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芳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婦幼保健院,陜西 合陽 715300)
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剖宮率達46.2%,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上限的3倍以上,為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剖宮產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手術,普遍得到廣大產婦和家屬的接受,幾乎成為部分孕婦逃避分娩時疼痛和恐懼的一種直接方法[1]。剖宮產雖然安全,但是對于產婦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為此對于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合理指導產婦掌握剖宮產知識,使她們能夠承受并勇于面對剖宮產問題[2]。筆者建立了剖宮產手術護理的標準化體系,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5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住院的剖宮產產婦120例,入選標準:意識清楚;單胎產婦;有剖宮產指征;無嚴重并發癥與精神疾病;產婦同意。年齡23~38歲,平均(29.32±3.26)歲,平均孕次(1.56±0.31)次,平均產次(1.21±0.14)次,平均孕周(38.62±0.14)周;學歷:大專及其以上65例,中學35例,其他20例。婚姻狀況:已婚115例,未婚5例。
1.2 標準化護理方法:我院建立了剖宮產手術護理的標準化體系,具體措施如下:產后第1天:回到病房后注意休息,去枕平臥;同時在腹部放置沙袋,術后6 h內應當禁食;產后第2天:多翻身,促進盡早排氣;積極清理惡露,保持外陰的清潔;產后第3天:保證湯水足夠,大量飲水,及時排便,飲食可由流質改為半流質;產后第4天:產婦自己清潔自己外,促進產婦到母親的角色轉變;產后第5天:學習正確的喂哺新生兒的手法,動作熟練起來,依產婦體質,飲食再逐漸恢復到正常;產后第6天:出院回家,產婦要了解如何避孕、如何運動以及如何均衡營養等知識。
1.3 觀察指標:①焦慮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焦慮評分尺(Visual analog scale for anxiety,VASA),在手術前與手術后第3天進行評定,0表示無焦慮緊張,10表示所能想象的最嚴重焦慮緊張。②疼痛情況:采用數字分級疼痛評分尺(NRS)在手術前與手術后第3天進行評定,0表示無痛,10表示所能想象的最嚴重疼痛。所有的調查由產婦完成,本次調查的有效率為10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AS10.0軟件進行分析,焦慮與疼痛評分對比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產婦都順利完成手術,無嚴重產后并發癥出現,新生兒健康。經過觀察,本組產婦手術后的焦慮與疼痛評分明顯少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產婦手術前后焦慮評分比較(±s)

表1 產婦手術前后焦慮評分比較(±s)
時間點 例數 焦慮(分) 疼痛(分)手術前120 5.80±0.12 4.12±0.52手術后 120 3.18±0.85 3.00±1.26 t值 13.268 18.632 P值 <0.05 <0.05
當前我國剖宮產率在逐年上升,全國平均剖宮產率接近50%,個別醫院甚至超過了80%,遠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5%的上限。究其原因,社會及一些產婦的認識誤區、缺乏健康教育支持、醫院管理上的瓶頸等因素,推動了剖宮產率的不正常攀升[3]。事實上,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沒有明顯的下降,但剖宮產的各種并發癥日益被人們所重視[4]。對于產婦而言,剖宮產所導致的產后出血、羊水栓塞、手術切口感染、子宮內膜炎、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分娩。對于新生兒來說,由于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其更容易誘發新生兒肺炎,免疫力也會較一般新生兒弱[5]。
為此要積極加強剖宮產手術護理的標準化體系建立,醫務人員應重視焦慮狀態的評估,應積極采取抗焦慮措施,有效控制術后疼痛。在護理過程中,注意患者的個體化與特異性。對于主觀感受疼痛的患者,采用針對性的觸摸療法,利于緩解疼痛。合理均衡營養,不偏食,根據需要適當補充鈣、鐵等營養素,大魚大肉和過量的水果反而不利于哺乳的健康。應戒煙、戒酒、防輻射,適當進行運動。同時建立大量引入助產士體系,助產士提供的不僅是醫學知識、生產技能,同時也有情感支持。而強化產婦醫院與家庭支持系統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其他社會支持的作用,提供專業信息支持和指導。所有產婦都順利完成手術,無嚴重產后并發癥出現,新生兒健康。經過觀察,本組產婦手術后的焦慮與疼痛評分明顯少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當前我國剖宮產率越來越高,剖宮產手術護理的標準化有利于充分緩解疼痛與抑郁狀況,保障產婦的身心健康。
[1]姚宗良,辛志峰.圍手術期剖宮產婦女心理狀況及心理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2):137.
[2]徐玉云,甄巧芳.擇期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心理狀態的調查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18):119.
[3]程麗華.80例剖宮產病人焦慮程度的調查及原因分析[J].海南醫學,2011,12(8):84.
[4]楊 倩.持續母乳喂養指導對剖宮產術后喂養情況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19.
[5]陳月英,柏學民.5571例剖宮產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4,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