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琛
(鎮江市圖書館,江蘇 鎮江 212001)
古籍文獻是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其有別于圖書館的現代文獻,不僅具有文獻的學術資料性,同時還因其經歷的時代久遠而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性,有的因工藝、裝幀等特點還具有藝術代表性,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公共圖書館一方面擔負著保存保護古籍文獻的重任,另一方面還肩負著為公眾提供古籍閱覽咨詢服務的職責。鎮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鎮江市圖書館是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它的前身是江蘇省立圖書館,創建于1933年。1949年鎮江解放后改名蘇南鎮江圖書館,1957年更名為鎮江市圖書館。現有古籍共18萬余冊,列入國家善本書目的有360多種、3200余冊,以地方志、中醫藥、民國文獻等藏書為特色。目前,已有26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隨著鎮江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階層人士對古籍研究閱覽的熱情日益高漲,到館查閱古籍文獻的讀者不斷增多,這對古籍閱覽咨詢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結合鎮江市圖書館2012年古籍閱覽咨詢數據統計,分析讀者及古籍調閱特點,以探討地市級圖書館如何在新形勢下提升古籍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于當代讀者需求和社會文化建設。

圖1 2012年古籍閱覽室各月讀者人次統計
2012年,鎮江市圖書館古籍閱覽室共接待讀者220人次。

圖2 2012年古籍閱覽室各月古籍調閱冊次統計
2012年,鎮江市圖書館古籍閱覽室累計共為讀者調閱書籍雜志報紙379部、2580冊次。

圖3 2012年古籍閱覽室古籍調閱類型統計
2012年全年古籍調閱共379部,從類型上可分為地方文獻類古籍、家譜、館藏特色本、報刊、其他5大類。各有168部、75部、36部、48部、52部調閱記錄。各占調閱百分比見圖3。其中館藏特色本指本館特色館藏金石、醫藥類古籍,名家的稿本、抄本等,很多都是本館藏有的孤本。報刊指歸于古籍閱覽室管理的解放前報刊。

圖4 2012年古籍閱覽室讀者類型統計
從全年古籍閱覽室讀者類型統計中可以看出,讀者比例最大的為名城研究會會員,達86人次,占總讀者人數的39%,大多都是為名城研究會課題研究、名城項目建設考證、研究會論文撰寫等前來查閱古籍;讀者為科研院校的達69人次,占總讀者人數的31%,多為在校教授、導師等查閱古籍,出于進行課題研究或相關領域教學的需要;退休及古籍愛好者,尤其以家譜查詢為代表的讀者占總讀者數的24%,為52人次;其他讀者如外地讀者、未到館讀者、要求館員代查代提供古籍等為13人次,占總讀者人數的6%。
從圖1可以看出,每月的接待人次并不是很多,基本保持在日均1人次的水平。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和古籍利用的特點相關,古籍不同于普通圖書,它的受眾面較窄,一般都是帶有研究課題的讀者才有古籍閱覽的需求,而地級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大城市不高,研究型讀者數量不多,因此讀者量少而平穩;二是和館藏古籍的版本與種類相關,雖然藏量豐富,但珍貴稀缺版本并不多,所以最常利用的也就是地方志和家譜類古籍,基本集中在本地讀者,外地來館讀者較少。
由圖4可以看出,來古籍閱覽室的讀者以科研院校和名城研究會會員為最多,兩項相加達到總人數的70%,如前面所講,這和古籍利用的特點相關。而且筆者從詳細的讀者登記中又發現,同一讀者到館重復率特別高,這就和研究型讀者研究課題的持續性有關。研究型讀者基本都是帶著研究課題來閱覽古籍,而課題研究是一個漫長過程,所以讀者重復率較高。
古籍閱覽室的讀者需求基本分成3類:①直接查找書目,館員只要按要求提供版本古籍即可;②帶著問題,需要館員幫助提供相關書目;③只有問題,需要館員幫助提供古籍,并且從古籍中查找到所需答案。第三種是提供結果類服務,也是服務質量和要求最高的。如:為宣傳部提供本館古籍中有關法制內容的書目;為河南許慎文化研究中心查詢館藏關于許慎《說文解字》的古籍;為中央電視臺制作南山專題片提供資料;為檔案局出書《鎮江珍貴文獻》補充圖片及增加文字說明;為湖南電視臺拍攝“白娘子傳奇”查找館藏相關古籍等。這類服務雖然不多,只占總量的6%左右,但其對館員的個人古籍業務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從圖3可以看出,地方文獻的利用率高達44%,尤其集中在《鎮江府志》、《丹徒縣志》等志書和《鎮江山水志》、《京江耆舊集》等地方山水、人物介紹類古籍上。在如此高頻度調閱的情況下,這些古籍已經有老化破損跡象,古籍版本的保護存在隱患,古籍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凸顯。
解決古籍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古籍原本的利用率。①加快館藏古籍數字化進程。應對于讀者調用較多的古籍,如地方志等,按照讀者調用頻率排序,盡快進行拍照,建立數據庫。對于只需要版本內容的讀者,以后只提供圖片等進行閱覽,減少古籍的出庫率,既保護古籍的文物性又滿足了讀者需求。②引導讀者利用網絡古籍資源,如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網站上均有一定數量的古籍數字化資源,可引導讀者利用,獲得所需文獻。③建議采編部門不斷購進現代出版的重印、影印、縮印、光盤版等古籍文獻,以補充閱覽室館藏,既減少原本使用率,又方便學者利用。
盛世修譜熱潮涌動,尤其近年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加快,修譜熱持續升溫。由圖3可見,讀者家譜查詢率占讀者總數的20%,但鎮江市圖書館館藏家譜數量并不多,總數只有104部,很多讀者來館查譜修譜都失望而歸。筆者認為可以在兩方面進行提高,一是加大家譜搜集力度,同時與檔案館、博物館等藏有家譜的單位進行家譜目錄聯合,增加來館讀者查找到所需家譜的幾率;二是向采編部門建議購買上海出版的家譜總目,在讀者來館查詢未果的情況下,能夠指導他們找到所需的家譜,滿足地方人士查譜、修譜的需要。
圖書館應積極利用電話、電子郵件、QQ等現代化技術,盡量把人性化服務做深做細。古籍閱覽室研究型讀者以年長者為多,如逢酷暑或寒冬,他們出行不便,到館查閱有一定困難,若只查詢簡單的一個問題,如查詢核對個別字句、查找館藏是否有此書目等,工作人員可以提供代查服務,體現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圖書館應更多地給古籍參考咨詢員提供培訓和研修機會。如果沒有外出學習的可能,可以先從自學和部門內部互學開始。由于地方文史資料的查閱率最高,古籍參考咨詢員的學習提高也可從此最先入手。其一,對于重要的地方總志的內容要比較熟悉,尤其是像《丹徒縣志》、《丹徒縣續志》等查閱量較大的古籍,要熟悉書中的目錄,對各條目錄所表示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讀者提到某個人、某件事、某篇文章,就能知道可以在哪部分找到相關的內容。其二,可以基于工作人員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分別承擔各類古籍,每人熟悉一種到數種資料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料,對某一種或幾種文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比如對詩文感興趣的,可以重點了解《潤州事跡詩抄》等;對宗教文化感興趣的,可以重點了解《金山志》、《焦山志》;對地理感興趣的,可以重點了解《京口山水志》等。這樣既減輕了個人的學習壓力,又全面滿足了讀者咨詢需求,不留盲點。
“為利用而保存”是圖書館對于古籍文獻的文化使命。在公益性與開放性的形勢下,地市級圖書館的古籍閱覽咨詢服務出現了讀者量增加、服務需求提高、古籍“藏”與“用”的矛盾凸顯等新局面,作為圖書館人要總結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分析與應對,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使古籍文獻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應,為城市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提供更多智力資源。
[1] 張群.圖書館古籍閱覽、咨詢的現代服務[C]//新世紀的圖書館與信息服務——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2] 婁明輝.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視野下的古籍讀者服務[J].圖書館學研究,2012(6).
[3] 張寶珠.高校圖書館古籍咨詢閱覽服務探析[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4).
[4] 卜林.古籍館古籍閱覽工作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