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利 李 霞 (六盤水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1)
脾功能亢進簡稱脾亢,其主要臨床特征是各種原因造成的脾臟腫大伴血細胞過多消耗,引起患者出現各種相應的臨床表現〔1〕。因此,脾功能亢進并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綜合征。脾臟增大、門靜脈出現高壓、血細胞及血小板顯著減少,引起嚴重出血事件的發生,尤其是消化道出血,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于這類患者積極進行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2〕。盡管對原發疾病進行有效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但是對于增大的脾臟并不具有多大的意義。脾動脈栓塞術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上治療脾功能亢進的有效手段,其可以顯著降低門靜脈壓力,進而增加肝動脈的血液供應,減少由于脾亢引起的血液有效成分的減少〔3,4〕。本研究旨在探討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的臨床療效。
1.1 資料 收集2007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并行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的脾功能亢進患者79例,其中男41例,女38例,年齡47~69歲,病程1~2年,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腹部不適,其中1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傾向,13例患者合并有肝癌,其他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肝硬化。患者入院B超、CT檢查示:脾臟增大、血細胞三系均減少。
1.2 方法
1.2.1 栓塞治療 采用Seldinger技術行脾動脈超選擇性插管,進行動脈造影,對患者脾臟大小以及血管形態進一步了解,采用明膠海綿碎塊、慶大霉素以及造影劑制成的混懸劑進行脾動脈栓塞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脾動脈血流情況,將栓塞面積控制在50%~70%,術后采用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1、2 w及2、4、6個月后評價血小板、白細胞和紅細胞的計數;超聲診斷儀測量門脈主干內徑和脾臟術后1、2、3、4、5、6 個月時的厚度和長度。評價術前及術后2個月食管曲張靜脈曲張程度。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血細胞計數變化情況 治療后1 w時,患者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盡管在2 w以后白細胞、紅細胞水平較1 w時有所降低,但是與治療前相比,差異仍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脾臟厚度變化 在術后第4個月時,患者脾臟厚度、長度均開始顯著縮小,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而4、5、6個月之間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手術前、后血細胞計數變化(±s,n=79)

表1 手術前、后血細胞計數變化(±s,n=79)
與術前比較:1)P<0.05
個月白細胞(×109/L) 2.74±0.71 8.12±3.421) 6.43±3.271) 4.57±2.011) 5.29±1.711) 5.59±1.341)觀察指標 術前 術后1 w 2 w 2個月 4個月 6血小板(×109/L) 43±16 69±271) 75±381) 74±361) 81±391) 82±371)紅細胞(×1012/L) 3.7±0.7 3.5±0.9 3.7±1.0 3.5±0.8 3.7±0.9 3.7±0.7
表2 治療前后脾臟厚度變化(±s,cm,n=79)

表2 治療前后脾臟厚度變化(±s,cm,n=79)
指標 術前術后1個月 2個月 3個月 4個月 5個月 6個月厚度 5.9±1.6 6.1±2.2 5.9±1.7 5.2±1.7 4.8±1.61) 4.3±1.21) 4.1±0.91)長度 18.4±5.2 18.9±6.3 17.6±5.9 15.7±4.9 14.2±4.11) 13.7±2.91) 13.2±2.71)
2.3 術后門靜脈內徑變化情況 術后1個月時患者門靜脈內徑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5個月門靜脈內徑分別為(1.36±0.17)、(1.35±0.06)cm,與治療前〔(1.56±0.15)cm〕相比差異顯著(P<0.05)。
脾臟是人體主要的免疫器官,對于人體免疫系統的構建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脾功能亢進是臨床上常見的綜合征,除了脾臟增大引起的不適外,脾臟吞噬和破壞細胞作用顯著增強,因此常合并其他臨床表現,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5,6〕。因此進行積極有效地干預具有非常顯著的臨床意義,藥物干預治療通常無顯著臨床療效。手術是較好的治療手段。但是對于部分患者來說,自身不能耐受或者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脾臟完全切除機體免疫力顯著降低,其感染和術后出血風險顯著增加〔7〕。導致患者病情延誤,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是近年來治療脾功能亢進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主要的臨床優點為微創,因而能被廣大患者所接受〔8〕。
本研究發現,采用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脾亢可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治療后1 w時,患者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上升,并且在4、6個月時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術后第4個月時,患者脾臟厚度、長度均開始顯著縮小,而在4、5、6個月間無明顯差異,治療后4個月時患者病情達到相對穩定狀態。術后3、5個月門靜脈內徑低于治療前。研究顯示,采用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臨床效果顯著,對于那些不能耐受手術或不愿接受手術治療者來說,是最佳選擇。尤其適用于一般情況較差的患者,如合并肝癌患者。脾臟部分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的基本原理是人工栓塞部分脾動脈,造成部分脾臟出現缺血壞死,削弱脾臟功能亢進,減少血細胞的破壞,避免各種并發癥的產生;而治療過程保留了部分脾臟功能,因而保留了其部分免疫功能,減少了由于脾臟全部切除而出現的各種并發癥〔9,10〕。在本研究中收集的79例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患者出現的不適主要為發熱、脾區疼痛,均未作特殊處理,患者經休息,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
綜上所述,部分脾動脈栓塞作為一種微創的治療手段,治療脾功能亢進臨床效果顯著,在基層醫院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廣價值。
1 梁重峰,丁 海,端木浩,等.肝脾聯合切除治療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進〔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1):54-5.
2 陸建常,潘少詠.部分性脾動脈栓塞術在治療脾功能亢進中的應用〔J〕.微創醫學,2007;2(2):97-8.
3 朱西琪,程永德,陳剛.部分脾栓塞在繼發性脾功能亢進中的應用現狀〔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18(8):627-30.
4 宋 偉,高洪波,金從軍,等.部分脾動脈栓塞治療肝癌合并脾功能亢進的臨床觀察〔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12;34(4):368-71.
5 高玉良,郭 都.PSE聯合TACE治療原發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進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09;49(6):105-6.
6 包明穩.部分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炎肝硬化并發脾功能亢進46例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1):67-8.
7 降信勇,楊英華,崔振寧.脾功能亢進部分性脾動脈栓塞治療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09;15(13):64.
8 Abdella HM,Abd-El-Moez AT,Abu El-Maaty ME,et al.Role of partial splen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thrombocytopenia〔J〕.Indian J Gastroenterol,2010;29(2):59-61.
9 王 鵬.脾切除術與脾動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合并脾亢的療效對比〔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5):92-3.
10 覃祖云.部分脾動脈栓塞術與脾切除術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比較〔J〕.廣西醫學,2009;31(4):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