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廣東 廣州 510080)
產婦在分娩前及分娩中,會普遍存在著緊張、焦慮、恐懼心理,特別是初產婦,由于沒有分娩體驗,在發生宮縮疼痛時顯得手足無措,心理反應強烈,更會增加恐懼、緊張程度。這些不良情緒可增加機體應激性,這種狀態若強烈而持久地存在,就會使機體能耗過度,發生衰竭,致使產婦疲勞,宮縮乏力,從而造成產程延長,增加難產、大出血的風險。我院在產程觀察中應用了心理護理干預,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2年度接收的713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8~33歲,平均(25±2.4)歲;身高148~172 cm,平均163.2 cm;體重48~72 kg,平均64.6 kg;孕周38.5~42周,平均39.5周。隨機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350例,對照組363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進行臨床常規護理,對試驗組孕婦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對產婦的情緒、心理進行調整。比較兩組孕婦的分娩狀況和自然分娩率,觀察產婦分娩過程中的臨床癥狀和疼痛程度。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軟件進行分析,對數據比較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在分娩過程中,試驗組自然分娩265例,自然分娩率為75.7%;對照組自然分娩140例,自然分娩率為3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產婦產程(8.32±0.8)h,對照組產程(5.92±0.4)h,試驗組產程明顯低于對照組(t=64.31,P<0.05),詳見表1。且試驗組產婦的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孕婦分娩結果比較[例(%)]
在當前的臨床分娩過程護理如下:①在產婦入院階段,護理人員要以熱情的態度進行迎接,降低產婦對醫院的陌生感和恐懼感。②在臨產階段護理人員要對產婦進行全程陪護,盡量滿足產婦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對產婦在臨產期出現的宮縮陣痛進行協助撫摸,產婦應該進食易消化的食物。③在產程階段對產婦進行的心理護理主要為第二產程期間護理和第三產程期間護理。護理人員要對產婦進行指導,緩解產婦的疼痛感。在第三產程中,產婦出現筋疲力盡,此時護理人員可以讓產婦進行休息。醫護人員要密切對產婦進行臨床監測,降低產婦分娩過程中的風險性。護理人員及時對產兒的狀況進行告知,提高心理護理效果[1]。
綜上所述,分娩的過程中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可以減少產婦的不良情緒,提高產婦對分娩過程操作和分娩過程中疼痛的認識,減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心理負擔,確保產婦順利生產。
[1] 黃仁芬.心理護理對產婦的作用和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