4例,斗毆9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未進行院前急救,自行急診入院,到達醫院后按腹部閉合性損傷常規急救措施進行救治。急救組患者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迅速出車急救,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后根據患者體征、臨床癥狀等即刻做出診斷,患者制動,立即給予吸氧,進行心電監護,建立外周經脈通道迅速補液,然后轉運至醫院進一步救治。
1.3 療效評判標準:顯效: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臨床癥狀緩解。有效:各項指標接近正常,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各項指標和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死亡: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消失。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為61.3%。急救組顯效11例,有效16例,無效3例,死亡1例,總有效率為87.1%,急救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急救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患者急救轉運時間差異:急救組患者急救轉運時間為(19.4±4.6)min,對照組患者所用時間為(35.2±4.3)min,急救組急救轉運時間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部閉合性損傷在臨床中非常多見,常為多發性損傷,嚴重者常合并有失血性休克甚至心跳呼吸停止,傷情復雜,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搶救。正確、迅速、有效的院前急救為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及患者日后的生存質量有明顯的相關關系,是搶救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研究結果表明,院方出車轉運患者至醫院救治所用時間(19.4±4.6)min明顯少于患者自行來醫院救治所花費時間(35.2±4.3)min。院前急救的核心是糾正休克,并積極做好手術準備。接診后應該立即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保證重要組織器官供氧。閉合性腹外傷患者出現休克是最常見的。建立多條靜脈通道,快速輸入平衡鹽水,血漿代用品,盡快輸血,合理補充血容量,可使大多數患者休克情況好轉,在快速擴容的同時應用多巴胺,使血壓維持在休克代償期。傷勢過于嚴重者可同時應用糖皮質激素,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組織代謝,糾正酸中毒,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發生。從治療效果來看,急救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無論是死亡率還是治療總有效率,采用了院前急救的急救組都較對照組有著顯著優勢。
總之,在腹部閉合性損傷的院前急救首要的是維持有效的循環,抗休克治療是關鍵的環節。正確的判斷患者病情,及時、有效地進行院前急救,加快患者轉運,為院內進一步搶救爭取寶貴的時間,是提高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關鍵。
[1] 倪克勤.腹部閉合性損傷145例診治體會[J].河北醫藥,2008,30(7):985.
[2] 梁冬明.腹部閉合性損傷65例診治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38(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