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克畢力格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關節炎和脊柱慢性炎癥為主的周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變化為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炎癥,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畸形以至嚴重功能障礙,本病多見于青壯年,有明顯家族聚集性,與HLA-B27強相關,但病因尚不清楚,故尚乏特異治療。目前國內外治療AS的藥物大致有三類:非甾體抗炎藥、慢作用藥、糖皮質激素等,療效尚可,但副作用大,長期應用不易被人接受。本病屬蒙醫學“赫依達日根”病范疇是一種頑固性疑難病癥。治療上以蒙醫整體論為指導,運用辨證論治原則,治宜溫補腎陽,舒筋活血為法。我們采用蒙醫手法與蒙藥聯合柳氮磺吡啶和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較高療效?,F報告如下。
本組52例病例均來自我科住院或門診就診患者,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齡18~35歲者36例,年齡38~45歲者16例;病程最短者1.5年,最長者8~10年。臨床表現均有骶髂關節痛、腰背痛、頸肩痛、髖關節痛、晨僵等及胸廓活動度、脊柱活動度、枕墻距、“4”字實驗有不同程度異常。所有病例均按照美國風濕病學會1984年修訂的強直性脊柱炎的紐約標準進行診斷[1]。
本組病例均采用蒙醫手法治療,1次/d;晨服蒙藥補腎健胃-21味丸、蘇木-6味湯做藥引子,午服珍寶丸,晚服薩麗嘎日迪或蘇格木樂-10味丸,合日胡-5味湯作藥引子??诜沁拎?,從小劑量逐漸加大至每日10g,雙氯芬酸鈉腸溶片1片,2次/d。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療程)記錄相關臨床資料,包括癥狀及體征、血沉、C反應蛋白濃度,評價病情變化(見表1~3)。

表1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變化比較(例)

表2 治療前后主要體征變化比較(例)

表3 治療前后ESR.CRP的變化比較
3.1 療效標準:根據《臨床風濕病學》等資料擬定。顯效:全部癥狀消除或主要癥狀消除,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血沉、C反應蛋白檢查恢復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除,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有明顯進步,血沉、C反應蛋白檢查恢復正?;蚪档汀o效:和治療前相比較,各方面均無進步。3.2 治療結果:本組52例中顯效12例(23.0%),有效37例(71.1%),無效 例(5.7%),總有效率為.2%。其中治療時間最短者1個療程,最長者4個療程。均于1個療程后復查實驗室檢查,癥狀及體征進行對比。
現代醫學認為,AS與自身免疫、遺傳、感染等有關。本病屬于蒙醫學“赫依達日根”病范疇,是主要由于飯食和起居失調而體內“三根”失去平衡,“赫依”偏盛繼而降于脊柱骨,使其精與火的平衡失調,骨精偏衰而致病[2]。病在脊柱骨,而“腎主脊柱骨”,用藥需兼以治腎。本病有筋腱、韌帶等病損鈣化,治則需兼以軟化松解筋脈。久病腰痛,必腎陽虛兼夾氣血淤滯,治宜溫補腎陽,行氣活血為法。
上述蒙藥均具有抑“赫依”,調“三根”,扶火養精、益氣養血、補腎強脊、祛寒活血,止痛之功[3]。通過蒙醫手法疏通血脈、流通氣血,軟化松解筋脈,改善關節活動。該治療無明顯毒副作用,確屬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方法。
現代醫學治療本病采用非甾體消炎藥和慢作用抗風濕藥的聯合治療,但由于它們的胃腸道反應和肝、腎、血液系統的毒副反應,患者難以長期服用。而此類藥物對本病的治療總量大,時間長,屬劑量及時間依賴型藥物,大劑量長期服用對人體內消化系統及血液系統產生毒副作用。
蒙醫手法與蒙藥聯合柳氮磺吡啶和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可起到協同作用,既能減少西藥的用量,從而減少副作用,又可使病人長期維持治療,從而更好的控制病情,改善癥狀,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工作,生活質量。
[1]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5.
[2]嘎拉桑譯注.訣密宗旨上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56-57
[3]羅布桑.蒙藥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85 -186.281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