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靖
曲靖市麒麟區人民醫院,云南曲靖 655000
粘連性腸梗阻是指由于多種原因造成腹腔內腸粘連導致腸內容物在腸道中不能順利通過的情況,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多發于老年術后患者[1]。本文選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該院收治的老年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該院收治的老年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8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采用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在60~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1±2.6)歲,手術方式:10例胃大部切除術,9例結腸癌根治術,7例直腸癌手術,5例闌尾切除術,9例胃癌根治術;對照組采用常規鼻胃管胃腸減壓術治療,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在60~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9±2.4)歲,手術方式:9例胃大部切除術,10例結腸癌根治術,8例直腸癌手術,6例闌尾切除術,7例胃癌根治術;80例患者中15例合并高血壓病,10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糖尿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方式、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①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腹部CT和平片檢查發現腸壁或者多個液氣平面水腫、粘連、增厚;②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障礙等[2];③排除麻痹性腸梗阻、腸扭轉、腸系膜血管病和腹內疝導致的絞窄性急性腸梗阻患者。
兩組均采取靜脈營養、抗感染、抑酸、禁食禁水、維持水合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治療。對照組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常規鼻胃管胃腸減壓術治療,連接負壓吸引器進行操作[3]。觀察組在綜合治療基礎上采用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在DSA機房中進行手術,通過DSA進行監控,在小腸上段或者梗阻部位近端連接腸梗阻導管,在導管前氣囊中注入10~15 mL生理鹽水,然后拔除導絲;將腸梗阻導管向胃內適度送入,保證胃內導管處于松弛狀態,并且不固定外端以使腸梗阻導管隨腸蠕動能夠向前移動,連接負壓吸引器進行操作[4]。
①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明顯腹痛、腹脹癥狀,腹部平片顯示氣液平面消失,排便和排氣通暢;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腹痛、腹脹癥狀明顯改善,腹部平片顯示氣液平面有所好轉,排便和排氣明顯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腹部平片顯示依然存在氣液平面,尚不能排便和排氣。②中轉開腹手術率:治療后6d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者是發生腸絞窄后則進行中轉開腹手術。③胃腸減壓量、腹部癥狀緩解時間、氣液平面消失時間、排氣排便恢復時間。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7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在治療效果上的比較[n(%)]
觀察組無中轉開腹手術患者,對照組有4例(10.0%)中轉開腹手術患者,觀察組中轉開腹手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觀察組胃腸減壓量明顯多于對照組,腹部癥狀緩解時間、氣液平面消失時間、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在胃腸減壓量和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上的比較
粘連性腸梗阻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其中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約占30%~40%[5],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部位主要在小腸,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6],多采用靜脈營養、抗感染、抑酸、禁食禁水、維持水合電解質平衡等保守治療,但是成功率不高,而且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較差,機體免疫力較差,大都合并其它疾病,導致麻醉和手術風險較高,因而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
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鼻胃管胃腸減壓術,它是將鼻胃管將咽下的空氣和胃內的食物吸出,從而阻止腸梗阻進一步惡化,但是鼻胃管長度較短,不能引流小腸內的液體,因而減壓效果并不理想,從而導致治療成功率較低[7]。本研究中采用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它能夠將導管插入腸梗阻部位的上部,而且在氣囊的推動作用下,能夠將導管向小腸遠端推進,從而直接吸引減壓,這就能夠大大提高腸內容物引流的效率,減輕梗阻腸管的水腫和擴張,降低近端腸管的壓力,改善腸內的血液循環,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8]。通過本研究發現,與鼻胃管胃腸減壓術相比,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高,中轉開腹手術率明顯較低,胃腸減壓量明顯較高,腹部癥狀緩解時間、氣液平面消失時間、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明顯較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9]一致,說明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老年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效果顯著。
[1] 萬曉冬,王成龍,徐俊.醋酸奧曲肽治療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72例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2,24(8):87-88.
[2] 曾祥泰,曾祥福,周小青,等.生長抑素聯合腸梗阻導管在粘連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5):17.
[3] 李琳華.生大黃粉灌腸聯合針刺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47.
[4] 曲洪濱.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47-48.
[5] 陳一紅.奧曲肽聯合常規內科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及護理[J].海峽藥學,2012,24(12):185-187.
[6] 彭美蓮.腹腔鏡手術在婦科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中的綜合療效研究[J].當代醫學,2013,19(4):11-12.
[7] 楊秋芳.經胃鏡置入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評價[J].工企醫刊,2012,25(5):50-51.
[8] 于小川.中醫綜合干預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9):63-64.
[9] 曾祥泰,曾祥福,周小青,等.觀察經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老年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2,9(3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