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王澤蘭 熊 屹
(1.貴陽中醫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2; 2.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3)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徑路及分布區域以疼痛為主的綜合征,多由于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引起。坐骨神經痛好發年齡在20-60歲,以40歲左右最多見,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本病屬于祖國醫學“痹癥”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密切相關,其各種病理變化錯綜復雜,相互轉化。現代醫學運用局部封閉及口服止痛藥治療,療效不理想。本科自2009年以來采用口服苗藥生仙湯配合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治療觀察58例,均為我院骨科門診病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最小者28歲,最大者69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2.5年。28~40歲15例,41~60歲32例,61歲以上11例。其中,單側坐骨神經痛者55例,雙側痛者3例;椎間盤突出37例,合并椎管狹窄3例,局部無菌性炎癥5例,梨狀肌綜合征13例。隨機分成治療組29例與對照組29例。兩組間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及中醫癥型等情況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第2版)》[1]標準:①沿坐骨神經分布區的放射性痛。神經根病變時,咳嗽、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重。為減輕疾病,脊柱常有側彎,臥床時膝部常有微曲;②沿坐骨神經分布區有壓痛點,如腰(旁)點、髂點、臀點、腘點、腓點、踝點等;③坐骨神經牽扯征常陽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Neri征、Sicard征等;④坐骨神經支配范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自主神經障礙;⑤由于病因不同,尚可有其相應的病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所見。
1.3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針灸學》[2]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標準:①風寒濕痹: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雖靜臥亦不稍減或反加重,遇陰雨天疼痛加劇,舌苔白膩,脈沉而遲緩;②熱痹:腰部疼痛,痛處伴有熱感,熱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動后或可減輕,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1.4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1.4.1 納入標準:①符合坐骨神經痛診斷標準;②年齡18~75歲;③適合保守治療患者。
1.4.2 排除標準:①嚴重腰椎間盤突出手術適應癥患者;②合并腰椎結核,椎管內腫瘤引起坐骨神經痛患者;③合并嚴重的心、肝、肺、腎疾病與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與療效標準
1.5.1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常規給予針灸治療。主穴:環跳、風市、秩邊、承扶、委中、殷門、承山、昆侖、膝陽關、陽輔、懸鐘、足臨泣。辨證配穴:風寒濕痹加腰陽關、陽陵泉;熱痹加陰陵泉、三陰交。
患者取俯臥位,嚴格消毒,先進針環跳穴得氣并有放電感向下傳導后,再針其他穴位。施以提插捻轉法以平補平瀉,留針30min,1次/d,10次為1療程,休息2d再行下1療程。共行2個療程。電針法:進針得氣后,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min,后改疏密波,通電時間為10~20min,1次/d,10次1療程,休息2d再行下一療程。
治療組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口服,以苗藥生仙湯方為主方:仙茅(佳超幼)20g,淫羊藿(佳莪浠)20g,生扯攏(佳嘎旅)20g,閻王刺(布佳菲)15g,豨薟草g,大血藤g,五加皮g,杜仲g,威靈仙g,伸筋草g,牛膝10g,土鱉蟲10g,制草烏10g;臨床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隨癥加減。
1.5.2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3]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關于坐骨神經痛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顯效: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治療后,疼痛、麻木明顯減輕,無活動受限;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1.5.3 遠期療效觀察:以療效鞏固與病情復發例數(率)為觀察指標。病情復發是指治療結束后,治療的有效病例(包括治愈與顯效例數)又重返原病癥狀或原病癥狀加重。療程結束后,每2個月隨訪1次,隨訪半年。用療效同一標準判定遠期療效。
2.1 治療結果:兩組治療療效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隨訪結果:兩組復發時間,治療組晚于對照組;兩組總復發率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為6例(20.7%)和13例(44.9%),兩組總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坐骨神經痛屬于祖國醫學“痹癥”范疇。痹癥發生多由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素問·痹論篇》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醫認為該病與肝腎虧虛有關,致使腰部脈絡失于溫煦濡養;或因腰部內挫、勞損、外傷,損傷腰部筋脈致局部氣血瘀滯;或久居濕地、汗出當風、風寒濕邪入侵、痹阻腰腿部、經絡閉塞,不通則痛,從而產生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癥狀。
現代醫學認為,坐骨神經痛通常是指由于某種原因的刺激和壓迫導致沿坐骨神經走行及分布區的放射痛。主要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竄痛,夜間尤為明顯,疼痛部位多自臀部向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及足背外側放射。臨床上,該病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干性坐骨神經痛。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椎體、椎間盤或椎管內病變引起;干性坐骨神經痛可由骶髂關節炎、盆腔內腫瘤、臀部外傷、梨狀肌綜合征以及糖尿病引起。
目前臨床上治療坐骨神經痛主要有針灸推拿、手術減壓、藥物治療與康復理療等方法。根據中西醫對該病的認識,正虛為本,外邪、勞損為標,因此治療上當止痛治標與扶正祛邪治本兼顧。
針灸在治療痹癥疼痛方面應用廣泛,安全價廉,易于為廣大患者接受。針灸療法的特點是鎮痛,緩解疼痛、解除痙攣,有助于局部功能的改善與恢復,且具有調和陰陽、疏通經絡和扶正祛邪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針灸可以改善神經的微循環,消除神經的炎癥反應和影響鎮痛的神經通路及遞質,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潘宗秋[4]研究發現,針灸的作用短期內更偏向于緩解疼痛,而短期內補肝腎,益氣血的扶正固本功能不明顯,針藥結合能很好地彌補單純針灸治療的不足。
苗藥生仙湯是貴州苗藥治療腰腿痛的民間驗方。該方以仙茅(佳超幼)、淫羊藿(佳莪浠)、五加皮和杜仲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生扯攏(佳嘎旅)、閻王刺(布佳菲)、豨薟草、大血藤、威靈仙、伸筋草、制草烏和土鱉蟲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牛膝補益肝腎兼引藥下行達病所。諸藥合用共奏補肝益腎、祛風除濕和通絡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淫羊藿能明顯促進神經纖維的生長,在纖維密度,長度上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性,且這種作用在適宜范圍內,隨著加藥濃度的增加而增加[5]。孟凡迅[6]用含胎牛血清神經細胞培養法觀察了百種中藥對神經細胞的作用,根據脊神經節細胞生長狀況及突起長度,篩選出牛膝等滋補肝腎中藥具有明顯促進神經生長作用的單味中藥。
本次臨床研究表明,口服苗藥生仙湯配合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療效明顯優于單純針灸治療,且復發率低,規定劑量范圍內無明顯毒副反應,患者易于接受。針灸在早期緩解局部疼痛,解除痙攣方面效果顯著,而中藥在主方固定的情況下辨證加減,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標本兼顧。口服苗藥生仙湯配合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優勢明顯,有著較好的治療前景及研究空間。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第2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98.
[2]孫國杰.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44.
[3]吳少楨,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367.
[4]潘宗秋.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坐骨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2):118-119.
[5]朱太詠.淫羊藿注射液促進雞胚背根神經節纖維生長的初步研究[J].中醫正骨,1993(2):3.
[6]孟凡迅.神經細胞培養法觀察單味中藥促進神經生長的研究[J].南通醫學院報,1999,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