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嬌 王 丹
湖南省胸科(結核病)醫院,湖南長沙 410013
呼吸內科疾病的病程一般較長,病情易反復發作且惡化快,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情緒消沉、精神緊張和恐懼等不良狀態,更為嚴重者會在短時間內進入危急狀態,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還可致死,尤其重癥患者有明顯的呼吸困難, 因此,正確有效的護理干預是成功搶救和治療重癥患者的關鍵因素[1-2]。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呼吸內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收的64例重癥患者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我院呼吸內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收的64例重癥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8例,年齡為16~83歲,平均年齡是(47.2±2.3)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患者。4例肺癌患者,8例支氣管擴張患者,28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病情、性別、年齡等方面的資料,這些項目在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僅實行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護理人員針對性的應急護理干預,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實際護理效果[3-4]。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配對t檢驗,P<0.05時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在接受了1個月的24 h的護理干預后,心率、呼吸頻率及二氧化碳分壓(PaCO2)明顯的降低(P<0.05),氧分壓(PaO2)則明顯升高(P>0.05),與護理前相比較,兩者之間有明顯差異且這種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期間有1例患者出現了呼吸困難、3例患者出現呼吸急促癥狀,立即進行吸氧后,病情逐漸穩定住;對照組中出現的2例呼吸困難者和5例呼吸急促者,采用常規護理呼吸機進行護理后,患者的PaCO2和PaO2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均小于實驗組,心率和呼吸頻率也得到明顯改善,與護理前的各項指標相比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5]。比較兩組患者前后的各項臨床指標,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不同護理前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
綜上所述,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在接受了干預護理措施后,取得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有效,護理干預組的具體措施及方法的如下。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病情發展快且病情重,因此密切觀察患者的痰量、咯血量、脈搏、呼吸頻率、心率、意識變化、生命體征等情況,并對可能出現的病情做出正確判斷具有重要意義[6]。若出現異常,要及時告知醫生,采取相應的護理和搶救措施。進行相應干預護理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密切觀察重癥患者是否出現先兆癥狀,同時觀察患者的呼吸節奏、深度、痰量、脈搏、心律等各項意識和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情況[7];②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并發癥且有無并發癥的誘發因素,詳細記錄結果,加強下半夜的巡房護理工作,以防止哮喘患者在午夜病情加重或者發作;③給予有缺氧癥狀的重癥患者及時吸氧,確保操作規范、吸氧安全,及時記錄吸氧時間和吸氧效果,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氧流量,同時要檢測好患者的血氣[3]。
呼吸內科患者的治療和急救護理中,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是治療和搶救的關鍵[1,3]。實行通氣護理干預時要按照以下要求進行:①及時清理出呼吸道內存在的痰、血塊等異物,確保氣道通暢、順利吸氧;②定期監查動脈血中的血氣,以便于及時調節呼吸機的參數,做好詳細的記錄;③嚴密關注救治中所用儀器的功能預警和各項參數的變化情況,及時排除異常情況,使儀器保持良好的同步效果;④嚴密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注意患者發紺和神智的變化,若有大汗、突然煩躁不安和嚴重缺氧等情況出現,要及時檢查有無窒息、氣管梗阻、漏氣或者有無氣囊脫落等事件發生;⑤注意人工氣道的適時濕化,以防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濕化的液體應跟人體的溫度接近,且要行無菌操作[4-5]。
在用藥物治療重癥患者過程中,要嚴格的掌控藥物劑量、濃度及血藥濃度[6]。需要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給藥通道,分別用于特殊藥物和一般藥物的輸入,這樣可以很好地確保所用藥物可以及時、安全地到達患者的體內[1,7]。
長期臥床的內科重癥患者,需要定時給予皮膚受壓處按摩和翻身叩背,幫助他們在床上緩慢的活動肢體,通過促進肢體血液循環,來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靜脈血栓等一些并發癥的出現[3-4]。
注意保持病房干凈、安靜以及保持合適的濕度和溫度,定期通風透氣、消毒、提供充足含氧量和光照,這樣干凈舒適的醫院環境能使患者感到舒服、積極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也同時降低了患者感染的幾率;心理護理也非常重要,要多和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溝通,爭取家屬的配合,鼓勵他們多關心病患,另外向患者和家屬宣傳呼吸內科有關疾病的知識,講解以往康復的病例,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2]。
呼吸系統疾病的重癥患者的病情極易反復,很多患者的病情常常會在短時間內惡化,嚴重者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1]。本組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在實行了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又采用了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通氣護理干預、藥物治療干預護理、加強基礎護理和心理環境護理干預等措施。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經24 h的干預護理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及二氧化碳分壓明顯的降低(P<0.05),氧分壓則明顯升高(P>0.05);與經過護理后的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的氧分壓升高及二氧化碳分壓、心率、呼吸頻率下降的更加明顯(P<0.05)。比較兩組患者前后的各項臨床指標,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采用正確的搶救和護理措施來救治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情加重及病死率,提升患者生命健康的質量[5],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
[1] 朱媛媛.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臨床護理后的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4-35.
[2] 王玉梅.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3):778-779.
[3] 葉任秋.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應急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1(19):122-123.
[4] 葉慶云.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1(33):114-115.
[5] 李瑩.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護理干預的應用體會[J].中外醫療,2012(7):158.
[6] 萬曉莉,劉福波.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應急護理干預措施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25):85-86.
[7] 陸美玲.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及探究[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2):656-657.