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林,鄭 平,張春暉(.天津市泰達醫院營養科,天津 300457;.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營養科,天津 30070)
目前,隨著腦卒中疾病發病率的不斷遞增,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改善預后是臨床醫生關注的問題[1]。吞咽與意識功能障礙在重癥腦卒中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其能夠引起醫院感染、營養不良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2]。選擇2011年9月~2013年6月重癥腦卒中患者29例,在治療過程中早期給予腸內營養輔以腸外營養支持,取得了頗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9月~2013年6月重癥腦卒中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齡42~81歲,平均(69.7±3.6)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4.5±4.1)分。患者的疾病類型分為:腦出血患者22例,腦梗死患者36例。排除標準:患者伴有嚴重的代謝或內分泌疾病;患者伴有血液系統的疾病;患者有惡性腫瘤疾病;患者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疾病;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癥疾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的治療原則為:腦出血患者以營養腦細胞;降顱內壓為主;腦梗死患者以改善腦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營養腦細胞為主,并輔以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早期給予腸外營養支持:靜脈滴注復方氨基酸、脂肪乳劑、葡萄糖、適量微量元素等。觀察組患者早期給予腸內營養輔以腸外營養支持:患者發病24 h內,對其行腸內營養支持,普通患者給予瑞素營養液;糖尿病患者給予瑞代營養液,起始量從1/4量開始,每餐遞增,并輔以腸外營養,48 h后達到完全腸內營養支持。
1.3 評價指標:兩組患者于入院第21天檢測其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三酰甘油等。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21 d后的營養指標檢測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檢測值對比(x± s)
營養不良是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的重要因素,在重癥期患者營養狀態出現惡化的原因為[3]:①患者存在意識障礙,致使其無法進食。②球麻痹導致患者出現吞咽困難。③機體處于高分解的狀態。④腦卒中發病人群多為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腦卒中發病前機體可能已經存在營養不良癥狀。因此,在患者發病早期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利于改善患者預后。腸內營養支持是指采用管飼或口服等方法,經胃腸道提供給機體所需的營養基質及能量的營養方式,傳統治療是在患者發病早期常給予腸外營養,1周后才過渡為腸內營養,但是隨著人們對腸功能認識的提高,危重患者早期給予腸內營養已經越來越被重視。腸內營養支持能夠維持腸道黏膜上皮細胞完整性,減少應激性潰瘍發生機率,并且能夠預防細菌移位,緩解機體高分解代謝,降低并發癥的發生[4]。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治療21 d后的營養指標檢測值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提示,腸內營養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及預后。
[1] 趙宏軍,張曉蘋,王黎萍,等.早期腸內營養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對腦卒中應激性潰瘍的防治作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1):1146.
[2] 王自勤,劉艷榮,陳永春,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腦卒中病人療效影響的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6):219.
[3] 宋士萍,李莉莉,呂 瑩.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體會[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0,16(2):23.
[4] 葛良棟.早期腸內營養在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評價[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