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髖關節疾病,臨床早期診斷對疾病的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采用CT與MRI診斷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齡20~74歲,平均(42.5±3.6)歲,平均病程(14.2±3.5)個月。臨床診斷時,隨機將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為CT組和MRI組,每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臨床診斷時,兩組分別進行CT和MRI診斷,CT檢查設備采用飛利浦6排螺旋CT掃描儀,診斷方法為:首先讓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平掃,掃描范圍從髖臼頂部到股骨小轉子水平位置,掃描厚度為3 mm,掃描層距為3 mm。MRI檢查設備為日立AIRIS 0.2T永磁型MRI,診斷方法為:首先讓患者取仰臥位,然后選擇體部線圈,對髖關節冠狀位和橫斷面進行掃描,掃描層厚為5~6 mm,層距為1 mm,采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以及STIR序列。
1.3 分期標準[2]:臨床主要采用ARCO法進行分期:如果CT、X線正常但MRI異常為Ⅰ期;如果X線檢查正常,CT和MRI檢查發現骨小梁缺失、股骨頭硬化以及局部發生囊變等癥狀為Ⅱ期;如果X線檢查有半月改變為Ⅲ期,如果檢查有骨關節炎、髖臼改變、關節破壞等癥狀為Ⅳ期。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5.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本組6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中共檢出84個髖關節,其中CT的檢出率為83.33%,MRI的檢出率為95.23%,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CT與MIR診斷結果比較
2.2 分期結果:臨床CT診斷共檢出70處股骨頭壞死,其中Ⅰ期有18處,影像學表現為變形、星芒結構變粗,Ⅱ期有42處,影像學表現為星芒結構消失、囊狀透亮區,Ⅲ期有10處,影像學表現為關節面微陷。臨床MRI診斷共檢出80處股骨頭壞死,其中Ⅰ期有20處,影像學表現在T2加權中發現低信號硬化反應線內有高信號線,Ⅱ期有42處,在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上均高信號,Ⅲ期18處,在T1加權像中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中為高信號。
3.1 采用CT診斷股骨頭壞死:CT診斷股骨頭壞死的總檢出率雖然不高,但是它有獨特的優勢。①多層次診斷。由于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連續性、多層面等特征,故而在進行股骨頭壞死診斷的過程中,螺旋CT可以對股骨頭部位進行連續的多層面掃描。②顯示股骨頭破壞情況。CT能夠將股骨頭內骨小梁的變形或者增粗狀況以芒星狀的形態表現出來,通過這些影像,醫生和患者能夠看到股骨頭壞死的準確情況。③呈現股骨頭內部狀況。經過CT的檢查和診斷,股骨頭內部的破裂、死骨、關節脫位等狀況都能夠明顯地表現出來[3-5]。
3.2 采用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核磁共振技術在檢查股骨頭壞死疾病中敏感性、準確性較強,檢出率較高,可以說是當前較為先進的一種檢查股骨頭壞死的技術。它的主要優點是:①核磁共振技術采用的電磁波為射頻脈沖,輻射性較小,對人體危害性小。②核磁共振可以使用多種技術對股骨頭進行檢查,所獲得的參數具有全面性和多樣性,方便觀察股骨頭壞死的病變狀況。
綜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技術都有其優越性和價值,但是整體來看,核磁共振技術的敏感性、準確性和危害性都要優于CT技術。
[1] 俞 麗.10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治比較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2,10(1):89.
[2] 李廣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33(6):1047.
[3] 齊云秋,劉東偉.比較MRI與CT在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11,26(11):2014.
[4] 趙麗娜.100例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治中的比較研究[J].醫學信息,2011,27(1):178.
[5] 王文兵.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2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