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扎西卓瑪
(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30)
藏藥浴是藏醫(yī)5種外治法之一,按用藥分為天然溫泉浴和五味甘露浴,按療法分為水浴法和敷浴法。一般來說,肢體僵硬和蜷縮、殘廢、瘰疬、疔瘡、新舊瘡傷、腫脹、婦女惡風癥、弓腰駝背、肌膚關節(jié)間的黃水潴留和一切隆型疾病等實施藥浴都有效。《四部醫(yī)典》把藥浴療法確定為專驅擴散的熱癥,認為“能醫(yī)治擴散于肌肉、皮膚、脈道、骨骼等的熱癥。拍水法能醫(yī)治表熱癥,禁忌的是未成熟熱癥和并發(fā)熱癥等,病勢弱小的熱癥能使其中途返回,擴散的熱癥能使其收斂在腹內,增盛熱癥能殲滅丹毒癥,陳舊熱癥能解除其粘附。”[1]根據(jù)這一理論,在臨床中藏藥浴通過患者肌體內外的熱量及藥物的雙重作用,提高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CP3細胞和降低CP4細胞水平,達到對其免疫調解作用。常用于治療風寒濕熱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jīng)痛、痛風、產后風、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陳舊傷口、腦血栓引起的偏癱、肢體麻木,因長期居住潮濕地而引發(fā)的全身肌肉酸痛麻木,肢體活動不靈等。
藥浴療法以石炭與寒水石二合溫泉等5種天然溫泉浴為最優(yōu),[2]如果沒有條件開展天然溫泉浴,就用五味甘露浴。在臨床中,五味甘露藥水浴之全身浸浴法應用最廣,結合本人以前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藏醫(yī)院臨床,論述五味甘露藥水浴。
臨床上一般而言的藏藥浴,是依據(jù)藏醫(yī)藥基礎理論,在天然溫泉浴的基礎上,以“五味甘露藥”為主方,充分利用高原藥材,針對高原常見病、多發(fā)病、地方病,隨癥加減其它輔助藥物配伍而開展的人工藥浴,又稱五味甘露浴。其藥水浴在臨床中的應用最廣,是將全身或局部患肢浸泡于加熱的五味甘露藥液中,然后臥熱炕發(fā)汗,使患者體內黃水等有毒物質從毛孔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的目的。
1.1 醫(yī)療機理:藏醫(yī)理論認為,隆、赤巴、培根人體的三大因素支配著飲食精華、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七大物質的基礎和大便、小便、汗液三種穢物(也譯為三垢、三種排泄物)的變化。三因素保持平衡和協(xié)調狀態(tài),則人體就是正常健康的,三因素的任何一個或若干因素出現(xiàn)偏盛或偏衰,造成三因素失常、紊亂會導致人體出現(xiàn)病態(tài),產生疾病。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機體所致的風寒性疾病用熱性藥物、濕熱性疾病用涼性藥物治療。
五味甘露藥水浴要求將患者全身或局部浸泡于約40℃左右的藥液中,使藥液較長時間地作用于患處,經(jīng)皮膚、毛細血管吸收藥物有效成份直達體內病灶,然后臥熱炕發(fā)汗。藥浴就是通過藥物和藥液溫度及熱炕的物理作用調節(jié)機體內的寒熱,調整三因,使其趨于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1.2 藥物配方:藥浴以7天1療程為例,臨床上常以五味甘露方2500g及五根散250g、三味黃水散150g、酒曲100g、白酒500~1000ml、麝香0.5~1g和其它輔助藥每味500~1500g之間。其中五味甘露方為藥浴的基礎藥方,其余為輔助藥方。
基礎藥方:五味甘露藥是藏藥浴五味甘露藥水浴的主方,藏藥浴是依此為基礎加減其它藥物配伍而成。《藍琉璃》中五味甘露藥為陽山甘露—圓柏葉、草山甘露—黃花杜鵑、水甘露—檉柳、陰山甘露—藏麻黃、土甘露—灰野蒿等5種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植物類藥材。在《藍琉璃》中還說:“藥浴中五味甘露藥是在刺柏葉、黃花杜鵑、野蒿、藏麻黃等4味藥的基礎上,渾濁熱癥加沙參,中毒癥加檉柳,陳舊熱癥加甘松。然后進行藥水浴,或敷浴,或蒸汽浴,或五行水浴”[3]由此可見5味甘露藥并非局限于固定的五味藥,有時是在4味藥基礎上通過辨證加減而成。由于地理、氣候、條件等各種原因的差異,各地區(qū)的各個醫(yī)院在臨床中藥的劑量、濃度等略有差異,配藥的比例也不盡相同,但整體上大同小異。五味甘露方的配伍劑量,臨床中較常用的是將五味甘露藥各取等份配伍;另一種是將刺柏葉、杜鵑花、檉柳、藏麻黃、野蒿依次以1:1:2:2:3的比例,每份的量以g 以上來配伍。[4]
輔助藥方:在五味甘露藥上隨癥添加的藥物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三大類。應用最多、最廣的是植物類藥物,礦物類和動物類藥較少,且礦物類大多直接在天然的溫泉浴中所使用。五味甘露藥圓柏葉、黃花杜鵑、檉柳、藏麻黃、灰野蒿仍為首選。其次,所有寒熱病癥都可配五根散(黃精、天冬、迷果芹、紫茉莉、蒺藜、麝糞)和各種骨、各種花;痛風、風濕類疾病、黃水病、腫脹時配加三味黃水散(乳香,決明子,黃葵子);其它的疾病則根據(jù)具體的癥狀對癥添加三果、三熱藥、六良藥、白檀香、紫檀香、文冠木、沉香、甘松、懸鉤子、石韋、苦參、青花秦艽、甘青青蘭、大黃、水柏枝籽、雪蓮花、硫磺、寒水石、堿花、酒曲、麝香、巖精等等。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藏醫(yī)藥選編》認為,刺柏葉主治腎病,杜鵑花平騷擾引發(fā)的培根邪等病,檉柳清肉毒,藏麻黃撲殺竄人脈中血蟲而清肝熱,野蒿能使血液平衡,兼清黃水而治療關節(jié)腫脹。五味配合,具有祛痰化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腎壯腰等效能。再加輔助藥方五根散、三味黃水散、白酒、麝香等,可以治療四肢僵直拘攣,胃火衰敗,脾血不足,腎臟寒風,外癥瘍瘡以及皮膚疾病等癥。
1.3 藥液制作:五味甘露浴的藥液制作要經(jīng)過以下幾個步驟:發(fā)酵、煎熬及輔助藥物的配伍等。發(fā)酵:將基礎方五味甘露藥晾干切碎盛入銅制鍋內,加飲用水沒過藥物,經(jīng)浸泡、加熱、煮沸至水全部蒸發(fā)完,以將藥煮熟、煮軟為準。為提高療效,將配伍煎煮后的藥冷卻至溫熱狀(以不燙手為準),添加酒曲盛入容器并密封,在10℃ ~15℃的室溫下,發(fā)酵5~7天。發(fā)酵成功后的藥物表面發(fā)白似霜狀,除藥味外還有酒味和酸味。煎熬:將發(fā)酵成功的五味甘露藥物添加輔助藥物盛在銅制大鍋內,加水淹沒浸泡半小時,煎煮至1/2后過濾取藥汁,之后再加水煮至1/3時,再取汁復加水煎熬,待煎熬至3/10時過濾取藥汁,將3次提取的藥液混合待用。當煎熬的藥液溫度在50℃ ~55℃時,添加白酒和五根散、三味黃水散、酒曲、麝香等輔助方的粉劑或浸泡的藥水。[5]除麝香外的其他輔助藥物一般平分成7等份,每天浴前取1份加入。藏醫(yī)對藥浴所適用的水質也有一定要求。如《藏醫(yī)藥選編》強調:“水的質地除孟夏以外,以雨水最好,湖水有味甘、性涼、輕、柔、清凈、無異味、飲時不損喉、不傷腹等八大優(yōu)點,令人滿意。不腐之沼澤積水,源于雪山之水,也可藥浴。”[6]因此,藥浴最好采用經(jīng)風吹、日曬、具有八功德的水為好。
1.4 季節(jié)選擇:人的肌體因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飲食、起居、治療等也要隨季節(jié)、身體的變化而相應改變。藥水浴和天然溫泉浴的療效,以孟冬最顯著,因為水本身的力量在這個季節(jié)里最強盛,不與其他的質素相混合。夏秋二季,由于土和水的性能輕,由風和火所鼓動而向上運行,此時湖海翻騰,蒸汽摻雜,致使功效減弱。冬季地、水、風三者的力量增強,冷凍堅硬,故效力內潛。[7]現(xiàn)在也有的醫(yī)院以設施條件的改善為由,不受季節(jié)限制。本人認為,設施的改善只是外因,而藥浴起決定作用的是適于自然條件的人體的內在因素,藥浴的季節(jié)和時間應以傳統(tǒng)理論為基礎,嚴格遵循傳統(tǒng)方式,以適宜的季節(jié)和時間實施為宜。
2.1 藥浴實施要求:一般情況下,五味甘露藥水浴的實施因人而異,根據(jù)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輕重等,以7天、14天或21天為1個療程。藥浴在1個療程內的水溫、次數(shù)及每次持續(xù)的時間,呈拋物狀。以7天1療程為例,水溫、浸泡的時間、每天藥浴的次數(shù)都逐日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逐日將其降到原來的程度。如表1所示。

表1 藥浴實施要求
這種安排,首先使患者逐步適應藥浴,同時隨著藥浴次數(shù)的增多,通過汗液使疾病和毒素等排出體外,又為不引發(fā)隆等所有疾病而逐漸減少藥浴的次數(shù)、時間和溫度,最后降至與第一天相同,逐步使毛孔的閉合和血管收縮。
每次藥浴時先將藥水加熱至適宜溫度,根據(jù)患者自身對熱的敏感和耐力可適當浮動。略超過人體的正常體溫36.5℃ ~37.5℃,一般在℃ ~42℃間,最高可達℃,最低不能小于38℃。藥浴雖是通過肌體發(fā)汗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是溫度過高會引起皮膚燙傷或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等。由于個體差異,有些患者能夠耐受高溫,但高溫雖利于汗液排出,可藥液的熱能不能充分滲透至骨骼,所以也會影響藥浴的功效。反之溫度過低藥液難以通過毛孔吸收,也達不到治療目的。
患者浸泡的時間一般在15~30分鐘之間。第一次15分鐘,此后逐漸增加藥浴時間到第四天后逐日降到最初的時間。確定藥浴最長時間要根據(jù)體質的差異決定,最長不超過45分鐘,最短也以20分鐘為宜。時間過長出汗過多,易引發(fā)隆病;反之,皮膚、肌肉、脈道、骨骼間的疾病和毒素無法排出體外,達不到治療的目的。
浴中藥水溫度下降或藥液量不足時,要及時添加煎熬的備用五味甘露湯,以補充藥力。切忌為調整藥液溫度,添加開水、生水等。以飲用水為例,《四部醫(yī)典》認為,“開水擱置一夜后猶如毒液,能誘發(fā)許多疾病。”[8]所以說不添加備用的藥水,只加高溫或低溫的水,不但會降低藥物的有效濃度,甚至會誘發(fā)其它疾病。
2.2 正確完成藥浴:藥浴中,臨床上常用有保溫作用的木制浴盆和浴池。患者在醫(yī)護人員的協(xié)助下,先將雙下肢緩慢浸入藥液中,并用毛巾浸濕藥液擦拭胸部及心前區(qū),等患者逐步適應藥液后,緩慢將全身浸入藥液中。之后,用布罩住浴盆(池)口保持藥液溫度。盆浴時,患者取蹲坐位,水位以雙乳一下為宜,前胸露出水面,減少藥液對心肺的壓力。池浴時,患者取仰臥位,頭高腳低。浴中,將雙肩、雙手、后背盡量浸入藥液中,露出頭部保證呼吸的暢通,防止藥液溢入呼吸器官。
藥浴時,患者自己動手用藥液擦洗、推拿按摩,活動功能障礙的肢體和患處。盆浴患者要用毛巾等物浸撈藥液搓擦、按摩雙肩和后背等無法浸泡的部位。
2.3 藥浴與其它療法的配合應用:為鞏固療效,臨床上藥浴時除配合口服藏藥外,還常與其它外治法配合應用。針刺放血可以清理脈道;通過毛孔出汗排除熱蒸;罨敷療法可治急性刺痛;拍水法醫(yī)治表熱與丹毒;火灸療法可封鎖熱疾的逃路。”[9]
四肢白脈病用收斂藥膏施治。熱型加冰片,寒型加蓽茇,制成拇指大小的丸藥,用山羊奶送服。寒型外用麝糞、酒配伍實施藥浴,熱型用五味甘露藥浴施治,在患處適宜針刺放血,可打開上部、下部、臟腑各個患處的脈道。疾病陳舊者,如《后續(xù)醫(yī)典》脈瀉施治。四肢等的肌肉消瘦時如上述適用五味甘露藥水浴,并內服三果藥油加六良藥。筋絡患病時,采用浸浴,并飲用陳酒等;腿足歪跛時,在第十四椎節(jié)黑白兩旁、跨眼、膝關節(jié)內外、足掌心等處火灸;手癱時,火灸鎖骨窩、兩條虹狀脈、肩關節(jié)內外、奇脈穴內外、手掌心等處……[10]。
每次出浴后為避免受風邪等,用三十一味沉香粉、三十五味沉香散等配以青稞炒面涂摩頭面部、前胸、后背及四肢掌心等處。即:涂摩百會、會門、囟門、黑白際、脊柱第一節(jié)、脊柱第六節(jié)、脊柱第七節(jié)和手心、足心等處。在治療痛風、痹癥(風濕類疾病)及黃水病時常用青鵬涂劑與豬油或陳酥油調和涂擦按摩患處,而起到止痛消腫的作用。用藥浴用的藥渣熱敷腫脹、變形的關節(jié)或痛處、患處,并反復按摩、搓揉等。也可外用對癥的口服藥,如十八味水銀散、二十五味驢血散、十味乳香散、十八味黨參散、十五味乳鵬散等加溫水調成糊狀,均用涂抹在痛處、患處,施行熱敷法。藥浴結束休息1~2天后,根據(jù)病情使用艾灸法輔助治療。
3.1 浴前注意事項:傳統(tǒng)藏藥浴對藥浴禁忌癥有嚴格要求。“凡是瘟疫和騷熱癥,浮腫,增盛熱癥,身體虛弱,食欲不振等不能藥浴;另外由于患病部位而不適于藥浴的有眼睛、面頰、四掌、睪丸、腹及胃腸、特別是心臟等處的疾病。”[11]浴前要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體檢以傳統(tǒng)望診、觸診、問診、脈診、尿診、聞診等診斷方法為主,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輔以西醫(yī)必要的檢查,包括測量血壓、心胸透視、心電圖、B超,以及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腎功、電解質、風濕四項(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血沉、抗“O”)等實驗室檢查。
藥浴前停止服用激素與非甾類抗炎藥2周以上者才可藥浴。[12]正在接受糖皮脂激素藥物治療的患者,可根據(jù)藥的劑量、時間,按常規(guī)逐漸減量至停藥。改用口服藏藥。藥浴中如感到頭暈目眩、惡心、胸悶、心悸等不適癥狀,需在入浴前用三十五味沉香散、二十五味阿魏散等配以青稞炒面渾身涂摩等對癥治療。
婦女在月經(jīng)期及妊娠期禁藥浴治療。女性患者須經(jīng)后安排藥浴時間,若經(jīng)前藥浴,經(jīng)期可能會提前,影響藥浴的正常進行(未來潮和絕經(jīng)者例外)。
飯前、飯后、酒后不宜立即藥浴。空腹藥浴因血糖過低發(fā)生低血糖性休克,出現(xiàn)乏力、頭暈、惡心、心慌等。飯后立即藥浴易引起消化功能障礙。酒后身體發(fā)熱,加之藥液溫度高,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易誘發(fā)其它病癥的發(fā)作。
3.2 浴中注意事項:患者出浴后,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擦干藥液用毛巾包裹頭部,只暴露面部,上熱炕蓋厚被保暖發(fā)汗。發(fā)汗15分鐘左右后,擦干汗液下床在房中做輕微活動。發(fā)汗的時間不易過長或過短,時間過長因大量出汗引起體內電解質紊亂,出現(xiàn)乏力、頭暈、惡心、虛脫等;時間過短疾病和毒素不能排除體外影響療效。由于藥浴要消耗大量體能,使水分大量丟失,所以要及時為患者補充鹽水。期間嚴防受風寒,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藥浴和發(fā)汗時都要確保門窗緊閉、室溫25℃左右為宜,被褥干燥、溫暖。熱炕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此條件的也可采用電褥子等。
浴中嚴密觀察患者表情、膚色、意識等,及時發(fā)現(xiàn)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癥狀。若出現(xiàn)頭暈、惡心、胸悶等不適,應及時對癥處理。輕微的不適可靜臥,待癥狀緩解后繼續(xù)藥浴。若浴中癥狀嚴重,浴后反應重,持續(xù)時間長且經(jīng)過休息調整后,仍不能改善的,應停止治療,或采用其它療法。
浴中禁忌佩戴綠松石、珊瑚、象牙等飾品和念珠,慎用香皂、沐浴露和各種化妝品,切忌夫妻同房、劇烈運動、重體力活動等。
3.3 浴后注意事項:浴后護理和調養(yǎng)非常重要。《四部醫(yī)典》和《藍琉璃》中要求,“如患肌肉腫脹,筋絡僵直萎縮,骨節(jié)疼痛,用黃精、紫茉莉、天冬配伍的藥水浴,出浴后用甘松配白酥油涂摩身體,各關節(jié)處的黃水用冷針法除治。同時進大米、麥片、大豆、蒲公英、黃牛酸奶、涼開水、茶等性涼而輕的飲食。必須禁忌腐爛、酸、沉、油膩、鹽等似毒藥的飲食。如曬太陽、烤火、白晝睡眠、潮濕寒冷等起居需謹慎。熱退時內服蜂蜜酒、五根藥配酥油等除余熱干涸黃水。在干燥地方緩慢行走,活動以不出汗為宜……”[13]
為防止浴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禁接觸涼水,避免受風寒、受潮。否則會使全身毛孔及血管驟然收縮,影響代謝物排除,反加重病情。
藥浴1個療程結束后,根據(jù)病情實施艾灸療法。灸前飲用足夠的水,灸后2小時內禁止飲水、接觸水(洗手、洗頭)、過河、過橋等。當晚要控制飲用水量,宜散步。施灸一般采用瘢痕灸,恢復需要15~30天時間,待施灸處結痂脫落后方可洗澡。禁腐爛、發(fā)霉、酸性食物,忌風寒、劇烈運動、發(fā)汗和白晝睡覺等。
浴后要加強營養(yǎng)。注意多吃流食碳水化合物、高營養(yǎng)、高蛋白、中熱量、低脂低糖富含維生素、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冰、涼和辛辣的食物。
[1][8][9][10][11][13]玉妥·云丹貢布.四部醫(yī)典(藏文)[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191.59.189.344.639.335.
[2][3]德斯·桑杰甲措.藍琉璃(藏文)[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1368.563.
[4][6][7]羅藏卻佩.藏醫(yī)藥選編(藏文)[M].青海民族出版社,1977.12,368.410.411.
[5]華銳·索南才讓.藏藥浴及其功效詳述(藏文)[J].華銳藏醫(yī)藥研究,2010.3,26.
[12]黃福開.中國藏藥浴[M].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