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閣
患有重癥腦卒中的患者通常會有較高的應激代謝反應,而且會有較為嚴重的意識喪失,并伴有吞咽功能困難,會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都產生直接影響,從而使身體出現營養不良狀況,降低免疫力,引起多種并發感染癥,甚至發生死亡現象。目前,營養支持對于救治危重患者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及時有效的營養支持能夠減少并發癥出現幾率,加快患者身體康復,完善預后[1]。營養支持可以分成腸內和腸外兩種營養方式,本文選取了12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療法,對比腸內和腸外兩種營養方法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120例重癥腦卒中患者,并伴有吞咽困難,將其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有60例,研究組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其中有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為43~72歲,平均(57.1±3.6)歲;對照組患者實施腸外營養支持,其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為45~73歲,平均為(57.9±4.2)歲。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通過腦部CT均證實患有腦梗死和腦出血,通過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OS)都在5~8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病情等方面都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實施腸內營養,在治療時將頭抬高約30°,經鼻胃管,第一天需要喂食300~500 ml瑞高,若無發生不良反應,可以將喂養量遞增,每4 h進行一次鼻胃管抽吸,若胃液>200 ml,必須暫停飼喂。
對照組實施腸外營養療法,按照Haris.Benedict公式,將基礎能量消耗(BEE)計算出結果,危重患者所需應激系數一般是1.5,按照公式BEE×應激系數×75,將每天所需供應熱量計算出結果。第1天進行腸外營養時,需要通過靜脈滴注計算所得熱值的1/2,然后逐步增加到所算得全量。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出現并發癥幾率、ICU住院時間和所需費用,通過營養支持療法后Alb、ALT、GLU等指標數據,并予以比較[2]。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應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其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通過治療研究組60例患者,有4例發生肺部感染、3例出現腎衰竭現象、3例為心力衰竭癥狀、3例出現壓瘡、2例發生應激性潰瘍癥狀、4例出現便秘;對照組60例患者中,有8例肺部發生感染、5例出現腎衰竭、6例發生心力衰竭癥狀、6例出現壓瘡、7例有應激性潰瘍癥狀、6例發生便秘。研究組并發癥出現率為32%,和對照組63%比較發生率減少,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ICU住院時間,所需費用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所需費用(±s)

表1 兩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所需費用(±s)
組別 住院時間(d) 所需費用(萬元)研究組<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Alb提高,ALT、GLU減少,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兩組營養支持前、后Alb、ALT、GLU等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營養支持前、后Alb、ALT、GLU等指標比較(±s)
?
重癥腦卒中患者在病情發作之后容易使顱腦受到重度損傷,而且身體機能由于應激反應發生各類全身代謝癥狀,若發生一系列高代謝反應,如能量需求提高、機體組織出現大量分解癥狀,3~6 d達到高峰值,最少其癥狀持續4~6周。因為患者吞咽出現困難,營養物質和熱量并無法得到充分的攝入量,而機體由于缺乏各類營養素致使發生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情況,而且提高了感染幾率,導致病情惡化,增加并發癥出現甚至死亡。重癥腦卒中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體內各個器官,維護細胞正常代謝及功能,提高患者康復幾率。
患者出現重癥腦卒中,需要及早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利于胃腸道中血流的平衡穩定,使黏膜屏障得到有效的完善,維護其功能,避免感染及器官衰竭情況發生;早期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阻止高分解代謝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營養狀況得到改善;早期進行腸內營養,能夠增加大腸蠕動和排泄,防止發生便秘;鼻飼腸內營養和生理過程類似,防止損害肝、腎功能。本文研究發現,和腸外實施營養治療比較,腸內營養能夠顯著減少并發癥,并使得ICU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花費降低,Alb增加,ALT、GLU顯著下降,P<0.05,符合文獻資料報告[3]。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會使肺組織發生不同程度損傷,如排痰不通暢、誤吸、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易出現肺部感染,及早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1] 楊海新.兩種不同營養支持模式對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1,31(17):24-25.
[2] 錢平安.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的對比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11,46(14):1175-1177.
[3] 王傳湄.腸外腸內聯合營養對重癥腦卒中患者血漿蛋白及并發癥的影響.中國全科醫學,2010,13(7):219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