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其龍(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院,江蘇 阜寧 224400)
脛骨平臺骨折是膝關節比較常見的骨折,首選手術治療,通過獲得關節面解剖復位來獲得良好的膝關節功能。但脛骨平臺骨折的關節面粉碎嚴重,若治療不當將產生創傷性關節炎、關節不穩定及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因此手術方式的選擇十分重要。近來有研究顯示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SchatzkerⅤ、Ⅵ型骨折療效較好[1]。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3月采用雙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8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前均拍膝關節正側位片、CT平掃、三維重建及MRI,排除合并神經損傷的患者及病理性骨折。男47例,女33例,年齡23~67歲,平均(39.2±13.1)歲。閉合性損傷56例,開放性骨折2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Ⅳ型47例,Ⅴ型33例。左側43例,右側37例。致傷原因:交通傷55例,高處墜落傷20例,摔倒5例。手術時問為傷后24 h~2 d。將該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處理和麻醉方法相同。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根據Schatzker的類型選擇手術切口,按照常規術式進行。治療組采用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采取內外側兩個切口,內側切口自脛骨內側作縱形切口,切至鵝足,向前牽開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后用有限接觸加壓鋼板固定。前外側切口自髕骨外緣至腓骨小頭前緣連線中點至脛骨結節外緣一橫指并向下沿脛骨嵴外側延伸,暴露脛骨外踝,同時暴露膝關節,通過“骨折窗”用薄骨刀撬起已經塌陷關節面,恢復關節面平整,取自體髂骨塊植入缺損處。在C型臂X線透視下,見關節面平整度及下肢力線均滿意后平臺外側加用“T”形或“L”形、高爾夫解剖板支撐固定。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負重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7±2.5)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患肢關節功能。參照Rasmussen等標準評定膝關節功能[5],從關節疼痛、行走能力、伸膝、關節活動度、關節穩定性5個方面進行評分,滿分為30分。優:>27分;良:26~20分;可:19~10分;差:9~6分。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負重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膝關節H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x± s)
脛骨平臺骨折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創傷所致,在膝關節損傷中較為常見。此類患者往往致脛骨平臺關節面壓縮、塌陷和劈裂,并常伴有半月板及韌帶的損傷,其致殘率高。目前多主張用內外側固定治療,以做大限度的恢復膝關節正常力線穩定性,減少創傷關節炎的發生[2]。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的治療方法因為具有手術創傷小、堅強的內固定與植骨以及交叉韌帶和半月板合并傷的同期治療等優點,而且能持續、穩定地防止骨折再移位和膝關節力線改變,能夠顯著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雙鋼板固定加強,兩個切口的中前外側軟組織豐富,能很好的覆蓋外側鋼板,內側柱骨端較淺表,骨骺端可經后內側切口完全暴露,行直視下復位,精確可靠,能夠較好的維持骨折達到解剖復位,不僅為早期即開始膝關節功能鍛煉創造良好的條件,也能夠有效地減少發生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負重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膝關節H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雙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療效滿意,能夠顯著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
[1] 何 方,卓曉暉,李國慶,等.雙鋼板治療脛骨平臺Schatzker Ⅴ、Ⅵ型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9):803.
[2] 韋學昌,齊新生,葉曙明.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兩種內固定方法的對比研究[J].臨床外科雜志,2011,19(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