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生(福建省廈門市第三醫院神經外科,福建 廈門 361100)
顱內壓增高是導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需要運用手術手段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顱內壓控制。給予患者植入顱內壓傳感器對顱內壓進行監測,有利于及時了解病情變化以盡快采取手術治療,有利于預后良好[1-2]。為探討應用顱內壓探頭進行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手術時機選擇中的作用,對2009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40例應用顱內壓探頭監測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與同期收治的50例未使用顱內壓探頭監測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加以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9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經GCS評分≤8分。男60例,女30例,年齡8~80歲,平均52歲。40例意愿應用顱內壓探頭監測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分為A組;另外50例由于各方面原因未使用顱內壓探頭監測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分為B組。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顱內壓監測方法:采用美國Codman公司生產的多參數顱內壓監護儀,將顱內壓光纖探頭經導管安置在側右側腦室前角內;腦室受壓變窄、移位患者,將探頭置于硬膜下。設置合適的報警值,連續觀察與記錄顱內壓,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一般觀察2~10 d,平均7 d。②治療方法:兩組患者都應保持呼吸通暢、生命體征平穩時進行手術療法,并做好預防并發癥的準備,與此同時,A組要根據顱內壓和腦灌注壓情況選擇性地使用脫水、利尿等藥物。B組根據經驗和間斷腰椎穿刺測壓使用脫水、利尿藥物。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傷后6個月根據GCS評估結果,A組死亡率為17.5%,B組死亡率為24.0%。兩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效果比較(例)
顱內壓增高是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常遇到的問題,如未能對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顱內壓增高的發展會使腦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加重腦水腫,嚴重者會導致腦疝的發生,患者會死于繼發性腦干損傷。因此有效降低顱內壓是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主要手段,腦灌注壓水平高低也會對腦功能產生直接的影響。顱腦損傷后造成腦功能紊亂甚至腦功能喪失,嚴重阻礙腦的正常代謝,故保持顱內血流的穩定,有利于減輕腦的繼發性損害,促進腦功能的恢復[3-4]。
運用顱內壓探頭對平均動脈壓與顱內壓進行監測可直觀地監測腦灌注壓的情況,從而對腦組織灌注的情況進行掌握,這是決定治療成功率的另一關鍵。顱內壓探頭監護在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的優點:①顱內探頭監測可連續、動態地觀察顱內壓、腦灌注壓的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壓力指標。②顱內探頭監測可以及時發現顱內血腫與腦挫裂傷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③顱內壓監測可根據平均動脈壓和顱內壓監測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以保持適當的腦灌注壓水平,減輕因腦灌注水平的不均而造成的腦繼發性損害,促進腦功能的恢復。④根據顱內壓監測結果可以及時調整脫水劑用量,從而避免過量應用脫水劑導致的電解質紊亂、腎功能損害等各種并發癥,減少了盲目性。
研究結果顯示,A組使用顱內壓探頭監護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明顯較未受監護的重型顱腦損傷的B組患者死亡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的應用優點頗多,有效降低了由于不了解病情進展而治療措施得不到及時調整,最終導致死亡的概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1] 李 萍,林玉華,吳雪清.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術后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28):44.
[2] 雷 軍,王 飚,謝銳鋒,等.早期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18(5):226.
[3] 田道珍.重型顱腦損傷的急救護理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6(5):1859.
[4] 張隴平,左明武,陳寧軍.植入法硬腦膜外顱內壓監護在重型顱腦損傷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